他从乡间走来,带着泥土的芬芳——谈李香邮石雕创作

他从乡间走来,带着泥土的芬芳;

面向大海,迎风自由的呼吸;

又向远方走去,留下漫漫脚印。

他,就是出生在福建省罗源县吉壁的一个海边小渔村,从小就喜爱与大海、花草为伴,又酷爱画画的李香邮。

罗源是一片美丽神奇的地方,那里依山傍海,风光旖旎,孕育了一支颇为壮观而又驰誉玉石界的雕艺队伍。既有名闻遐迩的雕刻大师,也有小荷初露的新秀。李香邮就是其中崭露头角的玉石雕刻家。

读他的玉石雕作品,必须沉下心来,因为作品中有一种别样的纯朴清新之风,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现出鲜明的创作特色。

从他的创作历程来看,其早期作品采用了寿山石雕传统技法,带着质朴和羞涩,犹如刚走出深闺的少女。近期作品则受当下玉石创新风潮的影响,但又不完全脱离传统,而是巧妙地融合,展示出他的坚守、勤勉和探索的勇气。

李香邮

李香邮,1978年6月出生于福建省罗源县。1995年随黄新杰先生学习巧雕技法,后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先生为师。擅长山水、花鸟、海底生物世界的创作。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仙游县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仙游石雕工艺协会常务副会长。

坚守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由坚守从而热爱,是道德修养的升华。凡是能做到持之以恒,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20年前,当李香邮到福州鼓山后屿村拜师学习寿山石雕刻时,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生活道路怎么走,也不明确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对来自海边小渔村的小青年而言,首先要解决自身的温饱,而要想衣食无忧,你得身怀技艺。他认为掌握一门寿山石雕刻技艺,就能解决温饱问题。这是一种朴素的想法。如果仅此而已,现在的他应是另一模样。正因为他的心还向往远方,经过人生游历的初步沉淀,心性渐稳。当回到寿山石故乡,他重新专注于寿山石手艺。这时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海底世界,都是一种美的熏陶,其所练就的一套寿山石雕刻本领,为实现人生的艺术大厦梦想打下了第一桩,也为日后创立自己的工作室奠定厚实的基础。这从他创立吉璧堂雕刻工作室,带徒授艺这一点,就能看出他的勤奋、坚守,以及极为重要的聪慧,为他的玉石雕刻道路增添了一抹亮色。

创作是一种自觉的审美。

美虽然无所不在,如果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也会熟视无睹。而他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当他重返寿山石故乡时,看到的正是寿山石雕发展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不少人仍不同程度的醉心于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但也有不少人开始关注当代生活,当下的审美取向,创作富有时代气息和世俗气质的作品。他发现仙游石有一种所谓的恬静和含蓄之美,作为资源较丰富,色彩有别于寿山石的新石种,给了他大胆创作的空间。于是他在十字路口不再徘徊,不再回顾寿山石昨日的辉煌,而是向前探求仙游石的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与他的交谈中得知童年乡村生活留给他很深的印记,再通过审读其所创作的玉石雕作品,感到他并没有停留在对玉石雕材料的物质属性的发掘上,而是通过对材料的表现潜力的探索,重构他对石雕艺术的认识,寻求一种内心的表达。这在“福建工,天下石”的当下已然解决的认识,而在当初却要费一番心思,在寿山石与仙游石的异同比较中,即以他山之石来赋予作品一种对所生存空间的反思和所要发展方向的探路,以及内心的忐忑与期待。如今看来,所有的探索有了明显的成果,仙游石雕艺术的表现力得到了开发与拓展。

在内容题材方面,追求一种与传统的寿山石雕有别的表现,总感到田园牧歌文化符号的影响,让人回忆起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领略了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在嘈杂的市井生活中,追求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那一种对宁静平和的诗意生活的憧憬,并在欣赏中寻找人的精神家园。

这种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在寿山石和其他玉石中并不鲜见,用新发现的仙游石去表现山水田园风光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他用仙游石创作时,坚持以改良过的寿山石雕传统技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保持似画实雕的感觉和技法表现形式,真实再现具有浓烈的中国乡土气息,尤其依色取巧,使材料、肌理出现在一起,形成新的视觉效果。

他的这类石雕作品以中国乡村生活为基础,将传统寿山石雕技艺和中国山水画布局相结合。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多个题材,多次出现的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场景,风格独特,为中国寿山石雕赋予新的内涵,饱含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些作品不仅具象写实,优美深情的表达更让人对他的艺术情感一览无余。

在他的观念中,玉石只是一种雕刻材料,如何将之化为艺术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他的创作灵感来源往往不在材料本身,而是山川原野,乡村田舍、街头巷陌,不可预期的偶遇,以及通过学习借鉴的感悟。这可以从其作品看出他情感细腻丰富,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富于浪漫色彩的幻想,而强大的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他的《桃花源》,幽深隐秘,已然开始展现出独特的想象与审美空间,不局限于景物的简单描绘,在对夹岸桃花,山石岩洞,刻画豁然开朗的深意表达,显得丰满而悠远。

此外,他的《听雨》《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形态毕肖的刻画,已摆脱写生模仿的窠臼,进入对自然万物灵性的把握。

新的玉石材料,激发他的想象,将多种技法、设计语言融为一体,艺术创作手段的相互渗透,显现出浸透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以独运匠心而绚丽多姿的作品,实践自己创作理念,诠释的福建工,天下石的别样精彩。

每个人对艺术都有自己的见解与追求,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意味与境界。他的作品以贴近自然,表现美好清新为重,充满思考与启迪,而思考过后便是心境地开阔与明朗。他在守望与传承中实现玉石雕刻艺术的突破。无论是残荷秋意,还是农舍阡陌,总是蕴含一种经历时间的洗涤而沉淀下来的厚重与深思,总是给人一份温暖人心的感动。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念创新,才能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回望福建玉石雕刻界,一些善于学习的年轻作者,不断探索先进的艺术理念,以更加宽泛的艺术视角和更为系统的当代艺术思维模式,创作了具有探索性、实验性、超前性的作品,以更多样化的面貌呈现当下玉石雕刻艺术的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也为面对丰富的天下石,秉持“福建工”的精神,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将之推而广之,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去推动艺术的发展。

而这仍然需要对艺术热爱的坚守,但又要求行动总在进行时。在《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体味艺无涯而又无法抗拒美的诱惑力。

虽然他从乡间走来,但他如今又在生命的有限性和艺术的无限性之间行走,希冀延续艺术与美的再次重逢。

(0)

相关推荐

  • 民间文艺新思路 | 把寿山石雕技艺带向世界文化舞台

    国内外名家名作,尽在雕刻大师! 寿山石是福州独有的印石,因产自福州寿山而得名.我的师傅冯久和与我是寿山石雕界仅有的两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们都有一个梦想:希望借世遗大会举办之机,在世界 ...

  • 嘿,手艺后浪,青春有你吗?

    评选花絮 7月8日,50位雕刻新锐候选人分成2组到福建省丝路艺术馆进行现场创作理念阐述考评,本环节评委由市工信局从专家库及院校教授中推荐3人产生,他们分别为陈国光.吴立旺.吴绍平,在参赛人员自我阐述之 ...

  • 北墨作品 I 他的诗歌,带着泥土的芬芳

    --<李群诗选>的序 三个月前,就答应为李群的诗集<李群诗选>写个序,却一直迟迟未能完成.为什么三个月没能写好一个序?原因有二:一是怕自己说外行话,二是怕自己说对不起作者和读者 ...

  • 小叔抽屉里必备的一个神药,走哪带哪,是身体的清道夫,保一生平安

    通知: 小叔视频号抖音号开通,小叔请来一位神秘侠客,为大家吹奏一曲.为了更好的传播中医文化,小叔同时开通了微信视频号与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将会用小动画的形式传播中医文化,抖音号呢则会直播,与大家交流互动 ...

  • 必备的一个神药,走哪带哪,是身体的清道夫,保你一生平安

    本文转载自:文小叔说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在当今这个时代,每个中国人必备的一个中成药,只能选一个,你会选哪个? 其中一位说逍遥丸是首选,因为他见证太多身边的人肝气不舒,这个时代压力太大,在成年人 ...

  • 你见过装配式建筑展览馆吗?走,带你参观去!

    筑龙项目管理 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内容来自筑龙社区 恒盛大厦项目 恒盛大厦项目是广州市第一个高预制率.高装配率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结构形式为: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外围护结构采用单元式 ...

  • 广东清远黄腾峡,大羽毛球拍上高空走扁带

    广东清远黄腾峡,大羽毛球拍上高空走扁带

  • 走,带你逛一逛中国银河会展中心三月大型展会

    2021年,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年 "双循环"新格局奠定内需增长的确定性 展览业开启了双线驱动的新趋势 日前,多场展会在中国银河会展中心盛大开展 线下线上展会 ...

  • 长安画派|从乡间走来的​赵望云

    转自:新长安画派 青年时期的赵望云 赵望云是20世纪'为人生而艺术'的先驱,他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属于典型的开拓型画家.从20年代末期的农村写生开始,到50年代带领西安画家长期不断的坚持"深 ...

  • 《人走街带风》

    靠着车窗,我们看见各式各样的风景画,风景的静谧也偶尔被几声乡村田野的妙语给打破,碰巧的是这景象也被你我所遇见. 耳边嘈嘈杂杂,有老人们的闲谈,他们说着过去自己与现在的比较,如何与社会融入,如何去跟年轻 ...

  • 围美古韶城 | 走! 带你逃离城市的喧嚣,寻找心灵的寄托

    来源于网络 你是否看惯了城市中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特别想要回归到田园中,尤其是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更想赶紧逃离这繁杂的生活.这时候来看看古围楼吧,在古建筑的文化底蕴中,寻找精神寄托,释放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