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声覆盖天安门广场!大会幕后声音保障团队为您揭秘
央广网北京7月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在7月1日上午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七万余人齐聚现场,一同观看庆祝大会。数万人在现场聆听领导人讲话,保证北到城楼东西平台,南到人民英雄纪念碑附近的观众都可以听清现场声音是重中之重。
如何在开阔的天安门广场上保障声音效果?声音从话筒传入,再到音箱传出,中间要经历哪些环节?今年,声音保障团队第一次在天安门尝试采用立体声效果覆盖,这是如何实现的?
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
从拾音到扩音,观众听到声音需要经过几步?
在这样一场人员众多、环节复杂、意义重大的大型活动上保障音频系统的正常运作,是一项非常专业、极其复杂的工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高级工程师张京表示,天安门广场庆典活动的音响保障指挥部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指挥部包含多个部门以负责不同的工作。
首先,拾音部门需要利用拾音设备收集现场重要的声音,例如礼炮声、卫队脚步声、合唱团声、领导发言声等。拾音团队完成拾音后会将声音传输至扩声机房,而后到达音箱。为完成扩音工作,现场的音箱也需要声音保障团队事先进行搭建和调试,形成一个声音矩阵传输保障系统。
除了制作服务于现场观众的声音外,声音保障团队还需要制作部分声音信号以供新闻媒体转播使用,这一部分声音信号统称为“国际声”。一些特殊的声音,如掌声、欢呼声、飞机轰鸣声等难以通过现场的拾音和扩声系统制作,专业人士需制作这些特殊的声音信号给予新闻媒体,以保证通过媒体收看或收听直播的观众可以更加完整地感受现场的声音。
在天安门广场进行音响保障工作面临怎样的挑战
在广阔的天安门广场保障声音效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首先,天安门广场是一个广阔且开放的区域。声音设备的调试需要在较为安静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但天安门广场临近道路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其封闭性极差。只有当正式演练时天安门广场附近的道路才会暂时封停,声音保障团队能够调试声音的时间极为紧张,因而他们必须在前期做好详细的设计和预案以应对各项突发状况。
其次,天安门广场的表演区与观众区时常呈混合状态。通常而言,表演的舞台区与观众的观看区相互分离,互不干扰。但天安门广场的活动与一般的庆典活动不同,表演者常常被观众包围,甚至插入观众之中。人群众多,声音混杂,声音之间相互干扰难以避免,这给声音保障团队的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最后,天安门广场在空间感和立体感上比普通的演出场馆要复杂许多。天安门广场的固定观礼台与天安门城楼的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面,甚至不呈坡度递进。既要保证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能够听清现场声,又需保证观礼台观众的声音收听质量,因此,声音保障团队需要面临现场扩声和音频技术处理方面的诸多困难。
为了处理各项问题,解决多方挑战,音响保障指挥部从1月初接到任务开始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之中。他们收集大量现场资料和活动内容资料,以考虑音箱的布置和组织人员配合演练。特别是在音箱的布置方面,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繁重的设计和现场调试工作,调试工作一直持续到庆典活动前夕,以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张京表示,音响保障指挥部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共同核验,各部门通力合作,才最终完成了庆典的声音传输工作。
更加真实的立体声覆盖天安门广场
在以往,参加天安门广场庆典的观众听到的多是单声道的扩声,但在此次的庆典中,音响保障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测试后认为:可以尝试立体声来达到更好的扩声效果,也能更好地解决城楼和固定观礼台不在同一水平线带来的声音传输问题。为了保证前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没有差异,音响保障指挥部需要不断调整音箱的设定,固定观礼台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音箱声压级区别不能超过两个分贝(dB)。
立体声主要是针对合唱团和军乐团的表演进行音响覆盖,相比于单声道,立体声能够更好地还原表演的声音内容,给予观众更好的视听感受。同时由于语言不存在立体声,采用立体声覆盖还能够解决表演声与人声相互干扰的问题。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下,大众对声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信随着音频技术的进步,在未来,观众将会获得更加高质量的表演声音体验。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编辑:杨扬 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