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龄:孜孜以求,独树刘家门风
名家辈出的二十世纪画坛中,刘奎龄是一位卓而不群的艺术大师,他在时代的艺术涅盘中悄然崛起,除了具备一般艺术家的天分及其自身素质之外,也有许多违背艺术规律与常规逻辑之处。古人云:学者必有师。刘奎龄却是独辟蹊径、自学成材。
刘奎龄(1885~1967),中国现代画家,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自幼学习郎世宁画法,研究五代、宋、元诸家,尤其是明代吕纪、清代沈铨的画技,并将西洋画之色彩、透视比例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擅画走兽、花鸟、昆虫、翎毛、山水、人物、佛像、罗汉、博古等。其代表作《上林春色图》深得徐悲鸿高度赞扬,并被其赞誉为“当代中国画坛翎毛第一人”。
|自学成才的全能画家
刘奎龄堪称自学成才的全能画家。4岁就开始仿描剪纸动物和花卉。7岁入私塾,接受了几年私塾教育后,刘奎龄进入青年会普通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不久又转入天津民立的第一小学读书。10岁时,刘奎龄开始描绘昆虫和家禽。1904年,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与张伯苓创办天津敬业中学,即天津南开中学前身。刘奎龄曾进入敬业中学首届班学习。后辍学在家,从此开始自学绘画,并逐渐走上以卖画为生职业画家的道路。1907年,天津《醒俗画报》创刊,不久刘奎龄受聘为画报绘图。1911年刘奎龄在天津东马路民立二十五小学代班任教,1912年被天津《新心画报》聘为画师。
36岁以后,刘奎龄最终放弃了各种社会职业的选择,成为了一位以笔耕墨耘为生的自由职业画家。这使刘奎龄的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更加精诚专一,在探索中找到了最佳的艺术感觉,并逐渐走向了其艺术创作顶峰的辉煌阶段。1967年6月12日,时年83岁的刘奎龄在天津土城去世,永远地放下了他那曾经创造出数以千计珍品的画笔。
|高山流水,恨不相逢
历史上,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后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也曾有一对伯牙子期似的好友。1950年秋,时任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的徐悲鸿在评选赴苏参展作品时,见到了刘奎龄创作的《上林春色图》,大加惊叹,并自责道:“我怎么连这么一位画家都不知道!”不久,徐悲鸿致信刘奎龄,乞刘一幅孔雀图。可惜的是,刘奎龄的孔雀尚未落墨,徐悲鸿已离开人世,这不仅是美术史上的一大憾事,也让耄耋之年的刘奎龄带着无限遗憾沉寂了二十多个春秋。
|博采众长,融汇中西
刘奎龄一生创作颇丰,其作品涉列题材广泛。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在动物画中,其尤以狮、虎见长。其作品在表现方法上极富创造性,他善于观察,能将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纳入幽淡宁静、田园风光、深山大泽的大自然景观中,构成了区别于古代动物画的独特意境。
在技巧中,他博采众长,融汇中西,独创“湿丝毛法”、“景衬法”、“计白当黑法”等动物画技法,将用笔、用色与用水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以多种颜色调配成典雅的色泽,惟妙惟肖地表现禽鸟畜兽的形体结构、肤色光泽,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