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戴“对”口罩

想要远离病毒,不仅要认真戴口罩,还要戴“对”口罩。

——非常解读

看着这段时间网上都在热热闹闹地讨论春节回乡事宜,身在上海的解读君默默退出了群聊。

对于上海此次疫情,专家们根据流调情况,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些中招的基本都没戴好口罩。

注意关键词,是“没戴好”,而不是“没戴”。

当防疫常态化,口罩成了我们外出必不可少的装备。然而很多人只get到戴口罩,却并未get到口罩的正确戴法,以至于“戴口罩”形同虚设。

简简单单的口罩小知识可不少,且听解读君细细讲解。

戴什么?

口罩家族的成员非常多,然而,不是所有的口罩都叫防毒口罩,有些是徒有其表的棉布口罩,遮脸、防晒、防尘都是一把好手,但防新冠它可不行。

之前还有商家推出明星同款的透明口罩,虽说很是新潮,然而既不透气也不能阻断病毒,近来戴着这种口罩出门的人怕不是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话说回来,即便是防病毒口罩的能力也都各不相同。我们普通大众一般佩戴的是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防护级别次于医用外科口罩(医护人员专用)。

那么市面上让人眼花缭乱的N95/N90/KN95/KN90/FFP3/FFP2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都能阻拦病毒,且非一次性。

选购口罩的时候,可以看到,在口罩左侧面印有口罩的型号和执行标准,不同的数字及字母代表不同的防护等级和防护标准:

N95是按美国标准NOISH生产,比如3M和霍尼韦尔;

FFP2是欧洲标准EN149;

KN95是中国标准GB2626-2006。

看准这三种执行标准,确认是正品而非假货就可以放心购买。数字结尾带个V的,表示有阀门。

那么这些口罩的防护等级该怎么比较呢,可以参考以下公式:

FFP3>FFP2=N95=KN95>KN90

其实,即便是等级最低的KN90也足以阻拦90%的病毒,如果不是去高风险地,没有必要一定戴防护等级最高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和任意N95、N90都是最佳选择。

怎么戴?

首先把手洗干净打开口罩的包装,判断口罩的里层和外层:一般折叠层内的为内层,折叠层外的为外层,即蓝色面朝外,白色面朝里。

然后判断口罩的上下:内有金属条的一边是上端。

接下来的步骤是:

1. 洗:清洁双手,以免有细菌病毒等污染到口罩内面。

2. 挂:双手拿起口罩展开,横贴在脸部口鼻上,将两边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3. 拉:双手同时向上下方向将口罩的皱褶拉开,使口罩能够完全覆盖住口鼻和下巴。

4. 压:用双手的食指紧压口罩上端鼻梁处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

5. 调:调整口罩位置,正确覆盖范围是下巴至眼睛下方1cm。

6. 测:进行简单的气密性测试,吸气时口罩会有微微塌陷,而在呼气的时候会有鼓起,这样能说明我们佩戴口罩气密性是足够的。我们鼻梁或者两颊漏气的话,口罩需要调整。

注:佩戴口罩后,要避免频繁触摸口罩,以防降低保护作用。

怎么摘和丢?

摘口罩、丢口罩听起来只是两个简单动作,其实也存在问题。

首先脱下口罩后,你每次都记得洗手了吗?想想看,你的手在脱口罩的时候很难避免触碰到或许沾了细菌病毒的口罩外壁,这之后,很容易病从口入,又是一场悲剧。

另外,废弃口罩放入纸袋内或者胶袋内包好,再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弃置。大多数人的做法都是随手将废弃口罩丢进垃圾桶,毫不考虑这些可能带着诸多细菌病毒的口罩会带来的环境污染。

在餐厅里吃饭,你会发现不少人在吃饭的时候懒得摘下口罩,直接将其拉到下巴及脖子处。

想想看,你能确保裸露在外的下巴及脖子处不会沾到细菌病毒吗?如果不能确保,那么将口罩拉到下巴处,就会污染到口罩内壁,而口罩外壁的细菌病毒则有可能会污染到食物、手等,想想就可怕。

另外,一次性口罩最好不要多次重复使用,但也不是绝对的。简单说,你看情况,可以循环利用口罩的条件是,没有去过人流密集场所或高危场所。

口罩清洁消毒的方式不是撒点儿酒精或是高温水煮就能解决的事儿,不如直接晾晒在干净通风的地方即可。

从以上关于口罩的小知识点我们可以看到,要对抗新冠,细节决定成败。

仅仅戴口罩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正确地选择、佩戴、摘除以及丢弃口罩。一个疏忽大意,病毒就可能趁虚而入。

所以,记住以上知识点,并且教会你的父母、朋友等,关键时候,这些知识能救人于病毒之中。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