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育儿: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成才?你的认知正在毁掉孩子┃安雪凝

作者┃安雪凝  朗读┃馨月
编辑┃丄学号  主持┃梁山伯

01

父母总是用自己的经历来

教育孩子

都说王阳明是五百年来的完人、圣人,更有欲成大事业,必读王阳明一说。而对王阳明来说,影响深远的不止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还有他的父亲王华。
在王阳明七八岁时,曾一度疯狂迷恋上下象棋,每天不是在下象棋,就是在下象棋的路上。
而在明代盛世依赖文治的情形下,读书才是正道,父亲王华更是读书考下状元的儒学正宗。
7岁的孩子爱玩是很正常的,可在父亲王华看来,儿子此时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为什么呢?因为王华自己7岁时就两耳不闻窗外事,迷恋上读圣贤书。当年,王华和一班同学一起在龙泉寺中寄宿读书,其中有几个纨绔子弟欺负小沙弥。
于是小沙弥就一起装鬼吓唬他们,其他人都吓跑了。最后就剩王华一人在寺里读书,他对小沙弥的把戏无动于衷,眼里只有读书。
直到小沙弥们都放弃了,于是有人说,鬼都被王华的一身正气吓跑了,可见王华读书有多专注。
后来,王华屡屡劝说都无法阻止儿子弄这些旁门左道,忧心不已中竟然趁王阳明睡觉时,把棋子、棋谱一起扔到河里去。
为此,王阳明难过不已,也不得不放下自己喜爱的象棋。
这种情况《社会学》一书中就说到:实质上,大部分家长只是利用他们自己的成长的经历,加上从别人那儿获得的信息(往往并不全面),来对子女进行教育。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就有像王阳明的父亲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尽各种方法逼孩子改变的父母存在。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子方法。
王阳明只是失去了一个爱好,可在其他人身上就未必如此了。

02

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

是否会被社会教育

 
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说过:“做父母的十分检束自己的行为,凡不许儿女做的父母不做,且禁止家庭中任何人做。”
上幼儿园时9点上学,我基本上都是9点半才被妈妈送到学校,老师们也没有说什么。等我上小学后才在挨打中,慢慢知道了问题出在哪。
当时,我们学校如果有哪个班级整体表现好,就能被评为优秀,获得代表荣誉的流动红旗。
但因为我几乎每周都迟到,所以开学后的两个月我们班几乎都和流动红旗无缘。
至今我对一年级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幼的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到讲台前接受老师的惩罚,打手心。
最让人难受的不是被打的手,而是被当众处罚的耻辱感和恐惧感,在连续被打5天后,我哭着对我妈说,不想上学了。
我妈看着我发红的手心,不是让我在规定的时间到学校不在迟到,而是去找校长投诉说老师不该这样打学生。
因为在我妈的认知里是没有时间观念存在的,从来是差不多时间就行,至今如此,怎么说都没用。
后来,我没有再迟到了,却不是因为有时间意识,而是害怕再被打。
长大后才明白,我会迟到从一开始就是必然,因为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不能自己把握时间的,只有大人才可以,而我妈没有认识到这点。
但每个人长大后都是要融入社会,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生存下去。
不遵守规则的人,社会没有耐心替他们的父母教育孩子,社会只会替这些父母好好教训甚至惩罚孩子
所以,父母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会被社会教育,很多熊孩子的背后都有熊父母的身影,确实如此。

03

父母的认知影响了

孩子的身心健康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显示,我国超过90%公民有牙齿不齐、牙齿缺失、龋齿、松动等问题、
同学小旋有一口整齐漂亮的牙齿,不是她天生如此,而是她有一位深受牙齿不健康所苦而非常重视孩子牙齿的妈妈。
她说小时候,经常被她妈妈带去看牙医,牙齿长得不好,该掉的没有掉,都会被带去检查。后来,看到身边同学、同事带起牙套,才明白她妈妈用心良苦。
当别的父母还停留在不疼、不影响生活就好时,她妈妈手把手教她用巴氏刷牙法,既刷干净又不会损伤牙齿。
当别人还不知道牙线为何物时,她已经能熟练使用了,从小到大,她就没长过一个蛀牙。
她妈妈说,人只有一副牙齿,坏了不会再长,长歪了还影响外表与自信。
现在很多成人矫正牙齿,正是因为因为牙齿不齐,不仅对健康有害,还会导致外貌畸形,受到嘲笑而不自信。
牙齿矫正最好的时间是5-12岁,这阶段孩子基本没有牙齿健康的概念和足够的财力来维护口腔的健康。
需要靠父母的认知,而父母的认知决定了他们的口腔健康和是否错过最好的治疗时间。
所以,父母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身心的健康。

04

父母的认知或将决定

孩子的一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说:儿童总是把父母当做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上起着决定的作用。
历时7年的中国记录片《出路》中,导演郑琼第一次见到出生山沟沟里的小姑娘马百娟时,她12岁小学二年级在读,很爱上学,梦想是能到北京上大学。
她们家当时一年的开销是50块左右,可见生活的困顿,读书或许是她走出大山的唯一机会。
到2012年导演第二次见到马百娟时,她15岁辍学在家,由于年龄小也没有用人单位肯录用。
为什么没有继续读书呢?
她父亲说:“女娃娃长大后是别人家的,读书够用就好,以后还是要靠老公的,就算有工作以后有孩子也是拖累了。”
2015年最后一次剪辑时,18岁的马百娟说她已经和她表哥结婚了。而是她能找的比较好的一个出路。
她后面的人生,其实可以预测,大概率是和她的父母般在那个山沟沟里生儿育女,重复着父辈的生活。
我不敢说马百娟当年如果继续读书一定会考上好的大学,走出大山。但人生有些事,你做了可能有一半的机会,不做就只能是零。
可怕的是,几乎每个孩子在马百娟这个年龄,对未来都是模糊的,他们不清楚自己现在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甚至他们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选择权在他们父母的手上,所以,父母的认知可能就这样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为人父母是一生的功课,去提升自己的认知吧。你的优秀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的认知也你孩子的认知。
作者:安雪凝,知识就是夜行人的火把,照亮一个算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