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紫砂壶 !竟是太监墓出的
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吴经提梁壶(柿蒂纹提梁壶)
1965年江苏省南京市马家山明嘉靖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同时出土有各类陶瓷罐、瓶、炉、碟、盅及二百余件陶俑。
此壶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有绝对纪年可考最早的一件紫砂器。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馆藏。
通高17.7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7.1厘米。
提梁把,珠钮,平盖,短颈,丰肩,弯流,球腹,下腹稍敛,卧足,平底,无款。单就造型与结构而言,此壶形制近乎完美,与其尚称原始的制作工艺极不相乘。
壶的胎质近似缸胎,砂质较细。壶表刷胎浆水,烧成后呈不均匀的肝红色,无光感。表面有明显的飞釉泪痕,说明当时烧制紫砂器皿尚未另装匣钵。
壶的肩部捏接一倭角海棠形提梁执把,提梁后部内侧有一圈形小系,可系壶绳。
宝葫芦形壶钮由钮珠、钮颈和钮座组成,凹凸有致,曲线优美,钮颈可系壶绳。
圆片状平盖,盖面无气孔,盖内无子口,仅贴十字交叉的方形泥条以起固定壶盖的作用。
壶流外壁一周有明显的棱状刮痕,流的根部与壶身相接处贴四瓣柿蒂纹形泥片,起到加强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壶流与壶身相接采用了打孔插入塞泥的铆接法。
壶内壁呈瓦灰色,是胎质本色。内壁腹部中间横向有一圈接痕,而壶底无接缝,说明壶身是采用木模分段成型,然后再上下两段拼接而成。
此壶因烧制时未用匣钵受火不均,壶身的一侧呈应有的肝红色,另一侧因火力较逊而近灰白色。中间部分与提梁和壶嘴上缘由于过火而濒于气泡临界,提梁也因受火不均而微有偏扭状,但尚称端正。
说到文人紫砂,大多壶友都会想起曼生壶。书法超逸,刻追秦汉。
相比于赫赫有名的曼生十八式,被称为文人紫砂巅峰的玉成窑,却少有人知。想来应是没有十八式这样威武霸气又好记的名头。
虽名不显,但其实玉成窑的经典作品,大家应该也是或多或少见过的。
例如汉铎
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赧翁铭
赧瓮便是梅调鼎,亦是玉成窑的发起者。
▲玉成窑仿曼生款汉铎壶
玉成之始
梅调鼎,宁波籍书法大家、诗人,其书法被赞为「清二百六十年中,论高逸无出其右者」
其喜品茗,更爱紫砂壶,晚年出于文人的爱好,在沪甬两地的名门资助下,在今宁波慈城创办了梅调鼎玉成窑。
▲柿园提梁
合作的有任伯年、胡公寿、吴昌硕、虚谷等一些文化名人、书法大家;同时有制壶名家何心舟、王东石、篆刻家陈山农参与其中。
▲台湾鸿禧美术馆馆藏 玉成窑半瓜壶
玉成窑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紫砂窑口,它更是一个有书画大家、文化名人领衔,制壶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参与的制陶工坊。
「玉成」系敬辞,意为成全。
▲玉成窑茄形壶《荆溪紫砂器》著录
玉成之华
玉成窑所制之器均造型独特,尤其是铭文书法精妙入神,独具匠心,体现出高深的文化底蕴。
文人雅士为紫砂器题词作画,所刻词句切器、切题,隽永秀丽,美不胜收。
▲梅调鼎铭 何心舟制 南瓜壶
王东石,别号「韵石」其造壶得古法,刻工精细,常为文人雅士制壶。汉铎即为王东石与梅调鼎合作。
▲心舟石瓢
何心舟,别号「石林何氏」工书法篆刻,善制紫砂壶器,造工精炼、简巧。取材自然形式,号为陈鸣远后巧手之最。传世作品不多,但文化品位极高。
▲台湾鸿禧美术馆馆藏 玉成窑五铢壶
任伯年,晚清海派画家代表人物,曾痴迷紫砂陶刻,制壶自题铭文、作画并刻。以画、字结合体现诗意,可谓精妙绝伦,刻工刀法老练,潇洒秀逸。
▲梅调鼎铭 柱础
玉成之名
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千年紫砂,绵延至今
雅俗共赏,文化先行
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
玉成窑是以梅调鼎为代表的一代书法家,以文人的审美情趣在紫砂器具上的一种艺术张扬,也是中国紫砂艺术品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香港茶具文物馆 汉铎
▲玉成窑 周盘
玉成窑壶铭的铭文俊骨逸气,灵劲十足。每款用极简练的文句,切壶切茶浑融无迹,文字书艺皆臻绝诣。
▲匏饮提梁
▲三叉提梁
超妙入神的书法和短小隽永的壶铭,使人们在品尝名茶的同时妙趣横生,极尽风雅。
承曼生之韵,继一派新风。文人紫砂至梅调鼎时代已达巅峰,堪称绝唱。
▲台湾鸿禧美术馆馆藏 秦权
▲《宜兴古陶器鉴赏》著录 帽筒
附常见玉成款识:
「玉成」「玉成窑造」
「林园」「石林何氏」
「曼陀华馆」
「奉川石林窑造」
「日岭山馆
瞿子冶(1780-1849),本名应绍,一字陛春,初号月壶,晚号瞿甫,又号老冶。上海名士,清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擅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师恽寿平(1633-1690)法。瞿子冶是清道光年间知名的文人壶家,继陈曼生之后又一位与紫砂壶艺术密切结合的文人。他嗜好壶艺,尤善砂胎锡壶,经常与杨彭年合作,并自制铭刻于壶上。题壶多作行书,间为楷书;刻画多梅竹双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瞿氏并请友人邓奎(字符生,江苏吴兴人)至宜兴定制、监造砂壶,时称'瞿子冶壶’,或简称'瞿壶’。
子冶和曼生一样,对紫砂制壶艺术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但子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刻绘上。《清代画史增编》:“瞿应绍……上海老明经,性古雅。鉴别金石文字,画宗南田而用笔放逸,又画竹工力最深。尤精篆刻,所刻茗壶,摹法曼生,制极精雅”。
石瓢是陈曼生创造的,为何不叫曼生石瓢而唯独称之为子冶石瓢?
这与子冶刻绘在石瓢壶上的表现尤为精彩纷呈有必然之关系。子冶以他的书画题写茗壶,题句超尘,他不受壶的面积所限,甚至在壶上横书,在壶上作竹枝为多,在壶面连及壶盖,颇有情趣。每每赏壶读诗铭,子冶石瓢壶总是能让人进入古代文人茶香竹影、把盏言欢的意趣之中。
1. 台北翦淞阁旧藏。段泥。(顾景舟配盖)壶身行书铭文「竹里煎,起茶烟。老冶。」。壶底钤「茶熟香温”,把下「申锡」。
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成交价RMB3,680,000
2. 台北翦淞阁旧藏。铺砂。壶身行书铭文「几度花时醉花下,三年江北梦江南。惜抱轩咏梅花句,盖先生不独以文传也。」
「月壶」「吉安」阳刻篆书印款。
保利八周年春拍会,成交价RMB3,220,000
3. 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铺砂。壶身刻竹,铭文「清寒图里,此叶疏疏,三枝之三,三余之余。省三二兄清品。小谷制。」把下「彭年」壶底「壶公冶父」。
4. 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铺砂。壶身刻竹,铭文「绿润碧滋,茶烟如徐。小阁风吹,幽窗开时。子冶。」盖内「申锡」壶底「壶公冶父」。
5. 马来西亚和正斋藏品。紫泥。壶身刻竹过墙及壶盖,铭文「似疎而密,枝枝节节,抹抹叶,宜寒窗之冻雪。子冶。」壶底「壶公冶父」。
6. 上海博物馆藏品。紫泥。壶身刻竹过墙及壶盖,铭文「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倣梅花盦者。倣梅道人,子冶。」盖内「宜园」,把下「彭年」,壶底「吉壶」(葫芦形印)。
7.上海黄福弟藏品。段泥。壶身子冶刻竹,竹侧一圈镌刻铭文「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书老。子冶自记」。壶底「乐陶陶室」。
8. 台南黄正雄藏品。紫泥。壶身刻竹,铭文「读书评茶,有竹人家,子冶」。盖内「宜园」把下「彭年」壶底「吉壶」(葫芦形印)。
9. 台北成阳基金会藏品。段泥。壶身刻竹过墙及壶盖,铭文「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倣梅花盦者。倣梅道人,子冶。」盖内「宜园」,把下「彭年」,壶底「吉壶」(葫芦形印)。(铭刻内容同上博藏,型与竹刻不同。)
10. 台北鸿禧美术馆藏品。铺砂。壶身刻竹,铭文「倣冬心本作此壶,何可一日无。子冶。」壶底「壶公冶父」。
11. 私人藏品。段泥。一侧刻竹,行书铭文绕壶身。把下「吉安」壶底「月壶」。
12. 私人藏品。此壶一侧刻竹,并提「翩若惊鸿」,另一侧及壶面均行书题记。壶底「壶公冶父」。
13. 私人藏品。此壶一侧刻梅花纹饰,另外一侧楷书题记。壶底「石壶子繁」,盖内「申锡」。
14. 新加坡宋芝芹旧藏(现宜兴鲍伟东藏)。铺砂,壶身刻梅,无题铭,署子冶,把下「吉安」壶底「月壶」。
上海春秋堂2011秋拍会,成交价RMB5,175,000
15. 叶万华旧藏。铺砂。此壶一侧刻竹石,另外一侧题记「雪英寸金云叶金钱玉华蜀葵宣和茶录」。把下「吉安」壶底「壶公冶父」盖内:嘉顺女孙珍藏。
保利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RMB2,990,000
16. 私人藏品。段泥。壶身刻竹并铭「一枝竹,直而曲,茶初熟,老冶画竹。」底款「壶公冶父」。
17. 广州陈海藏品(原宜兴李明旧藏)。段泥。壶身行书铭文「以桂相恶其声,以浮江恶其名,不如壶。饮全我生。丁未仲夏,子治。」壶底「茶熟香温」把下「申锡」。
18. 安徽尹诗祥藏品(原上海张彦旧藏)。铺砂。壶身刻竹,铭文「竹箭有筠,君子之文。虚心友直,君子之德。竹泉大禅师清品。子冶。」壶底「壶公冶父」。
19. 上海画家唐云旧藏。铺砂。壶身刻兰,并铭文「君子之交淡如水,同心之言臭如兰。子冶画并题。」壶底印「壶公冶父」。
上海工美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成交价RMB840,000
20. 苏州文物商店藏品。段泥。壶身刻竹,铭文「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子冶自记。」把下「彭年」壶底「壶公冶父」。
高古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