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涉县境内有哪些古长城?

略说涉县之古长城
——以辽城、达城名因探源为重点
涉县有古长城?
有。
战国时赵南长城起点在涉县。
明代内长城绕了涉县西和北两个边儿!
两道长城围岀了除涉县城外目前上下河郊的两座“城”:辽城、达城(两个乡镇、四个村)。
有趣的是,“辽城”、“达城”而今只是四个村庄,而且都有东、西之分(乡镇名因村名而得)。方志上从来也没有记载过,这两个地方曾有一般意义上的城池(与西岗的“岳岗城”、偏城“刘家寨”比对一下,发现,这两处,连“寨”都不算)。
那么,这两个地方叫作城的乡村镇点,村名是怎么来的呢?!
还是先从本地的古长城约略说起:
战国赵的南长城开邕修筑于公元前333年,由漳水、滏水堤防先后扩建而成(故又称漳滏长城),从太行山东麓涉县西达、关防一带漳河东、北岸开始,沿着古漳水的北岸东行,止于肥乡县南界漳水西岸,全长400里许。
《史记·赵世家》记载:"肃侯十七年(前333)筑长城。"又说: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
据史实,涉县,战国时期,“先魏后赵”。这道南长城主要是用以防御赵境西南一点儿的魏国的(涉县地先前属魏,后方属赵;韩王山也曾叫“赵岭”)同时也因秦强大,恐其逼魏而攻,因而也起着防秦的作用。
据山雨所知,战国时期的长城,毛石筑砌,茅草和乱石填陷,工程往往显“粗糙”。
再看武安、涉县境内的明长城,均是倚山凭险,基本属干关隘障卡式长城。在形制及做法方面,大体是用荒石砌筑,多为石边土石心,少数也有用白灰勾缝或灰拌泥灌浆,关隘多设在交通要冲之处,分关城、关门、亭障和天然通道四种形式,敌楼多设在长城沿线各制高点上。
涉县境内明长城,则是由武安西明内长城西端的黄泽关(古天井关)向西南方向进入涉县偏城镇青塔村黑虎关,从黑虎关向西南方向沿茅岭地蜿蜒至涉县与山西黎城县境内,一支向南沿清漳河南岸与河南林县相接。
(境内明代古长城,人工建筑遗存遗迹较少,现存遗迹3处,城墙遗迹总长300余米,主要遗存有黑虎关长城段、茅岭地长城段和神头长城段。)
据山雨分析,涉县境内不同时代两长城交汇和重合之地,正好在西达镇匡门口“城湾”地一带。这里,长城调查专家曾在此发现一处一米厚的夯士层,认为是古长城遗址(迹)。
好,下边细加分析两处称“城”的乡镇和村庄细部。
辽城。
乡域(位于涉县西北端),除东部外,均与山西省黎城县毗邻。境内山谷纵横,有海拔1562.9米的涉县最高峰--羊大垴。
乡政府驻地西辽城村,距县城19.5公里,为三国时曹操火烧袁绍屯粮之地。
达城。
西达,始建年代无考。地处通往磁县、林县的要道,来往行人较多,渐成为集镇。东达,始建于宋代之前。原村址在现村南一里多,称大(达?)城街,后渐扩展到现处,与西达城统称达城。
山雨发现,上有“匡(门)口”,下有“交口”(合漳),西南太行,东北“关防”(乡?村?旧指驻兵防守的要塞),天然城廓也。
山雨注意到,作为“城”,达城之街在今东达“村南一里多”。虽然,东、西达合称“达城”,街,毕竟在东达之南。既便说,“达城”,即“大”城,重心也应在东达村南。
事实上,东达村大,今4000多口人,是涉县古来“四条半街”之“半条街”(悬钟、弹音、连泉、原曲;东达)。
东、西达两村之间5里地,中间有定觉寺,宋金时期的!
据说,辽城,因三国火烧茅城始称“燎城”。山雨补说,后因邻“辽州”(左权,古辽山、辽州)而改为“辽城”。
“达城”,本天然“大”城廓也,有赵长城、明长城围合,当然达到了“大”城的规格,所以叫“达(大)城”!!!
山雨 辛丑榴月中浣 于古沙阳分所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