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景观绩效评估对设计实践最有用?
注: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2020年第2期“儿童与城市环境”专刊。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导 读
景观绩效评估是风景园林学走向循证科学的可行途径。本文首先回溯了景观绩效评估研究演进中涌现的三种主要研究体系——POE、SITES和LPS,并通过对其理论特点和进阶关系的比较分析,明确了景观绩效评估研究逐步面向循证设计的发展过程;然后,进一步揭示了景观绩效评估概念蕴含的对“设计策略-实际效益”因果关系的探究;最后围绕其内涵属性和作用目标,提出“设计效能的反馈分析”和“生产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知识”是服务于循证设计的景观绩效评估研究的两个研究重点,且能为高绩效的景观设计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证据支撑。
面向循证设计的景观绩效评估研究:
发展、内涵与重点
Th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s,
and Interests of Research on
Landscap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Evidence-Based Design
杨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林广思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LAF
1
引言
20世纪末以来,“景观绩效评估”已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循证设计的发展至关重要[1]~[4]。现有部分研究致力于探讨可持续景观设计策略如何发挥多种效能及其影响机制[5]~[8],然而其他多数研究还仅仅停留于表面。因此,虽然研究者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景观绩效评估研究对于推动循证设计实践发展的重要价值,但目前景观绩效研究领域尚缺乏能指引生产设计实践所需科学证据的研究路径。
本文将通过追溯和比较分析景观绩效评估相关理论演进历程中的主要研究体系,明确其研究发展趋势和根本目的,继而从理论层面审视景观绩效评估的本质内涵,深入剖析其研究重点。
2
景观绩效评估研究的发展过程
2.1 景观绩效评估研究的三种体系
受社会发展和学科思想变革的影响,景观绩效评估相关研究在发展演进中涌现出三种主要的研究体系:1)针对建成项目的使用后评估(POE);2)“场地可持续性设计行动计划”(SITES);以及3)“景观绩效系列”(LPS)研究计划。
景观绩效评估主要研究体系的发展脉络 © 杨阳,林广思
景观绩效评估研究的雏形:POE
POE是大多数早期城市公共空间建成环境研究中的常用方法[9]~[11],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学领域。受当时人文主义思潮和系统论的影响,西方建筑师开始强调基于使用者需求的设计理念,从使用者满意度视角反馈设计方案的绩效评估研究雏形由此形成。随着POE研究和实践的不断积累,其逐渐成为影响相关设计领域的重要理论思想和实践方法,其研究范围也逐渐从建筑单体延伸至多尺度的景观项目。
景观绩效评估研究的延展:SITES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并成为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相关专业领域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以此为目标的评级系统开始涌现。美国各机构、高校于2006年联合启动了SITES评级体系[12],形成了以可持续为目标的项目评级认证体系,紧密围绕可持续设计目标——以资源集约、生态修复、雨洪管理、调节气候等环境效益为主,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
景观绩效评估研究的深化:LPS
进入21世纪,诸多城市建设开始从数量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在该背景下,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于2010年发起了LPS研究计划,并首次正式将“景观绩效”的概念定义为“景观解决方案(设计策略)在实现其预期目标和满足可持续性方面的有效性的度量”[13]。LPS建立了环境、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可持续性效益评估框架以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效益评估指标类别,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三种研究体系的比较分析
1)评估属性:POE和LPS都属于回顾性评估;而SITES则属于预估性评估。
2)评估机制:POE是一种主观反馈式评估工具;SITES是一种等级评定的前馈式评估工具;LPS是一种反馈式评估工具。
3)评估内容:POE侧重使用者需求,评估内容以社会效益为主,也包含部分与使用者需求相关的环境效益方面的内容;SITES评估内容偏重环境效益,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体现不明显;LPS则旨在明确评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
就三种研究体系的关系而言,LPS是在POE和SITES的研究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此外,LPS在沿袭POE的社会效益评估方式的基础上,还根据多种社会效益的无形性特点进行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利用指标和多源数据来量化效益结果[14][15];LPS和SITES在可持续设计实践程序中分别发挥反馈和前馈环节的作用,并且,LPS的研究成果还能为SITES评估指标和方法的优化提供更加全面而具体、科学且准确的依据[16]。因此,LPS和SITES的结合使用可以引导更高品质的可持续景观设计实践。
LPS与POE、SITES三个研究体系的关系 © 杨阳,林广思
2.3 景观绩效评估研究发展过程的总结
从POE到LPS的演进发展中三种典型体系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也反映了设计师们设计思维上的转变,即从POE关注“设计是否符合使用者需求”,到SITES关注“设计是否符合可持续性”,再到LPS关注“设计是否且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性”。
该发展过程表明,景观绩效评估研究愈发关注设计策略与其实施效果之间的关联性,其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提高设计效能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证据。
3
景观绩效评估的本质内涵:关注设计策略与实际效益的因果关系
已有文献中对“景观绩效评估”是否等同于“景观效益评估”这一问题鲜有探讨,本文认为有必要厘清这两个概念间的内涵关系,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和开展景观绩效评估理论的相关研究。
景观绩效评估与景观效益评估概念比较 © 杨阳,林广思
经比较,笔者认为景观绩效评估的概念内涵应该拆解为两层:一是效益测量,即对可持续景观项目所具有的多种效益进行量化,这与景观效益评估研究范畴重合;二是效能反馈,即在效益测量结果的基础上验证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将其作为对具体设计策略实施效果的反馈,以增强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即相较于景观效益评估,景观绩效评估的独特内涵是将设计策略和实际效益作为一个整体,以客观量化的方式分析前者向后者转化的有效程度。然而,通过研究现有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多数景观绩效评估实际上仍停留于景观效益评估层面。
4
服务于循证设计的
景观绩效评估研究重点
4.1 设计效能的反馈分析
反馈分析蕴含着项目前期设计方案的制定与项目实施后的效益之间的因果关联,旨在揭示影响景观系统绩效的设计知识,以供实践者进行及时、持续且高效的迭代应用。
设计效能反馈分析的重点在于明确指出效益结果与其所对应的设计策略之间的关联性。以实践项目的主要设计问题为导向,反馈分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解析具体的设计策略与效益结果的对应关系;2)进一步剖析影响各类效益结果的设计要素及其作用机制与影响程度;3)继而基于设计策略与效益结果的关联分析,更加精确地改善或优化相关设计策略。
当前,最常见的设计效能的反馈分析研究方法,是首先识别并选取影响效益的关键设计变量,并对项目建设前后或不同建成项目的效益结果进行纵向或横向对比分析,继而验证某种设计策略在实现某种效益方面的效能大小或不同设计策略的效能差异[17]~[19]。然而,部分研究中的反馈分析环节缺少对个案特殊性的考虑,加之样本量较少,导致其研究结论的推导和分析过程不严谨,结论的实践指导性和应用性也不强。因此,为使景观绩效评估研究对未来具有同类绩效目标的设计项目产生更普遍且可靠的指导意义,笔者建议通过对同类多案例研究样本进行系统分析或元分析(meta-analysis)①。
4.2 生产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知识
对服务于循证设计的景观绩效评估研究,其重要价值即在于通过科学论证手段提炼出有助于高绩效景观设计实践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质量(即其实践操作性)是将景观绩效评估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实践决策所需的关键科学证据,景观绩效评估研究应当面向实践需求,以设计实践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实践效用为目的,为实践者提供直接且实用的知识库。笔者认为,景观绩效评估研究应该注重实践决策者关心或面临的实际问题[20][21],以及实践发展中知识的动态更新。具体来说:1)这类知识可涉及设计实践聚焦的问题和效益目标、设计策略或方法对应的效益类别和功效、设计要素影响效益的作用机制等,能够帮助决策者和管理者做出恰当判断、评估和决策;2)实践性知识还会随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而演进,为使项目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最新的证据,需要建立一个能够链接研究成果与实践需求的动态更新的知识库,从而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利用,如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针对LPS研究计划在网上发布的“案例研究报告”②,为行业提供了示范性的建成可持续项目数据库。
05
结语
景观绩效评估研究有助于促进风景园林实践向循证设计方向发展,增强其科学性。基于文献分析,本文反思了当前景观绩效评估领域大量研究流于表面、成果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现状,并厘清了景观绩效评估研究的发展过程、本质内涵和研究重点。笔者指出,关注设计策略和实际效益的因果关系是景观绩效评估概念的重要内涵,也是景观绩效评估研究发展的核心逻辑。该思想指导下的景观绩效评估研究需超越效益度量,进一步强调两个研究重点:基于效益度量结果展开针对设计效能的反馈分析,和归纳出具有实践指导性和应用性的知识。其落实将促进景观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切实可行地为循证设计服务,从而提升以高绩效为导向的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实践品质,需要研究人员给予更多重视和深入探究。
注释
① 元分析又称荟萃分析或整合分析,是一种对现有文献中的同一主题进行定量的、系统的综述的研究方法,该术语由尊·加士在1976年提出,指“对大量的独立研究的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得整合后的研究结论”(来源:参考文献[22])。现今,该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等社会科学和医学领域。
② LPS研究计划将有关景观绩效评估的案例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统一编辑,并在LAF官方网站的“案例研究报告”栏目公开发布,并不断增加新的案例研究。
致谢
感谢审稿专家和本刊编辑为完善本文提出的中肯意见。
部分参考文献
[1] Francis, M. (2001). A Case Study Method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Journal, 20(1), 15-29. doi:10.3368/lj.20.1.15
[2] Brown, R.D., & Corry, R.C. (2011). Evidence-bas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maturing of a profess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0(4), 327-329. https://doi.org/10.1016/j.landurbplan.2011.01.017
[3] Zhu, L., & Gao, C. (2016). From Landscape Criticism to Evidence-Based Desig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32(11), 50-54.
[4] Li, P., Liu, B., & Gao, Y. (2018). An evidence-based methodology for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6(5), 93-101.
[5] Yang, B., Li, S., Wall, H. A., Blackmore, P., & Wang, Z. (2015). Green Infrastructure Design for Improving Stormwater Quality: Daybreak Commun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Wes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3(4), 12-21.
[6] Wang, J., Zhu, A., &Wang, M. (2016). Correlating Physical Forms of Riparian Zones in Urban Parks with Effective Eco-services Provision of Water Self-purification: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Mengqing Park. Landscape Architecture, (8), 118-127. doi:10.14085/j.fjyl.2016.08.0118.10
[7] Zhang, D., Chen, C., Hong, B., & Li, S. (2019). Group differences in urban green space health benefits and the impact of greening control regulations.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49(4), 651-658. doi:10.16152/j.cnki.xdxbzr.2019-04-017
[8] Chen, Z. (2018).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High-density High-heterogeneity Urban District Landscape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Optimizing via Evidence-based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5(1), 106-111. doi:10.14085/j.fjyl.2018.01.0106.06
[9] Gehl, J. (2011).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 (6th ed.).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0] Marcus, C. C., & Francis, C. (1997). People Places: 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 (2nd ed.). Hoboken, America: John Wiley and Sons.
[11] Francis, M. (2003). Urban Open Space: Designing for User Need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2] Pieranunzi, D., Steiner, F. R., & Rieff, S. (2017). Advanc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hrough the SITES Rating System.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5(1), 22-39.
[13]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n. d.). About Landscape Performan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landscapeperformance.org/about-landscape-performance
[14] Deming, M. E., & Shui, M. (2015). Social & Cultural Metrics: Measuring the Intangible Benefits of Designed Landscap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 99-109. doi:10.14085/j.fjyl.2015.01.0099.11
[15] Yang, B., Blackmore, P., & Binder, C. (2015). Assessing Residential Landscape Performance: Visual and Bioclimatic Analyses through In-Situ Dat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 87-98. doi:10.14085/j.fjyl.2015.01.0087.11
[16] Luo, Y., & Li, M. -H. (2015). Landscape Performance of Built Projects: Compa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s Published Metrics and Metho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 52-69. doi:10.14085/j.fjyl.2015.01.0052.18
[17] Yocom, K., & Spencer, B. (2013). Greenroof of Performance Study: Puget Sound Region. Landscape Research Record, (1), 291-299. Retrieved from https://thecela.org/wp-content/uploads/GREENROOF-PERFORMANCE-STUDY.pdf
[18] Yang, B., Blackmore, P., & Zhang, Y. (2013).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four streetscape renovation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investigation. Landscape Research Record, (1), 300-319. Retrieved from https://thecela.org/wp-content/uploads/PERFORMANCE-AND-ECONOMIC-BENEFITS-OF-FOUR-STREETSCAPE-RENOVATIONS.pdf
[19] Li, M.-H., Dvorak, B., Luo, Y., & Manskey, J. (2014). “Park Seventeen” Roof Garden: Landscape performance and Lessons Learned. Landscape Research Record, (2), 148-156. Retrieved from https://thecela.org/wp-content/uploads/Landscape%20Research%20Record%20No.02/PARK-SEVENTEEN.pdf
[20] Gallien, J., Graves, S. C., & Scheller-Wolf, A. (2016). OM Forum—Practice-based research in operations management: What it is, why do it, related challenges, and how to overcome them.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18(1), 5-14. doi:10.1287/msom.2015.0566
[21] Toffel, M. W. (2016). Enhancing the Practical Relevance of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5(9), 1493-1505. https://doi.org/10.1111/poms.12558
[22] Haidich, A. -B. (2010). Meta-analysis in medical research. Hippokratia, 14(Suppl 1), 29-37. doi:10.1111/j.1365-2362.2009.02222.x
参考引用 / Source:
Yang, Y., & Lin, G. (2020). Th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s, and Interests of Research on Landscap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Evidence-Based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8(2), 74-83.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