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周末一般都如何度过?
根据前段时间字节跳动公司内部的调研结果,很多人愿意用“加班”来替代周末。用周末换收入也成了很多人的共识。
不仅如此,即使把周末摆在很多年轻人面前,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过周末。
DT财经发布的《2021国产青年周末调查报告》显示“睡到自然醒”是年轻人当中最受欢迎的过周末方式。
周末本来享受生活的时间。但当代年轻人的周末不是在“延长工作时间”,就是在“缓解工作劳累”。
怎么,年轻人都不会过周末了吗?
01
年轻人患上了周末焦虑症
你以为“睡到自然醒”的周末就快乐了吗?现实并不如此,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如下发言:
除了那些周末加班的996人,拥有周末的当代社畜也并没有显得多放松。在如今的工作环境中,忙碌成为评判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标准。每个人都必须忙碌起来,好让自己在工作中显得更有价值感。这也正是内卷的一种表现,很多人通过加班加点让老板觉得自己非常努力。这种标准同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工作之外的生活:对空闲的恐慌,认为“无所事事”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当代人的功利性周末由此形成。在DT财经的调查中,超4成受访者给自己的周末打分不及格。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周末也能有所学习,有所进步,于是会给自己安排编程课或者考证任务等等。
“永远都在做着什么,在移动,在改变——这才能给你带来声望,而不是稳定,后者往往是无所作为的同义词”《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但越是对自己施压,人就越会通过拖延来缓解焦虑。因为压力会让我们更容易屈从诱惑,因此到最后周末没学成也没好好休息,循环陷入更大的焦虑中。那么选择了“好好休息”的年轻人就能安全幸福地过周末了吗?也不是。如果说一周内愉悦指数最高的时间点是周五晚上,那一周内焦虑指数最高的可能就是周日晚上。“明天就是工作日”——这个恐怖的讯息通常在周日晚上开始发酵,甚至有豆友在周日中午就开始陷入深深的紧张。
因为周一就意味着超长的通勤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冗长的例会,复杂的职场社交……这些令人焦虑的事项集中起来,提前蔓延到周日晚上,令人辗转反侧。于是,有一部人会选择报复性休息,从周六早上开始“睡到自然醒”,宅家刷手机,打游戏,甚至不洗脸,不换衣服。但报复性的休息并不会让内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反而越发紧张周一的到来。在面对周一的焦虑时,很多年轻人为了延长周末时光,会在凌晨抱着手机还迟迟不愿入睡。无论是希望周末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报复性休息,其实我们都在把“好好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周末。因此为自己设想了完美周末的样子——“去看电影,去读书,去充电,去和朋友party到天明”。越是在这种巨大的期待下,我们就越容易过不好周末。紧张的工作已经让我们慢慢丧失了好好休息的能力。双休日这个概念最早在20世纪初由福特公司老板提出。因为他发现双休会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反而能创造更大经济效益。而我国开始正式实施五天工作制是在1995年5月1日,即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不过很可惜,双休日在仅仅维持了20多年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互联网公司996的普及,大小周的工作制,剥夺了本来属于我们的假期。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时间的工作让我们无法区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中提到“不间断的单调刺激”会导致人们“更大范围的反应能力被冻结或失效”。长时间的工作就好比“不间断的单调刺激”,它让人习惯于一套反应机制,以至于对工作之外的生活失去了感知能力,也就无法良好的适应工作之外的生活。这也就解释了人为什么需要周期性的休息。其实就像地球的公转、自转,周期性是人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几千年来这种周期性塑造了大多数文明的生活样式:每天清醒和睡眠的节奏,工作日和祈祷日或休息日之间更长的交替,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希伯来和一些文明里演变成一周7天的星期制。在别的古代文明里,比如罗马和埃及,根据集市的间隔或月亮公转的1/4个周期,形成了8到10天的星期制。这些由来已久的系统发展到现代,周末的制度被保留了下来……
一年有四季,人有工作日,也有休息日,甚至在古代还有各种适应季节变化的节日。这是人在面对周期性规律时自然作出的反应。然而微信根本上瓦解了这种周期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工作讯息,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就是“下班后同事发消息,我要不要回复”。这其实就是工作对生活边界的侵蚀。这种随时待命的状态也就标志着工作可以“无时间性无情地侵入了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人类生存的重要时间空隙(大量的睡眠时间除外)尚未被穿透,被工作时间、消费时间或市场时间所取代。《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在加班逐渐合理化的氛围下,甚至有人自愿周末到公司加会班,仅仅因为公司网络好。DT财经的调查结果也足以证实这一现象:将近一半的人无法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这也导致上文中提到的——“人们失去了休息的能力”。很多年轻人把996当作习惯,牺牲周末来挣钱变为一种正确。当周末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便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过周末”。根据DT财经数据显示,年轻人周末的状态通常都是看剧、刷社交网络,甚至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啥也不做或者说不出自己在干嘛。再加上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因为时间成本、距离成本、金钱成本,导致计算下来性价比最高的过周末方式就是宅在家里刷手机。从周五晚上到周日晚上,我们报复性休息的方式就是不断刷手机,不停地重复刷新微博、微信。我们想从中得到更愉悦的体验,但却在一次次刷新中透支了周末的休息时间。
人们被形形色色的设备所包围,它们的使用往往遵循一套强有力的习惯模式,需要时刻保持注意力以及自动做出反应……(它们)使大众丧失活力,变得中庸,剥夺人的时间。即使在这种习惯性的重复里,有人明知这种希望是虚假的,还对此不依不饶,好像多点击一次鼠标,再滑动一下触屏就会别有一番天地,似乎就能获得救赎,就能逃离那令人窒息的单调乏味,我们已经沉溺在里面太久了。《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人本来生活在三维立体世界里,需要与我们的生活空间,与其他人,与自然面对面的交流。却因为手机对生活的侵蚀,我们深深陷入二维屏幕无法自拔。在当下工作是无法避免的,好好休息是我们还能够尽可能掌控的自由。不过很多人对休息的想象局限在痴睡和傻玩,但这种报复性的休息并不能从根源上让我们持续性获得轻松的感受。所以,在周末面临全面崩溃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好好休息呢?很多时候我们的疲惫只是因为单调乏味的状态,比如持续工作。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安排点能够感知生活丰富性的小事,比如打扫卫生、看会书、和朋友见面聊聊天、在自家楼下转一转发现一些新大陆、以娱乐为目的做点小运动。等到我们的生活里不再是单调的从电脑屏幕划到手机屏幕,我们身体的愉悦性就会得到提高,自然也不那么容易感到疲劳。很多人喜欢通过到商场好好消费一把来让周末过得轻松快乐一些。但其实,越是花钱娱乐,我们越容易感到空虚。因为付出了金钱,就会有一定期待,有期待就会有失望。更何况在消费主义时代,很多物品的被赋予了不相称的价值,实际上也并不能满足我们的内心。与其消费,不如做点小手工?休息不仅仅存在于周末,它应该是每当我们感到劳累的时候,就能够立刻反应过来:身体已经提示我需要休息了。因此,在工作间隙提醒自己喝杯水,在工作日的午后散散步,也是一种短暂的调节,让大脑神经不会一直紧绷。周末就一定要过得丰富多彩吗?那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是生活大多数时候是无聊的。不把无聊当作一种消极情绪,让自己从“无所事事”的罪恶感中解脱出来。很多人会觉得周末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其实这也会无形中给我们一定的压力。把周末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为它的功利性祛魅,减少对它的过度期待,也许就能让我们内心更加平和。
作者:阿里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