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啥说这话有毒,怎么破?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很“酷”的说法,当一个带着忧郁神情的漂亮姑娘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很好看,很有气质,很时髦。

但这句话其实是不正确的,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害人不浅。

其实这话本身就是一个“道理”,它传达的信息大概是很多道理无用,有“我被聪明误一生”的意思。

比如你从小到大,从父母、老师和书上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在你进入社会以后,发现它们基本没什么用。

但是,这怪谁呢?

人,只能是对自己负责。

我看网上有人批判过这句话,说你过不好这一生不能怨“道理”。道理应该活学活用,而且道理要知行合一,听过和做到是两码事。

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还不是太准确。

首先,我们要知道“道理”是从哪里来的。道理一般源于两大方面,一个是书上记录的道理,一个是长辈传授的道理。

两者都是我们的前辈根据自己的经历、实践得出的经验。

所以说,“道理”是有用的,非常有价值。如果人类没有这些经验、知识的传承,那人类会一直保持在幼儿的状态,没有发展和进步。

但这些“道理”有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左右矛盾,很多“道理”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理”,它们很难达成一致。

除了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道理”,这世上的大多数道理都是有其主观性、片面性的一面。这就导致人们在学习、吸收这些道理的时候,其实是在不断加深自己的偏见。

比如古人说“近君子,远小人”,可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而且社会上的“小人”无处不在,你又怎么避开?

其实有些人就是“小人”,但他们喜欢把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人归于“小人”之列。还有人把自己的过错和失败,都推到了“小人”身上,这何尝不是小人之行。

另外,从行为这个层面看,君子和小人是可以互换的。

“道理”还可以区分为常识性道理和非常识性道理,比如“借钱要还”就是一个常识,而“吃亏是福”则是非常识性道理。

不管你借银行的钱,还是借别人的钱,“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没有什么可商讨的地方。

而“吃亏是福”则不一样,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可谁愿意去吃亏了?人性都是贪多,不愿意吃亏的。

再往细里说,有些亏是不能吃的,有些亏吃些则无妨。

比如一些关乎性命前途的“亏”,就千万不能吃,至于损失个三瓜俩枣的“亏”,笑笑就是了。

实际上,“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个“魔咒”是可以破解的。

主要注意两点,一个是“道理”的来源问题,一个是自己的修行问题。两者需要同时进行。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强调不能盲信,没有选择,什么“道理”都往脑子里塞,这就把大脑搞乱了。

“为什么只是一部分方法论就行,而不是越多越好呢?”华为任正非就谈过这个问题,“太多的方法论会相互抵消,反而降低效率。所以说书读得越多越蠢,如果不活学活用的话,多读书不一定是好事。”

所以,你要对道理、知识有批判性的学习和吸收。同时,你还要坚定地学习、践行一种道理,并以此为根基,然后才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要注意,小道理应该服从大道理。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其实都在追寻人生的大道理,“朝闻道,夕死足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

而且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学习、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然的话,就不可能做成功。比如小孩子也听过很多道理,可他们不能去管理一个国家或企业。因为他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的危害就在于,它凸显了道理的片面性,把“道理”主观化、狭隘化和笼统化了,它其实代表了一种失败人生、推卸自己责任的消极态度。

所以我说它害人不浅,他影响的人越多,害人就越多。在社会上,在网络上,这种有毒的思想和观念其实还有很多,这也是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修行的原因之一,我们要避免被其侵袭、腐蚀。

最后,“多记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以此与诸位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