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债再受追捧,房企7月首周融资12笔,总额超43亿
受国际疫情、国内化融资环境变化等多因素影响,曾被上市房企广泛依赖的美元债市场,短短半年时间犹如坐上了过山车,从年初井喷,到3月-4月断档,再到5月-6月复苏,近日,美元债似乎又重新受到房企追捧,呈现出井喷之势。
仅7月7日当天,就有融创中国、上港集团和当代置业3家房企公告了融资计划,绿城中国也披露了融资意图。
其中,融创拟发行两笔合计10亿美元的债券,一笔为2023年到期的6亿美元票据,票面利率6.5%,另外一笔是2025年到期的4亿美元债,票面利率7%;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当代则保持了一贯的高利率,其融资金额为2.5亿美元,票面利率11.5%;相比之下,作为国企的上港集团也发行了两笔合集10亿美元的债券,其中3亿美元为5年期,票面利率仅1.5%,10年期7亿美元债券的票面利率也才2.375%。
此外,一贯在地产圈表现的“不差钱”的世茂也于7月6日披露了融资计划,拟发行长达10年期的3亿美元优先票据,票面利率为4.6%。
而根据此前各家披露的融资计划,包括时代中国、融信、奥园、雅居乐等多家房企美元债均于近日陆续发行。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虽然仅仅过去一周时间,但7月上市发行的美元债数量已有12只,总金额为43.4亿美元,这一数据甚至超过年初的密集发债时段。
7月已披露美元债发行计划(制表:张志峰)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年初的房企大都处于偿债高峰期,发行美元债早已司空见惯。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内房企共发行美元债77支,总额度达到272亿美元,这意味着平均每月房企海外发债额超过90亿美元。
然而,高潮之后,由于国际疫情的蔓延,房企海外发债迅速跌至冰点,自3月下旬开始,直到5月份时代中国破冰,前期后后断档超过50天。
至于这会对房企造成怎样的影响,财经评论员严跃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称,虽然美元债是部分房企的重要资金补充,但因为额度小、利率高等诸多限制,很难成为大房企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影响十分有限。不过,其对缓解部分中小型或高负债房企融资压力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部分企业宁愿承担超高利率,也要不断发债的原因所在。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美元债此前意外冰封了很长时间,打乱了不少房企的发债节奏。因此,如今房企密集披露美元债计划或是为用掉当年的发行额度,并不全然就是资金层面存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发现,现阶段发行的美元债中,高利率债券占有较大比例。
7月发行的美元债中,融资成本超过10%的除当代置业之外,还有此前蓝光发行的票面利率为11%的2亿美元票据以及小微企业金轮天地控股发行的票面利率14.25%的1.7亿美元票据。
其中,后者的融资利率高居2020年海外债榜首。而这家总市值仅有8.65亿港元(约1.1亿美元)的企业,为这笔债务每年所需要支付的利息就高达1.88亿港元,超过企业每年净利润的74%。
有趣的是,和当代同一天公告融资计划的上港集团,其票面利率仅有1.5%,与之相差7倍之多。
对此,严跃进指出,从总体而言,美元债的利率是在缓慢走低的,部分发债利率仍然较高的房企本身大多都是一些规模较小、财务杠杆较大的企业,因为企业本身风险较大。这也不难看出,疫情之后,行业之间的规模分化正在进一步加剧,大房企和财务稳健的国企融资优势十分明显。
一位头部房企高管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对于大房企而言,美元债一般只是用来救急,因为成本始终不如银行借款、公司债、ABS等融资方式低,并且数额太小,不可能长期依赖于此,而更高成本的房地产信托等方式就更加不会考虑。但对于中小房企来说恰恰相反,特别是去年严格控制房地产信托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之后,这部分房企就更加依赖于美元债,这也是一些高利率债券扎堆发行的重要原因。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也常常由于过度使用杠杆等原因导致融资成本较高。
例如融创,此次发债利率分别为6.5%和7%,虽然相较以往已有所下降,但与其他头部房企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标普对于融创此次发行的优先票据(无抵押)授予“B+”评级,相比融创中国的主体信用评级低一个级别,以反映其结构性后偿风险。对此,标普解释原因称,截至2019年末,融创的资本结构中包含约2520亿元的有抵押债务以及1120亿元的无抵押债务(包括对外担保),该公司有抵押债务比率约为69%,显著高于其向下调整债项评级的50%的分界水平。
记者 张志峰
编辑 沈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