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你学习能力的上限,不是学习方法,而是洞察学习的本质
/html>
有一句话说:“这个时代淘汰你,连声招呼都不打!”
时代不可能为任何一个人停下它滚滚向前的车轮。当下人类已经进入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新时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正在颠覆各个领域,机器被赋予了深度学习的能力,未来一切都有可能被颠覆,越来越多的职业将会被淘汰。
但无论未来如何变化莫测,如果我们不想不被打败和社会淘汰,我们就必须不断学习,掌握各种技能,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和见识能力,让自己充满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古代的《易经》早已说明了一切:“唯变所适”。所谓“变”就是学习,吐故纳新,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调整,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让自己能够得心应手去驾驭千变万化的风浪。
学习才能创新,如何学习?一切问题,回归本质!否则我们只能疲于奔命在各种现象里,结果还未必如自己所愿。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的本质是生存的手段。
学习的本质并非开挂,而是成长。
学习是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
关于学习本质的答案很多,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未来多角度,答案在风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很难以一个角度来诠释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比如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古今中外,阐述人性论述的著作和质问数不胜数,是欲望、善良、贪婪,还是什么,人性的本质不是简单一个概念可以概括的,人的复杂性了决定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所以,对于学习这件复杂的事情,很难用一句话,一个简单的概念来概括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但我们不妨对“学习”这个概念进行拆解,从学到习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输入,理解,内化和输出,那么学习的本质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
1、学习的输入阶段:为什么学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谁不是一边暗自流泪,一边咬紧牙关继续熬?当灵魂控制了随心所欲,人的命运才有自我主宰的机会。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毕业后和他的一位同学,在地下室合租,他自己每天戴上耳机看书,练习工作技能,因为工作出色,获得了升职,薪水翻了一倍,一年后他搬离了地下室,在一个居民楼租了一个单间。而他的那位每天下班吃完饭后,不是看电视,玩手机,就是和他人在网上闲聊天的同学,只能眼神没落地看着他搬离地下室……再过一年,他的那位同学结束了北漂的生涯,回到了老家……
学习是从“0到1”的过程,从为什么开始是学习的起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的人,会发生什么糟糕的情况的呢?
一是不知学习,得过且过。
二是盲目学习,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方向,越努力越迷茫。
三是假装学习,浪费了自己的光阴。
前两点很好理解,重点说说第三点。曾经有一个粉丝,买了我的自律课程,得意洋洋地给我留言:“老师你的课程特别好,我买了!”我回复道:“你有哪些不明白的,我可以给你指导。”下一秒我就抑郁了,他回复我:“现在没有时间呢,买下来,以后再看。”
综上三点,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自己。知道从为什么开始是学习的灵魂!学习是一种习惯、责任和享受,往往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学习的第一层本质定义为:为什么学。
2、学习的理解阶段:掌握概念
一个人的无知,往往和他知道的概念太少有关,导致理屈词穷。
同样看一本书,为什么有的人看完后,很是郁闷,痛心疾首,大呼道:“字都认知,就是看不懂。”问题症结在哪?因为他掌握的概念量(词汇量)太少。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从出生婴儿开口中“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概念开始,然后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再到后来学习各种复杂的知识概念,无论是一句话,一段信息,一本书,还是其他的,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概念来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同时也不断创造出新的概念来解读新事物,新现象等等,或赋予旧事物,旧现象更全新的概念定义。
真正的学习概念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个概念的背后需要学习一系列复杂的信息,以及信息里包含的各种你未知的概念,重新诠释的概念。
比如有一本书叫《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通向成功的高效学习法》,要学习这个概念,你需要去看一本书的内容,还有大量你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概念,最后通过这本书几万字信息输入的学习,没有人能一字一句记住全部内容,你只需要理解“刻意练习”的要领,和相关的概念,你就能参照这些概念进行学习。
因此你会发现,概念是对复杂或冗长的信息高度提炼概括集成的知识单元,或是知识的晶体。具体来说,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的抽象思维意识。全世界公认最好,被称为史上最牛的“费曼学习法”正是以概念理解为核心,通过四个步骤“选定概念,模拟教学,重复回顾,简化表达”完成高效学习。也就说,你认知的概念越多,越有助于你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就像你拥有的原材料越多,供你选择组合的余地就越多。
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学习的第二本质定义为:掌握概念。
3、学习的内化阶段:心智模式
为什么有的人工作很努力,努力到无能为力,领导还是不满意,面临着降薪,甚至是随时被辞退的危险。
查理·芒格说:“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
思维模式是什么,我们在上面提到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元,也就是思维模型,就是概念模式。
一旦你把这种概念模式(一组概念)形成自己大脑向行为发出的一组操作指令的程序,意味着这种概念模式(思维模式)内化成了你的心智模式——认知框架,思维路径和行动导向,你就能利用某种心智模式“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
人与人最大的认知差别,归根结底是心智模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心智模式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择偶”,择偶的标准由很多要素构成,比如家庭背景、身高、年龄、职业、学历、收入、性格等等,这些要素集合的概念模块就构成在他择偶时的心智模式,每个人对这些概念的定义不同,侧重点不同,也就决定每个人在择偶时的决策不同,最终产生的幸福指数也不同。
回到我们上面提到的《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阐述刻意练习构成的六大特征:目标、绩效、重复、反馈、专注、强迫,这六个概念就构成了一套我们在进行刻意练习时可以进行参照应用的系统思维方法论,利用这个进行实践,自检,反馈,纠正,复盘等一些操作,帮助我们从自己领域的普通水平升级,迁跃到专家水平的层级。
再看职场的案例,一个工作者大脑里安装了5W2H分析法(目的、目标、人物、时间、地点、方法、多少)这7个概念构筑了“一级心智模式”,他就可以快速把一项复杂的工作化繁为简,拆解成7个要素,再结合其他的“子心智模式”,比如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等等,从而保障自己能够完成高质量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工作很努力,努力到无能为力,却得不到领导认可的缘故。高效工作的心智模式决定一个人能否对自己要实现目标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知框架,避免工作思路混乱,丢三落四,考虑问题不周全,造成了功亏一篑的无效努力。
重点说明的是,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需要拥有多元组合心智模式的能力,把新旧心智模式进行融合,创造出更优化的的“心智模式”,以形成问题的“最优解”,应对不同场景下遇到的各种难题,让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状态。整个循环逻辑过程是:裂变,重组,建构,创造。而心智模式单一窄化的人,往往容易钻牛角尖,缺乏变通和应变的能力。
简单说,你头脑中拥有的心智模型“工具”越多越顶级,那么你在面对问题时就越能做出快速正确的预判和决策,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学习的第三本质定义为:心智模式。
4、学习的输出阶段:学以致用
毛泽东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侃侃而谈,看问题很深刻、很通透的人与你协同工作时,却总是令你抓,因为他说的比做的厉害。学不致用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
荀子《劝学》中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学以致用,在于利用现成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快速成长,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熟练驾驭心智模式和生存技能;还可以保存脑力、体力和精力,避免无畏的“摸着石头过河”,少走一些弯路,你越节省自己的资源,就越可以有机会去开阔人生更开阔的视野和版图。学以致用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一种智慧:用以治学。
用以治学,则是脱离过度依赖知识,“尽信书不如无书”,避免浪费太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损耗了更多实践的机会。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总结失败的经验,避免再犯同类型的错误;得出成功的经验,进行快速复制,让自己事半功倍。
知识的应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进行1:1的复制,需要通过你自身的实践情景,在过程中进行查漏补缺,甚至提出质疑,然后形成全新的知识体系。就像斯宾诺莎说的:“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也就说,你得学习旧知识,还得自己炼制新知识,而这种知识一旦具有广泛的实用性,那么这种新知识就能帮去更多的人提高认知效率,缩短学以致用的时间,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学习的本质定义为是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桥梁与纽带,但学习的本质终归还是体现在一个“用”字上。
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学习的第四本质,也叫终极本质定义为:学以致用。
结束
认知学习本质的越深刻,人生的解法就越精准越简捷。
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说法很多,我们不妨归结为这三点:生命、时间和认知。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人一旦认知到学习的本质,认知效率才会被彻底释放,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层次,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还可以引领大众的心智,让自己的生命质量和时间变得更加丰盈。
未来我们的学习方向在哪呢?《人机共生》一书提出智能时代,制胜未来工作的5个生存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未来主流学习的方向。
1、超越,建议全局观,弥补人工智能的决策短板;
2、避让,让人做人的事,机器做机器的事;
3、参与,让我们与人工智能一起工作;
4、专精,找到那个没人想自动化的领域;
5、开创,创造支持智能决策和行动的新系统。
如想即时阅读大脑帮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关注大脑帮,与你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