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宇专栏】 肺部叶裂形成的动力学idea
王兆宇
今天看到一位生物力学创始人的介绍,禁不住再发点力学idea。
习羽
斜裂和水平裂什么时候出现?胎儿期有吗?
王兆宇
人的膈面运动幅度较大,前胸肋面运动也较大,使得下肺偏后与前上肺之间存在运动方向。
王兆宇
胎儿期就有了吧,谁有婴儿胸部CT,看一下就知道了。
王兆宇
先不去谈论时间节点,先讨论形成因素。
王兆宇
不少人到六十岁也没发育出好的斜裂。
王兆宇
副裂也可这样解释。
王兆宇
包括次级小叶间隔。
王兆宇
叶间裂的分开,使得肺叶之间呼吸运动差异不会相互牵扯。
王兆宇
叶间裂的最初分开与这种牵扯力的方向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叶间裂的位置发生于牵扯力最强处。
谭林
这做结果没问题,作为原因,疑点很多。
习羽
如何决定叶间裂的起始点?
王兆宇
在基底段,常常有纵向分布的副裂或段间间隔。
王兆宇
叶间裂的起始点是叶与叶之间呼吸运动差异最大的地方的交界。
王兆宇
请说疑点。
谭林
第一个疑点,照这个理论,支气管和肺裂发育不同步。
阚
在肺门周围,叶间裂从哪里开始的?
王兆宇
肺门部通常没有叶间裂@阚。
王兆宇
因为肺门部呼吸运动差异最小。支气管的发育远远早于肺裂,在14周胚胎,支气管分支就已经很多级了。
阚
感觉叶间裂是延续到肺门的啊!
王兆宇
@阚 有没有注意到靠近肺动脉的地方斜裂线明显增粗?
王兆宇
那里估计是没有裂开的纤维分隔。
习羽
叶间裂的发育情况有明显差异,发育良好的可以到达肺叶的根部。
王兆宇
胸外科经常要电钩分离才真正到达肺动脉。
王兆宇
确实有少数人直达肺叶根部。@习羽
王兆宇
次级小叶间隔有什么用?为什么会形成?
阚
我想问下,那么叶间裂是从肺外侧向内侧长的?
谭林
这个问题好。
王兆宇
外侧是呼吸运动最大的地方,也是呼吸运动差异最大的地方,牵扯最强。
王兆宇
次级小叶间隔在CT上很难看到,而在肺切除标本能见到,这是因为切下来的标本,我可以用手适度拉扯开,手一松开,这些
小沟又会闭起来。
阚
那些小沟是纤维组织分隔吗?
王兆宇
疏松纤维组织。
王兆宇注意上面那幅图的右上方间隙,里面有纤维组织织着。
阚
白色的?
王兆宇
王兆宇
是的, 纤维组织如果断开了,就成了叶间裂或副裂。
王兆宇
因为肺叶内的呼吸运动差异不如肺叶之间大,所以还扯不开。
王兆宇
但毕竟也有呼吸运动差异,也就需要有次级小叶间隔。
习羽
是脏层胸膜因为大的呼吸运动差异导致在肺表面撕裂形成的裂隙、缝隙,构成所谓的叶间裂,肺叶内的小的呼吸运动差异导致胸膜撕裂构成次级小叶间隔,是这样理解吗?
王兆宇
小叶间隔该长在哪里呢?该长在周围区,肺小叶之间。
王兆宇
@习羽 就是这个意思。
谭林
胎儿发育早期肺和脏脏一样都是都充满了液体,并没有呼吸运动,直到出生前几周肺泡腔内的液体才被吸收
王兆宇
大部分小叶间隔都在小叶周边区,因为一个小叶是树状结构,细支气管与肺动脉交错伴行,无法分隔。
王兆宇
这是长海马教授的标本,大家可能还记得吧。
王兆宇
肺内间隔虽然没有彻底分开,但是也能起到牵扯缓冲作用,使得肺内组织不会因为相互运动差异而扯断肺内毛细血管。要知道肺内毛细血管网是非常脆弱的组织,一拉就破,手术标本只要被胸外科医生多捏几下,病理切片上肺泡腔内就会有大量的红细胞。
王兆宇
因为小叶间隔是疏松纤维组织,两侧发生相对运动时,可以有一定的错开幅度,不至于损伤组织。
阚
有弹性?
王兆宇
疏松,有拉扯幅度。
王兆宇
上下面相对移动。
王兆宇
每一个小叶间隔能缓冲2~3mm。
王兆宇
整个都是一个小叶间隔。
阚
一个格子是一个小叶间隔?
王兆宇
一个梯子是一个小叶间隔。
王兆宇
由于梯子的中间是疏松结缔组织,梯子的两边可以相对滑动。
王兆宇
直到疏松纤维组织被拉扯直了为止。
王兆宇
这就是小叶间隔和叶间裂的主要生理功能!
王兆宇
通常周边小叶间隔直达脏层胸膜。
王兆宇
小叶间隔不完整,因为没有必要。肺组织运动差异能缓冲了就足够。
王兆宇
小叶间隔经常以肺静脉为支点,到肺静脉时经常转方向。
王兆宇
OVER
习羽
辛苦了,谢谢!
Robust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段间隔与叶间隔的分布等差异。
Robust
@王兆宇 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王兆宇
这个图挺好,哪本书上的?
Robust
穆勒。
王兆宇
蓝箭这些也像是间隔,中央区纤维间隔也不少。
王兆宇
这些区域的纤维组织形成,比较难用呼吸差异来解释,猜测可能是因为不运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