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要药黄芪,应该怎么用补哪里的气

我们常常听到许多人说到一个词:“气不足”,这所谓的气不足到底是指什么?

实际上,气不足就是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可以见于各个脏器。

一方面,是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另一方面就是五脏六腑的功能减退,出现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

众所周知,黄芪是“补气诸药之最”、“善补一身之气”。不过,很多人还是弄清楚,它主要是补哪里的气,又该如何吃?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说一说。

黄芪补哪里的气

黄芪入药最早始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人们誉为“补气圣药”。

中医学认为,黄芪味甘,生者性微凉,蜜炙者性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解毒生肌的作用。

明代《本草正》记载:“黄芪味甘,气平。气味俱轻,升多降少,阳中微阴。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

此外,黄芪还具有补肺气的作用。《医学启源》记载黄芪:“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表明黄芪能够治疗虚弱、自汗,补充肺气、泻肺火。

另外,黄芪还能治脾之“标病”。在脾土中气未被堵塞时,出现肌肉酸软、四肢无力等脾气虚弱问题时,可以选用黄芪进行调理。

作为补气要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常用黄芪进行补气,但应该如何吃,补气效果才好呢?

服用黄芪,注意事项要牢记

黄芪在服用量也很有讲究。

黄芪属于温补中药,但毕竟是一味药材,普通人选用黄芪补气,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加量。不管是日常用黄芪养生,还是治病调理,用量上则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

除了用量上要注意,选择正确的黄芪也很关键。

《医学衷参西录》上说:“至黄芪必用生者,因生用则用补中有宣通之力。若炙之则一于温补,固于疮家不宜也”。

一般来说,优选生黄芪产品,若是阴虚者,需要搭配养阴药物服用;若是湿热患者,则需要先清楚湿热和邪气,再使用黄芪;对于热毒炽盛的患者,则可以先服用清热解毒药物后,再服用黄芪。

如果只是疗养所用,可以用黄芪制作药膳,比如:黄芪乌鸡汤、北芪鲤鱼等。如果是用于治病,可以使用黄芪做成的中成药,使用更方便。

及时发现身体虚空,及时调养很有必要,但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

[1]无.黄芪炖鸡汤[J].科学养生,2013(9):F0002-F0002.

[2]黄存垣.略论补气要药——黄芪[J].老友,2017(6):56-57.

[3]孙清廉.补中益气说黄芪[J].长寿,2017(2):45-45.

感谢河北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郭立芳科学审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