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头条】《小欢喜》:孩子与父母共同的“人生测验”

7月31日,由汪俊执导,黄磊担任总编剧,黄磊海清陶虹王砚辉咏梅领衔主演,周奇李庚希郭子凡刘家祎徐梵溪王栎鑫主演,沙溢任重特别出演的都市家庭剧《小欢喜》火热开播。该剧聚焦高考教育话题,全景式展现了“中国高考家庭群像”,演绎了一场父母与子女在人生重要关卡的真挚对话。

剧中对生活的写实还原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使其开播当日便创下了CSM59城省级卫视黄金剧场双平台单天收视破1的好成绩,随后更一度登上省级卫视黄金剧场直播关注度的冠军宝座,并以多个热搜之姿,掀起了暑期档下半场的追剧热潮。

于细微处见生活

塑造“备考家庭”之典型

“高考”是国民教育无法绕开的一个永恒话题,在这场所谓“命运的关卡”中,每一个家庭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时间倒数的紧迫感,更要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与此同时,这短短的一年甚至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放大镜,以往被忽略的教育分歧、思想碰撞在这一关键时刻彻底爆发。

《小欢喜》向观众呈现了三个备考家庭,恰恰映射出当下社会中“高三家庭”的三个典型:由“刀子嘴豆腐心”母亲董文洁(海清 饰)和“佛系爸爸”方圆(黄磊 饰)组成的严母慈父型方家;因工作常年在外却因高三双双回归儿子生活的“空降父母”季胜利(王砚辉 饰)和刘静(咏梅 饰)组成的都市留守型季家;因性格反差与教育观念大相径庭而“剪不断理还乱”的离异夫妻宋倩(陶虹 饰)和乔卫东(沙溢 饰)组成的单亲高压型乔家。虽然这三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斗智斗勇”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

《小欢喜》不仅借“典型”发挥,还在“典型”中捕捉到最真实、最贴近现实的生活细节,让每一个人物都更加鲜活生动,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共情心理。剧中对三个家庭的刻画立足在“还原”、“写实”之上,将“生活化”渗透都每一个细枝末节之处。

以方家为例,第一集开端就将镜头对准了董文洁的职场,身着黑色过膝长裙,踩着高跟鞋,参加公司同事的生日派对,进入自己的办公室后,前一秒脚下生风的她拿出一双粉色棉拖鞋,一边换上,一边跟同事聊着职场小九九,就这样,一个雷厉风行又带着亲切感的职场女强人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再将镜头对准方圆,手拎大包小包在菜市场穿梭自如,自然地跟店铺老板讨价还价,活脱脱一幅胸无大志的小老百姓模样。

由此可见,方家是典型以“女强人”母亲为主导的家庭,这与当下社会家庭中大多由母亲掌握家庭教育话语权的情况高度契合。因此许多年轻观众在看到董文洁时,都不禁感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你没错,我错了,我为什么生了你,我吃饱了撑的”、“学习学习不灵,打架打架门清”、“他不是我儿子,他是我祖宗”……当董文洁在车里因方一凡打架数落他时,弹幕上纷纷表示:“这一幕太熟悉了!每一家的配方竟然都一样!”

而季家则投射出当下都市型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季胜利身为区长,行为处事格外谨慎,看到小舅子帮忙张罗的学区房,直接回复“太大!”;因暂住酒店,一定要妻子出门迎接,生怕身边的同事误会,走进酒店后四处环顾,既看环境又看设施,最终问出一句:“没超标吧?”这个对自身形象格外重视,处处吹毛求疵的父亲常年在外,加上妻子忙碌,导致对孩子缺乏理解、关心、陪伴,即使家庭富裕,也没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从小跟着姥姥姥爷和舅舅长大的季杨杨面对高三突然“空降”的父母,叛逆的心态油然而生。

再看乔家,母亲宋倩本身为人师表,对孩子的学习格外严格,女儿一到家便把她拉到装了隔音设备的房间开始学习,听到门铃响后,甚至不忘拉上女儿正对着屋外的窗帘,切断了一切她认为能让女儿分心的来源,就连玄关处挂着的帆布袋都印着“清华大学”的字样。这种变相的高压,让女儿乔英子直呼:“亚历山大!”好在,乔英子还有一个为了让她解压而百般努力的父亲,但由于父母离异,父亲见上女儿一面也是难上加难。

真实的家庭写照让#小欢喜太真实了#一时间登上微博热搜第二位,不少网友纷纷评论:“不敢看剧,生怕从剧中的高三党看到自己的压力和委屈。”更有“过来人”评论:“我不是你眼中的完美孩子,你给的也不是我想要的。”一语道出代际沟通的症结所在,引发网友强烈的情感共鸣。

多元视角

折射教育与亲子的辩证思考

《小欢喜》虽然以“高考”展开,但真正探讨的是“教育”这一永恒的命题。面对这一命题,老师、家长、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而该剧正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剖析了对教育的多种解读,让观众聆听不同的声音,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针对教育,剧中埋藏了许多“观念碰撞”,首先是校长与老师的观念碰撞。在高三教师会议上,李老师直接拿出了模拟考未达本科线的学生名单,直言若学校要再创佳绩,必须攻克这张名单,而校长则认为,学校不能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数字,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让他们成才。

其次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观念碰撞,每一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于是在高三这关键的一年把弦绷紧,熬汤药、报补习班、监督学习,无所不用其极。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学校的竞争、高考的压力已让他们无法喘息,却还要面对父母的“处处紧逼”,再有韧性的弦似乎也有被扯断的一天。

再者是父母辈之间的观念碰撞,这一点在宋倩与乔卫东这对夫妇身上体现地格外明显,宋倩认为高考是通往成功的途径,分数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于是“掌控”了英子的时间,而乔卫东则更希望英子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自己真正想学什么,要什么,能够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小欢喜》将各种观念冲突和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更加饱满真实,同时也揭开许多藏在教育背后的现实思考:高考落榜究竟是不是一件丢人的事?高三应该先稳住成绩,还是先考虑理想?学校应该承诺升学率,还是应该承诺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当这些问题一个个出现在观众脑海中时,升学与理想之间的沟壑更加明显,而《小欢喜》则把这些选择题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不同选择与方向。

在众多关于教育的选择题中,《小欢喜》将“家庭教育”放在更为显眼的位置,并将父母在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直观地呈现在荧屏之上。例如,当董文洁和刘静被告知考虑方一凡和季杨杨留级,无论是对儿子严加管教的董文洁,还是对儿子实施“怀柔政策”的刘静都将分数抛在脑后,率先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因为这一决定而伤害到自尊心,也失去对未来的自信。可见,多数父母更关心的并非是成绩单上冰冷的数字,而是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在人生的关卡,他们永远义无反顾地选择站在孩子身边。

至于矛盾的爆发,往往因为父母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在昨日更新的剧情中,宋倩为了让女儿解压跟她去看电影,当得知女儿已经看过电影后愤然走出影院,并直言电影看两遍毫无意义,而英子表示让妈妈高兴就是意义。面对宋倩离开的背影,英子手足无措地留下眼泪。原本皆大欢喜的事情却在母女的争执中不了了之,一位网友评论:“你是第一次做母亲,我也是第一次做女儿”,表达了自己的感同身受,引发众人的共鸣。

《小欢喜》细腻地刻画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希望了解对方,却无奈离彼此更远的情形,既描绘了孩子在与父母沟通之间的迷茫,同时也将父母的成长与反思融入其中,以此化解彼此之间的隔阂。

以小见大

透视由“高考”引发的现实焦虑

《小欢喜》论“高考”却不止于“高考”,论“教育”也不止于“教育”,而是以小见大,透视出了“高考”引发的现实焦虑。

剧中,有许多细节都值得反思,例如,刘铮帮姐姐租学区房时,中介表示每一年都有一半的人搬走,一半的人搬进来;宋倩告诉董文洁不少母亲因为孩子高考辞职,专心陪读;季胜利想关心孩子学习,却为了避免别人求他“办事”而放弃进入家长的聊天群……诸如此类都在表明,高考不是一个人需要承受的压力,更是一个家庭承受的压力,甚至展现了一个社会的焦虑感,陪读、学区房、代际沟通、家庭与工作的平衡……都在一场备考中”浮出水面”。

《小欢喜》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视作这种焦虑的症结所在,也是这种焦虑的“解铃者”。父母一味地担心孩子是否能考上一所好大学,以及他们真正步入社会所要面临的一切未知因素,却忽略了“家庭”才是孩子面对的第一支社会关系,而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培养才是他们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影响孩子未来乃至一生的不是所谓的“高考”,而是父母。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忽略了他们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重要地位,而是通过不断地施压,不仅让孩子背上自己的未来,还要让他们背上一个家庭的未来。其实,无论是十八年漠不关系,突然在高三莫名空降的父母,还是将“我只有你了”挂在嘴边的“恋爱型家长”都是对孩子们的二度伤害。孩子们需要的是陪伴和理解,而不是看似苦口婆心实则推卸责任的施压。

《小欢喜》中所展现的“控制型家长”、“空降型家长”、“恋爱型家长”在现实中绝非个例,剧中通过对现实的映射,直击中国家长的控制欲及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负担,告诉观众,真正的爱建立在沟通与理解之上,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来了解彼此,感受彼此之间的爱与关怀,这也是这部作品所蕴藏的现实观照与社会价值。

结语

《小欢喜》从细节出发,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中国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让整部作品展现出了浓浓的烟火气息,同时也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能够反思自己身为家长或子女的不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对话优酷梁洁:服务和变现始终是内容开放平台的核心价值

【二】中国首部农民脱贫致富史诗巨献《兰桐花开》定档开播 献礼建国七十周年
【三】专访《长安十二时辰》艾如:每部戏对我来说都是一堂社会实践课
【四】“改名热”的背后:剧名已成面世通行证?
【五】沈东军:《归还世界给你》以影视为载体,寻找中国时尚的现实表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