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春║建水千年紫陶绽光彩
被誉为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建水,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
早在3500多年前,建水就有了原始的制陶工艺。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联合对城北二公里处的碗窑村古窑址进行考查,对古陶器残片进行研究,认为建水县“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釉、清有紫陶”。由于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驰名中外。近年来,建水县从整合资源、吸收人才、提升品质等方面入手,做好紫陶文章,打造紫陶名城,推动紫陶产业创新、多元发展,在越来越多建水陶艺家的努力下,这一文化瑰宝绽放光彩。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碗窑村。碗窑村始于何时无从考证,后人只知道这里世代以陶瓷为业,村落由制陶而生。自1000多年前起,碗窑村的居民就大多以烧制陶瓷为生,当时使用龙窑。不过,现在当地人大都用气化窑来烧制紫陶了。使用现代化的气化窑,成品率可以在95%以上,而龙窑的成品率通常不会超过七成。但龙窑有它的魅力,当龙窑窑膛温度达到摄氏1200℃时,紫陶呈色就会出现奇异窑变,或黑或绛或红紫相间,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窑变后的建水陶,像云彩一样神秘而又捉摸不定。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地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因紫陶泥料的无砂细腻,可经过精细的打磨而得到陶明如镜的“无釉磨光”效果。高温的焙烧,使得陶质坚硬如铁,一件上好的紫陶要通过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磨具才能完成。打火皮是第一道打磨工序,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细砂石打磨,最后用鹅卵石抛光,细致复杂的过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体被磨出了镜光,最后用油脂对陶器进行周身擦拭。经过如此细致繁缛的过程,粗糙无神的陶器,才会显出诱人的光彩。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出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时至今日,建水紫陶仍固执地沿用着数千年前发明的制陶工具,在简陋的陶车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个制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同一种器型的典雅与媚俗、雄浑与小气,都是源于拉坯时的微厘之差。把文人字画移位于紫陶之上,令古老建水陶艺升华为一种经典。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气质,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有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觉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祥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建水紫陶的魅力,还在于其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质泐痕与纤毫圆劲之间的对比融合。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立刻将湿润状态下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刻模经填泥、修坯、风干、焙烧、打磨抛光后,线条居然呈现出好似经千年锈蚀风化而斑驳陆离的肌离变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气的天生古拙。
建水紫陶“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由于泥料细腻,可以湿坯进行绘画、阴刻阳填,最后进行无釉磨光,这就决定了它是世界陶瓷界的一朵奇葩。因艺而珍,因文而雅,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的紫陶,1953年举行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1998年,建水制陶工坊只有三四家,2002年以前,建水紫陶年产值不足200万元。为了让建水紫陶重现名陶风采,2005年5月,建水县委、县政府将建水紫陶列为建水两大重点文化产业之一进行打造。在好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建水人拾起传统手艺,开始重塑建水紫陶的辉煌。2006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山陶庄等紫陶作坊,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2010年,建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2011年6月,建水紫陶成为代表云南省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一;2018年建水紫陶街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示范街区;2019年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创建资格,并荣获中国紫陶之都·建水荣誉称号;2020年11月,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国10家,是云南省唯一。
2015年9月,建水紫陶街正式开街。占地约30亩,全长近400米,宽7.5至52米不等,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集建水紫陶、特色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紫陶商业街。街道以青砖灰瓦为主要建筑元素,是现代与传统建筑结合的典范,承载着千年建水紫陶的文化底蕴。邀请紫陶制作名人入驻,酒吧、民宿、特色小吃、电影院等一应俱全。在这里可以了解紫陶历史、寻味紫陶文化、购买紫陶产品、体验紫陶制作、品尝建水美食,在吸引大批游客的同时,也让建水紫陶得以持续散发蓬勃生机。2019年5月27日,红河州旅游革命暨“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现场推进会在建水县召开,与会人员深入建水紫陶街现场考察,受到一致好评。我们相信,建水紫陶街将按照州委书记姚国华在这次会议中强调的“加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更多文化资源、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全面提升红河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品质”的指示精神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日用品大众化、艺术品高端化”的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潜力,为紫陶街建成世界级文化旅游街区而奋力拼搏,建水紫陶街的明天更强大、更美好!
2017年9月,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目前,一个由紫陶产业发展集聚核心区、人才培养实训区、产品研发区、物流配套功能区组成的“一核三区”,集创意、生产、展示、市场、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文化示范产业园区正逐步成型。“一核”包括紫陶文化创意园、紫陶文化主题街、紫陶小镇、碗窑古村、碗窑新村、龙窑生态城,是集生态、文化、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聚集区。“三区”包括东部片区、南部片区、西部片区,是紫陶产业配套聚集区。作为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核心,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将成为集艺术创作、创意设计、生产加工、文化体验、文博服务、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艺术培训、物流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
自2017年创建以来,经过三年打造,园区已经形成了集创意、生产、展示、市场为一体,与建水古城、紫陶小镇、旅游景区互动对接的发展格局。园区内,紫陶文化创意园、紫陶文化广场、紫陶博物馆、蚁工坊艺术空间、五龙湖森林公园、紫陶大道、碗窑老村、紫陶文化商业街等,都已成为建水的网红打卡地,旅游新地标!
2018年1月8日,建水紫陶营销中心在建水紫陶街成立,面积2000平方米,是红河州最大的紫陶直营店。营销中心通过“互联网+”、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做“市场需要的紫陶商品和文化品”,实现全新、便捷、时尚、智慧的建水和紫陶文化旅游体验。并在线上建立首家“建水紫陶移动互联网博物馆”,通过手机端即可浏览建水紫陶历史、制作工艺、工业遗存和大师作品。
建水县在建设产业园区“一核三区”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将从培育消费市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延展产业链、拓展产品形态、吸引资本、构建产品交易平台、搭建艺术文化支撑体系、拓展创意人才等方面建设培育10大项目,形成“1+3+10”建水紫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把园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具有示范性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把建水打造成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紫陶之都”。实现产城文一体化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文化、旅游的主导产业。实施“以古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业,以陶为器,以绿为道”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建设,做强龙头企业,做大日用陶,做优中小微企业,做精大师陶,推动紫陶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如今,建水县古老的紫陶产地——碗窑村,被打造成了集展示紫陶历史、弘扬紫陶艺术、发展紫陶商贸、壮大紫陶事业于一体的中国美丽乡村、建水文化名片、特色旅游品牌。
近年来,建水县充分发挥紫陶产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建水紫陶成为建水县脱贫增收重要抓手,一批“粮农”“菜农”逐步转变为“陶农”、陶艺家、陶艺师,有效助力建水县群众脱贫增收,昔日文人陶如今变为“致富陶”。2015年至2020年,建水紫陶产业年产值从9亿元增长到35亿元,建水县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1864户,从业人员近4万人。
一座建水城,一部紫陶史。紫陶是祖辈留给建水的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水千年文脉的延续,积淀了一代代制陶人的传奇与梦想。千年紫陶,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彩!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周逸帆;校对:伍静;
策划:廖秋香;责编:苏荷;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王玉春,笔名闲拾,在东北退休后来云南建水安度晚年。系县老年诗书画协会会员、县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擅长法律应用,喜爱新闻写作,偶有诗歌、散文、随笔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