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被霸凌,就要这样教孩子

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件,南京的一个女孩在英国伦敦留学期间,被自己的同居男友殴打致死。后来调查发现这个女孩可不是第一次遭受殴打,而是他的男朋友长期这样虐待她。法医鉴定,她的身上有多处瘀伤和骨折。

这个女孩子生前绝对是家长家中别人家的孩子:

会四国语言,15岁就进入牛津大学求学,大学毕业以后又来到达迪夫大学攻读硕士。她的同居男友是在一次酒吧偶然结识的,是一个空手道黑带的男生。

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但是没有多久这个男生就表现出了暴力倾向,经常殴打女孩。

每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报道,心里总是特别的难过,尤其我们家也是女孩子就会特别的揪心。

由此我们也更加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孩,不管是她的知识还是看待问题的视野,应该都是比较高的,那为什么这个的惨剧会在她的身上发生呢?

为什么经历着长期的被殴打却没有及时的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终止伤害,而是最终却是悲剧的结果呢?

那么这样一个结果反映出的是我们哪些在教育上的缺失呢?

换而言之,到底孩子们怎么样做才能保护自己呢?

美国特殊儿童的教育专家提出:

高傲的孩子更安全。

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精神的孩子反而是更安全的。

这个观念跟咱们的传统观念可能背道而驰:我们认为乖乖听父母话的孩子,应该是更安全的,不乱跑也不随便去尝试什么,待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说一就是一。

美国的另外一个心理学家艾伦曾经在全球权威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从进化视角看儿童们冒险玩耍刺激性经验的反恐惧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说到,孩子是有尝试危险的天然性需求的,在刚开始的冒险性体验中孩子们是被吓到的,随后孩子们就能克服这样的恐惧。相反,在温室花朵般保护下的孩子,她就渐渐失去了冒险和探索欲望,这样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在家长身边,听从家长的意见,自己不去尝试,就让这份孩子缺失了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她知道总有大人会帮她,等到她长大以后由于童年缺乏冒险精神,长大以后会抑郁、自恋、缺乏同情心,害怕长大。

波士顿有一个心理学家皮的盖瑞针对一些孩子,进行了一个长达八年的调查,也掌握了个规律,如果从被害人角度分析,这样的孩子的被害性会更高。也会优先成为犯罪分子针对的目标,从犯罪心理学分析,犯罪人员会更倾向于选择温顺乖巧,胆小懦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更容易得手,对他们的危害性也更小。

现实生活中,针对儿童的犯罪,在成人当中都是处在劣势的,所以在某种角度也是专挑软柿子捏。

所以如果我们想自己的孩子更安全的话,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而不是一味的让孩子听话,乖,顺从,打压和剥夺孩子的探索欲。

曾经有一个网站针对针对一万➕的网友做了一下个儿童安全调查

1.发现家庭的安全意识还是比较高的,甚至有的家长表示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从一岁开始。

2.家长的安全知识比较缺位,想教但不知道教什么?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安全就教育就会比较爱粗暴,以限制孩子的冒险为出发点来进行的。

3.一味教育,甚至有的事后才开始安全教育。

针对3-12岁孩子自我保护的调查中,家长教的最多的是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

其实这也是说明我们家长安全教育知识匮乏的体现。

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是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的。缺乏应变能力,另外,对于危险本身缺乏认知,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会自我保护,

那我们必须做到这些方面:

一、沟通表达

让孩子学会不管是语言还是行动,学会表达自己。这里就需要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尊重孩子,给孩子表达的机会,甚至有时候是发脾气,我们要做的是接纳,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二、一个强壮的身体

日本曾经针对一个犯罪分子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当犯罪分子发现受害人跑到20米开外的地方,他们大多都会选择放弃。也就是说,如果孩子遇到了危险的时候能够快速的跑开,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被伤害。

这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尖叫和奔跑的本能反应,要不教给他多少繁琐的知识要有用的多。

三、突发应对

我们要不定期的让孩子经历一些冒险体验,能够让孩子对危险有直观的认知。而不是平时我们告诉孩子们的,不要这样做很危险,这样比较笼统孩子们不容易理解。

四、结果意识(逻辑推理能力)

直观地告诉孩子她选择的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安全是什么?其实就是质疑精神和后果意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