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周一 | 《如何阅读一本书》:你是看过一本书,还是看懂了一本书?
今日豆瓣评分8.4分,66938人评价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1.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2.小说为什么不可或缺?因为小说触及人潜意识的层面。在小说中,某个人受到奖励或处罚我们会有强烈的反应,却说不上来为什么。小说能满足我们内心的很多需要:认同与尊重、爱与自由、虐待或被虐、公理和正义。
3.简单来说,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是谁,如何跟他们学习。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能认知阅读艺术的人,就是我们这本书主要关心的对象。而任何一个可以阅读的人,都有能力用这样的方式来阅读。只要我们努力运用这样的技巧在有益的读物上,每个人都能读得更好,学得更多,毫无例外。
转眼2021年就过去六分之一了,可怕不可怕?你年初定下来的书单计划完成了多少?也许在花时间读之前还需要一点方法。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那么如何进行分类?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同一本书其实会被其归入到不同的类别。
这本书被我定为需要咀嚼与消化的那一类,基本上每一年都会拿出来读一下。
之前有介绍过读书的四个层次,这里不再重复
这里只分享这次重温时给自己启发比较大的观点之一:
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是对理解力的阻碍
太少的资讯不足以支持思考,这个大家都能理解,想想大家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的盛况,就是对知识的渴求
今天单说说资讯太多这个事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大家每天要应对很多的信息
现代人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读书这件事情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
网络将无穷无尽的资讯以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推送到我们面前
但大家不妨静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
到底这些新媒体是否这能增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或许我们是知道了比以往的人更多得多的资讯
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去懂得一件事,其实并不需要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
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为啥会这样呢?在理财推荐新媒体化的今天,大家有类似的感觉吗?
新媒体的资讯是如此精美如此简单,以至于让阅读的用户不需要开动脑筋,就直接可以把包装后的观点植入自己的大脑。
嗯,是的,现在流行很多存在的意义就是增加谈资的资讯和图书
你完全可以做到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而且会有一种我真博学的错觉
说到这里,我想到前几天看到有人说电影和贺岁片的不同
他用了两个不同的单词
电影,那种值得思考的,需要思考的,被称为FILM
贺岁片,那种只需要无脑享受的爆米花片,被称为MOVIE
书里介绍了四个层次的阅读:
1.基础阅读:认识书里的字,是小学生、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
2.检视阅读:这本书在说什么,作者的观点是啥,如何证明的。
3.分析阅读:把书的观点消化成自己的,需要很投入才能做到。
4.主题阅读:创造性阅读,融会贯通,读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第一个层次没有解决那么读书就会成为一个难事,因为你不能很好地解码文字本身。那么其实我们一般是说的后面三个层次。我将其理解为三步法:
第一步、略读,以确认这本书是否值得自己精读。
第二步、精读,将书里的思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第三步、串读,用自己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碰撞。
从看过到看懂有距离,这本书架起了一座桥。从看懂到做到也有距离,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2021年,一起读书!五色图书,五彩人生,周一蓝色学习日快乐!
书,到底该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