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针漫谈:别再问病

一些朋友经常问病,我很少回答。不是不愿回答,而是难以回答,或者说,这样的回答似乎有些轻率。

内针不是讲随证治之吗?症状都告诉你了,为啥还不说呢?

这话听起来不错,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黄帝内针不是经验用穴,知道了三焦定位、明白了经络穴位,用针不一定会有理想疗效,甚至有可能是微效、无效。

更何况,用针还涉及导引等一些具体环节,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

比如说问诊识证,不只是弄清症在三焦哪一部、涉及哪几条经络、可取哪些同气穴位,重要的是跟患者有这样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

患者能不能放下心头对疾病等的种种执念,是不是对医者和针道有充分信任,这些对用针疗效都有很大影响。

再比如说用针后,如何引导患者关注患处,如何引导患者放松身心,这样的导引方法,医者也是各有不同,内针的功夫在这里可见一斑。

如果依葫芦画瓢,用上去有效了,但是不明理,下次碰到类似情况还是不一定会处理。

糟糕的是用上去微效或无效,也许从此对黄帝内针就打了个问号。这对黄帝内针来说实在是有点冤,对黄帝内针传承与推广更是一种间接的伤害。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症的把握,问病者所述的症,与医者自己所观察、所感知的症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随证治之,容易变成随问病者的“意”在治之,失去了辨证论治的客观与独立。

对问病选择沉默和回避,对患者来说,或许失去了一个内针治疗的机会。但对一个医者来说,选择的是一份对责任的坚守、对生命的敬重。

同样,有些人看见疗效很好的医案,总习惯去追问某个病的用针技法和具体经穴。这样的学习方法,其实也是对黄帝内针的一个误读。

随证治之,换个角度来理解,用针取穴是患者的症在告诉医者,没有套路可言。症在何处,医者按照法则在对应同气点施针,再加上医患之间的适当导引交流,就是一个基本的针治过程。

同样一个病症的处理,理法不会变,但落到用针取穴,可能每个人的思路并不相同。我们真正要去培养和建立的是内针思维,是如何掌握和运用规律,而不是看这个具体的病如何治。

有些人接触内针不久,就想着去治一些大病、重病,这样的发心固然不错,但初学时,还是从颈肩腰腿痛等一些普通、常见的“症”开始较妥。

在表现形式上,大病、重病也是一个个具体“症”的交错与叠加,用针时还是通过一个个“症”的依次解决来着手。差别在于这个过程中,心头能否始终保持一份清明,能否始终对理法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从针法层面来讲,基本的功夫在于对每一个寻常之症的实践与认知,在于对内针法则的熟悉与变通。解决问题的真正落脚点,还是在症,不是在病。

所以平时不要轻视对一些“小毛小病”的处理,于医者而言,这些“小毛小病”能治了,学针用针的信心也就上来了。于患者而言,“小毛小病”治好了,少生病、晚生病的可能性才会存在,生大病、生重病的几率也可能会小很多。

治“小毛小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不同症状处理的一个锻炼与积累,等到对理法方针运用理解和领会到一定程度,用针水平自然而然也就会达到一定高度。

学针用针,别再问病;若要问病,先问自己。为何?一定意义上讲,问病这样的问题出来,就已露出不明理的端倪。

不明理,不下针,这是黄帝内针的一个定则。对于学习黄帝内针而言,如果不明理,即使知道了用针取穴的一些方法,恐怕也已背离针道的本来意义。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针 |:导引(1)

    导引也是黄帝内针最为基础的一层,在运用黄帝内针时,有没有疗效,疗效好不好都与导引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黄帝内针>一书中说,导引是内针的不传之秘之一.   导引怎么去理解呢?在书中有这样一句 ...

  • 医者情怀|为医的“莫”、“要”、“休”、“该”

    所谓"医者",泛指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以医生为主要代表,其重要使命就是袪病疗伤,为大众的生命健康服务,与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息息相关.因此,医者的使命不可谓不 ...

  • 内针漫谈:如何看医案

    很多人喜欢看黄帝内针医案,尤其是看一些疑难杂症的医案. 相比于黄帝内针理法的学习,医案确实能比较直观清晰地勾勒出用针过程,在真切感受内针奇效的同时,也可极大地点燃学人信心. 但这样也容易把大家的关注点 ...

  • 内针漫谈:用针之多与少

    黄帝内针讲究守规范.用规则,在具体应用时,何时应该多用针.何时应该少用针?怎样算是用针多.怎样算是用针少? 类似这样的问题,确实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和界定标准.那在实际用针过程中,如何来把握呢? 用针多. ...

  • 内针漫谈:向左走 向右走

    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因为大腿后侧及脚踝外缘不适来扎针. 大腿后侧不适,患处在臀部下缘,识证是太阳经区域:踝部不适,识证也比较明显,少阳经.太阳经. 简要问诊后,开始施针.这个症状处理起来并不难,所以大 ...

  • 内针漫谈:三焦划分与定位

    老友50余岁,右肩膀肩贞穴附近疼痛,手臂抬举及后展困难. 识证是上焦,经络是太阳经. 右病左治,在左手腕部太阳经阳谷穴刺入一针,随即问其有没有变化.老友说,痛点好像到里面去了.那地方接近少阴经区域,在 ...

  • 内针漫谈:一针一导引

    Y女士对黄帝内针已不陌生,坐下来就说,右大腿后外侧酸痛,右手掌心酸痛.无力.抓握不拢,右膝盖前侧肿胀.沉重,右踝不适,右手大拇指腱鞘炎有所反弹.活动不便. 对自己的不适症状明明白白,也不在病因.病史以 ...

  • 内针漫谈:如何问诊

    60多岁的何阿姨,坐下来就开始讲她的种种不适,跟拉家常一样,不是跟这个说,就是跟那个讲,好像怕别人听不明白似的. 提醒了几次还那样,我忍不住就敲敲桌子,谁在给你看病啊?眼睛看着我!这么一喝,好像把她喝 ...

  • 内针漫谈:如何识证

    望闻问切是中医人的基本功,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怎么办?这其实是困扰中医爱好者的一个大问题. 幸运的是黄帝内针提供了一个简易的方法,随证治之,把各种病的表现都归集到症上.抓住症,也就找到了入门路径 ...

  • 内针漫谈:临症第一针

    众多症挤在面前时,从哪一个症开始着手?第一针在何处下针比较理想?这个问题,在学针时很容易造成困扰. 一个症出现在身体某个部位,有可能涉及一条经络,也可能涉及几条经络.涉及一条经络的比较简单,直接按照& ...

  • 内针漫谈:守住简单

    判断学用黄帝内针对不对,一个标准就是:学得越来越简单了,还是越来越复杂了? 如果面对一个患者,眼里只有症和法则,简简单单的,一切是那么自然天成,那就是对了. 黄帝内针本来就是简易之道.简易到怎样一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