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汤、回阳汤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交叉。先后师承闽南师范大学邓文金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一级教授、院士待遇)詹石窗教授、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3项。目前主要从事道医哲学、古中医药学、古天文历法等研究。

豆豉汤、回阳汤[1]:豆豉一大盏,水两碗,煎三沸,去滓服。若便觉气绝不能言,取药不及,擘开口,以热小便灌之。[2]

本方出自《道藏》之《仙传外科秘方·卷十》。《仙传外科秘方》又名《仙传外科集验方》,每卷篇首均有题为“浚仪原阳子赵宜真集”,序中并有赵宜真、吴有壬序:“洪武戊午九月朔日,浚仪赵宜真原阳子序。……时洪武阳复月,庐陵友兰父吴有壬序。”[3]序中指出是由“杨清叟所编述,以授吴宁极;宁极之子有章,以授西平善观李先生;先生以授于宜真者。”[4]因而可知,该书是元·杨清叟编述、明·赵宜真集,明初刊行。对于此方,文中言“治从高堕下,瘀血冲心欲死”[5],可见也是用于摔伤急救之用。该方实际上是两个单方,各用一味药:第一方用豆豉,第二方用小便。豆豉,是植物大豆(黑豆或黄豆)的黑色成熟种子的发酵品,主要有淡豆豉和咸豆豉两种,其中淡豆豉作为药用,咸豆豉为食用。药用的淡豆豉常以黑大豆制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指出:“时珍曰: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其豉心乃合豉时取其中心者,非剥皮取心也。此说见《外台秘要》。”[6]《本草蒙筌·卷五·谷部》指出:“豆豉系蒸熟盦晒,江右每制卖极多。味淡无盐,入药方验。虽理瘴气,专治伤寒。”[7]“盦”,音ān,系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器皿,此处为覆盖之意。“江右”即长江的右边。古人以中原为立足点,以长江为分界线,长江之右边也就是长江以西地区,简称为“江右”“江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安徽两省。陈嘉谟指出入药用的豆豉是为“味淡无盐”。可见,入药主要用黑大豆发酵制作而成的淡豆豉。豆豉作为药用始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栀子豉方汤”,载为“香豉”名,今为区别食用的咸豆豉,故以“淡豆豉”为正名。淡豆豉的原植物黑大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李时珍还介绍了淡豆豉的制作方法:“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矣。”[8]对于其性能,《名医别录》曰:“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9]《本草纲目》曰:“(淡豆豉)苦寒,无毒。……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10]《神农本草经疏》则指出其虽味苦但带有温性:“豉,诸豆皆可为之,惟黑豆者入药。有盐、淡二种,惟江(右)淡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11]淡豆豉原料黑大豆是植物的种子,为黑色,经过蒸、晒再加上是用桑叶、青蒿等覆盖加工发酵而成,有一股腐香之气,味苦性温。《本草乘雅半偈》分析说:“菽者,水脏之主谷也,用蒸罯黴晒之法,使之变水作火,故可从治温暑万端,原从寒本作始者,莫不精良。参曰:肾谷曰菽。菽者,众豆之总名。色黑者曰大豆,禀润下水大之专精,为肾水脏之主谷也。……盐豉食品,淡豉药物也。其质轻扬而臭香美,其味浓厚而性爽朗。此以润下沉重之水体,转作炎上转扬之火用,复为肾火脏之主谷也。……盖脏真通于肾,肾藏精血之气也。豉者肾之谷,大豆郁之以成豉。”[12]这就直接指出其入肾气系统的原因。《本经疏证》云:“大豆为物,皮黑肉黄,故其用能致阴气于土,而贯土气于阴。观《别录》以之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散五脏结积内寒,尽之矣。……其性本重,入水即沉,浸之水而使为黄卷,则益重而下行,善发极下之闭郁;蒸之火而使为豆豉,则变轻而上行,善发上焦之蕴结。张隐庵曰:豆为肾谷,色黑性沉,罯熟而成轻浮,主启阴藏之精上资是矣,故其治烦躁满闷也。”[13]黑大豆入肾,以降下为主;制成豆豉后则以启升为主。综合其性味质地诸象,淡豆豉主要是入肾气为主、脾气为辅。脾气温燥升清,肾气藏极而启、徐徐而生,所以豆豉就有消食健脾、除烦通脉的关系。方中以“豆豉”治疗瘀血冲心,乃是取从脾、肾二脏这先后天之本直接入手以畅通气脉、血脉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淡豆豉不可多用、久用,因为其为黑大豆发酵而成,其腐酵之气能够调动先天元气,而命门元气以固藏为第一要务,故豆豉不利于延年益寿,《本经疏证》引张隐庵言其“主启阴藏之精上资”正是此意。对此,钟知霖先生将豆豉的利弊概括为“养身不养生”[14],堪称精辟。方中提到豆豉的用量“一大盏”。根据前文分析,“一大盏”»今天700毫升,水两碗»300—600毫升,可取500毫升左右要能够淹没豆豉即可。“煎三沸”即在短时间内将汤药煎煮开三滚之意。古人一般用碳火熬药,煮到沸腾时,此为“一沸”;这时将碳火或者药锅移开,待药液不沸后将碳火或者药锅拿回来继续煮到沸腾,此为“二沸”;再移开,再取回煮开沸腾,此为“第三沸”。这种煎药法,称为“三上三下”,目的是使药气能够充分混合而又不会挥发丧失。

第二个单方是用小便,主要指童子尿。对其性能,李时珍指出:“尿,从尸从水,会意也。方家谓之轮回酒、还元汤,隐语也。……主治寒热头痛,温气,童男者尤良。……小便性温不寒,饮之入胃,随脾之气上归于肺,下通水道而入膀胱,乃其旧路也。……凡人精气,清者为血,浊者为气;浊之清者为津液,清之浊者为小便。小便与血同类也,故其味咸而走血,治诸血病也。”[15]清代医家黄宫绣也阐释说:“童便,专入膀胱,兼入肺、胃、肝、心。系孩童津液浊气,渗入膀胱而出。味咸气寒,无毒。为除痨热骨蒸、咳嗽吐血、妇人产后血衄晕闷绝之圣药。《褚澄遗书》云:降火甚速,降血甚神,饮溲溺百不一死。非真不死,甚言功力之优也。……味咸而走血,咸寒能伏虚热,使火不上炎,血不妄溢,是以能疗诸血证也。”[16]也就是说,童子尿不仅可以救治摔伤者,也可除虚热、咳嗽、吐血等症,黄宫绣指出:“凡人久嗽失音、劳渴烦燥、吐衄损伤、皮肤皴裂、人咬火烧、绞肠痧痛。难产胞衣不下,法当乘热饮之。”[17]黄宫绣还引用明代医家薛立斋在军中救治的医案:“薛已云:予在居庸,见覆车被伤七人,仆地吟呻,俱令灌此,皆得无事。凡一切伤损,不问壮弱及有无瘀血,俱宜服此。若胁胀,或作痛,或发热烦燥口渴,惟服此一味,胜似他药。他药虽效,恐有瘀血,反致误人。童便不动脏腑,不伤气血、万无一失。军中多用此,屡试有效。”[18]薛立斋作为一代御医,对童子尿的评价如此之高,显然是在长期的临证考验中得出的。对于为何要趁热服用,黄宫绣继续分析说:“盖热则尚存真气,其行自速;冷则惟有咸味寒性矣。若救阴却痨,必以童便为优。盖取混元之气,清纯而不淆杂耳!(但胃寒食少者切忌)。”[19]这就是说,小便性温、味咸,能够主入膀胱肾气走血路除瘀血,同时入肺气、胃气、肝气、心气诸系统,加上童男为后天状态下的纯阳之体,天癸未至,真气根本未破,其尿液清扬,趁热服用,便能够快速通畅瘀血而奏显效,故而笔者才将此方命名为“回阳汤”,取阳气复回之意也。当然,童男一般指十岁以下的男孩。对此,黄宫绣直接指出:“取童子十岁以下,相火未动,不食荤腥酸咸者佳。去头尾,取中间一节,清彻(当为“澈”字——笔者注)如水者用。痰用姜汁,瘀用韭汁。冬月用汤温之。”[20]即是说,摔伤急救可加韭菜汁,如果平常治疗痰证可加生姜汁,冬天气寒童子尿凉了需要先加热再服用。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还提到“去头尾”,只取中间一段。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不太好操作,而且也不利于健康,更何况当时情况紧急,童男有时也不好找。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当时童男没有生病,排出来的尿液比较清澈即可服用,不必去头尾。对于上面豆豉汤、回阳汤的药量和具体操作过程完整表述如下,同时也画出药气在体内运行图:

取淡豆豉700毫升,水500毫升左右,三上三下煎煮沸腾,去渣、喝汤。如果感觉快要断气,煮药来不及,就赶快喝10岁以下小男孩刚排的带热气的尿液;如果伤者昏迷,就撬开嘴巴灌服。


[1]“豆豉汤”“回阳汤”方名为笔者所加。

[2]《仙传外科秘方》,《道藏》第26册,第699页。

[3]《仙传外科秘方》,《道藏》第26册,第659—660页。

[4]《仙传外科秘方》,《道藏》第26册,第659页。

[5]《仙传外科秘方》,《道藏》第26册,第699页。

[6](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885页。

[7](明)陈嘉谟撰,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校注:《本草蒙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3页。

[8](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885页。

[9](南梁)陶弘景撰,尚志均辑校,尚元胜、尚元藕、黄自冲整理:《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167页。

[10](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885页。

[11](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457页。

[12](明)卢之颐著,张永鹏校注:《本草乘雅半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年,第161—162页。

[13](清)邹澍撰,陆拯、姜建国点校:《本经疏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249-250页。

[14] 钟知霖:《发现中药——对本草药性的深度解读》(第二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第217页。

[15](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604—1605页。

[16](清)黄宫绣编著,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322页。

[17](清)黄宫绣编著,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322页。

[18](清)黄宫绣编著,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322-323页。

[19](清)黄宫绣编著,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323页。

[20](清)黄宫绣编著,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323页。

(0)

相关推荐

  • 黑豆除了补肾,还可清血分湿浊瘀

    作为食物,黑豆营养丰富,富含高蛋白质,是深受百姓喜爱的补肾佳品. 中医历来认为,黑豆为肾之谷,具有健脾利水,消肿下气,滋肾阴,润肺燥,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止盗汗,乌发黑发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另外,肾虚的 ...

  • 补肝复明散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 ...

  • 补肝汤​

    补肝汤 作者:顔文强 补肝汤:"山茱萸.甘草.桂心各三两,桃仁.柏子仁.细辛.茯苓.防风各二两,大枣二十四枚.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1] 本方出自&l ...

  • 治郁一得:参术回阳汤,治疗抑郁的妙方

    张林医师 郁证多以情志为患.现化医学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属于本证范畴.古人有气.血.痰.火食.湿诸郁之说,其治方有逍遥.越鞠.归脾.半夏.厚朴.甘麦大枣汤等,如用之对诳均可收效 ...

  • UC头条:治郁一得: 参术回阳汤, 治疗抑郁的妙方

    张林医师 郁证多以情志为患.现化医学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属于本证范畴.古人有气.血.痰.火食.湿诸郁之说,其治方有逍遥.越鞠.归脾.半夏.厚朴.甘麦大枣汤等,如用之对诳均可收效 ...

  • 治郁一得:参术回阳汤,治疗抑郁的妙方

    张林医师 郁证多以情志为患.现化医学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属于本证范畴.古人有气.血.痰.火食.湿诸郁之说,其治方有逍遥.越鞠.归脾.半夏.厚朴.甘麦大枣汤等,如用之对诳均可收效 ...

  • 参术回阳汤治疗郁证

    郁证多以情志为患.古人有气.血.痰.火.食.湿诸郁之说,其治方有越鞠汤.归脾汤.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等.     笔者应用参术回阳汤,辨证治疗郁证,效果显著.     处方:党参40克,焦白术15克 ...

  • 神经衰弱癔病 临床用参术回阳汤

      郁证多以情志为患.现代医学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属于本证范畴.古人有气.血.痰.火.食.湿诸郁之说,其治方有逍遥.越鞠.归脾.半夏厚朴.甘麦大枣汤等,如用之对证均可收效, ...

  • 治郁一得:参术回阳汤,治疗抑郁的妙方|甘草|郁金

    张林医师郁证多以情志为患.现化医学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属于本证范畴.古人有气.血.痰.火食.湿诸郁之说,其治方有逍遥.越鞠.归脾.半夏.厚朴.甘麦大枣汤等,如用之对诳均可收效. ...

  • 急救丹,急喉丹,急救汤,急痛煎,急救丸,急痧至宝丹,急痧加宝平安散,,急慢惊风丸,急救阴阳汤,急救绿豆丸,急救三阴汤,急喉一匙金,急黄丸,急济饮,急救回阳汤,急救回春散,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急救丹 [处方]苍术(炒)10两,橘皮8两,五加皮8两,厚朴(炙)8两,闹羊花8两,茯苓16两,槟榔10两,细辛4两,百草霜4两,猪牙皂12两,藿香12两,灯心草炭 ...

  • 3.急救回阳汤

    3.急救回阳汤 治霍乱吐泻已极,精神昏昏,气息奄奄,至危之候. 潞党参(八钱) 生山药(一两) 生杭芍(五钱) 山萸肉(八钱,去净核) 炙甘草(三钱) 赭石(四钱,研细) 朱砂(五分,研细) 先用童便 ...

  • 逐寒回阳汤

    特别提示:本文中医方剂摘自中医书籍,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中医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中医方剂内容为研究性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