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本书:普洱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

文化,这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概念,据1952年统计,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对其意义的解释和界定已增加到160多个,目前有人说已增至200多种。由于“文化”在时间上的流变和空间上的差异加上在不同的领域被广泛运用,导致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这样,众多的“文化”概念就产生了,很难用一种简明的语言来加以概括。

中国学者在概括“文化”这一概念时,提出了这样的认识:“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身心智的塑造。”(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导论第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还可以把“文化”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加以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劳动的创造,即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它特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如哲学、道德、风俗、艺术、科学等一切社会心理学科和现象,也即作为社会意识的“精神文化”。尽管,在多数情况下,文化自身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主要指狭义的文化概念(即精神文化)而言,然而它却又与广义的文化概念(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分不开。

茶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的内容,是人们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饮用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作为一种狭义的解释,茶文化更多地是与精神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已经出版的有关茶文化的书籍中,例如《中国茶文化》(姚国坤等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的“茶文化篇”)等,更多地探讨的是茶文化的精神文化部分。

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据目前已经知道的情况,地球上的茶树植物,已有六、七千万年以上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也有四、五千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是“茶的故乡”。

在中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在今地处湖北,接近川、陕交界处的神衣架,是一个原始森林区,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0多米,这里盛产包括茶叶在内的药材共130多种,这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饮用价值的传说相符。

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和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野生大茶树,具有最原始的特征和特性,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地方。应该说,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从人类利用茶的一天起,联结人与茶之间关系的茶文化就产生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茶文化在其广度和深度上都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了。在今天,茶不仅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茶文化较之咖啡文化、可可文化,无论其内涵和外延,后二者都是无法比拟的。

中国的茶文化,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

从茶文化的物质方面来说包含着众多的内容。第一,茶的利用,主要是饮用,既可生津止渴,又可醒神养身,防病治病,陶冶性情,交友联谊,还可作为佳肴。第二,茶的栽培技艺,茶园的景观。第三,茶叶的加工,器械的变化。第四,茶具的演化,茶具的艺术价值。第五,茶叶自身的多样形态、颜色、气味及其欣赏价值。第六,茶叶的运输、交换等。茶文化的物质性既是看得见的,也是摸得着的。

从茶文化的精神方面来说,其内容更为丰富和多样。第一,有关茶的记载,包括书籍。第二,有关茶的传说,包括口头的和文字的。第三,茶与茶人、文人。第四,茶与社会风情和习俗。第五,茶与宗教。第六,茶与文学艺术。第七,茶与人类社会生活。第八,茶与礼仪。第九,茶与人际关系等。

茶文化的精神方面,有时几乎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步。所以,在中国,茶被认为是“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真所渭“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茶,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同样,茶文化,亦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影响深远。茶文化在特定的情况下,升华为“茶道”,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现象。茶道传之日本,再传诸世界。在美国也兴起了“茶道热”。据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1992年12月10日文章说,“茶道如今象七十年代印度教的超脱静坐那样吸引着美国人。在旧金山,人们纷纷等待着上里千家基金会开设的分为十节课的茶道入门课程。”“在许多人看来,茶道是一种宁静疗法。”

茶道之外还可归纳为茶德。唐代刘贞亮曾称饮茶有“十德”,一以茶散郁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驱病气;五以茶树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行道;十以茶可雅志。我国当代学者则将茶德归纳为“廉、美、和、敬”,也有的提出“理、敬、清、融”,或“敬、清、和、美”等。总之,茶德是一种美好、恬静、养生、礼貌的综合和象征,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它已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少的内容。

二、普洱茶文化别具风彩

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又别具风彩。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是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有2000年的历史。唐代樊绰所著《蛮书》第一次明确记载了“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所谓“银生城”,1100年前应在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境内。

除了历史文献记载以外,还可以从野生大茶树在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多次被发现作为一种无可怀疑的证据。60年代以来,在海拔1500米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巴达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一株高32.12米(刚发现时高度,后树上部被大风吹折,现仅高14.7米),主株直径1.21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估计树龄达1700年左右。取老叶作化学分析,咖啡碱1.14%,水浸出物21.27%,水溶性茶多酚6.09%。在海拔2190米的思茅地区澜沧县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高21.6米,树干胸围1.9米的野生大茶树。在勐海县南糯山发现一株家培的大茶树,树高5.48米,主干围粗4.5米,枝叶繁茂,估计树龄为800年左右。在勐腊县易武曼龙落水洞村,发现一株大型栽培树,高11.7米,直径0.45米,圈粗1.2米,属栽培型大叶白毫茶,初步鉴定树龄达一千年。近年又在澜沧县邦崴发现一株大茶树,高12米,直径1.8米,树龄也达一千年左右,这是一株稀罕的过渡型茶树?即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渡型茶树。至于500年以下的大茶树,发现就更多了。

无论从文字记载,还是从众多“茶王树”的发现,都可以说明,普洱茶产地——中国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大茶树原产地,也是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区的关键地址。根据地质学家们的材料证明,思茅、西双版纳地区未遭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勐腊县就未发现有冰川遗迹,因此保存了许多古老树种。而茶属植物是第四纪冰期劫后的幸存者,我国茶属植物100多种,云南有20多种,大部分都分布在思茅、西双版纳的无量山区、哀牢山区一带。这一地区山高、湿热、雾大,气候资源条件好,宜于茶叶生长,即所谓“高山云雾出名茶。”

很早以来,普洱府就有六大茶山,以出产大叶茶闻名。这六大茶山中有五大茶山集中于勐腊县境,在傣语中,“勐”是地区,部落之意,“腊”是茶叶之意,“勐腊”便是“茶叶之乡”的意思。普洱府是当时茶叶的集散地,思茅、西双版纳所产茶叶大部分集中到普洱府,经过加工精制,然后运销国内外,故统称为“普洱茶”。

普洱茶早在唐代即已行销“西蕃”。所谓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实际上应更名为西南“丝茶之路”可能更确切。到宋代已有茶马市场,“以茶易马”,因而出现了茶马古道。到明代,在普洱已没官管理茶叶贸易,历史上普洱茶运销量号称十万担以上。在18、19世纪,是新中国成立前普洱茶的极盛时代,仅思普地区年产茶即15万担以上,出口量亦有较大增长。清政府在普洱府设置“盐茶提举司”,专门管理茶叶和食盐的生产、课税等事务。石屏、腾越、下关、玉溪、思茅等地茶商在普洱设立茶庄。此外,清政府还在勐海、勐遮、易武等地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以管理茶叶、粮食有关事务。与此同时,清政府还设立官茶局、官茶子局管理茶叶的加工、销售等事务,清政府把普洱茶列为“贡茶”,每年上缴贡茶6.5万公斤。

普洱茶在历史上曾大量运销缅甸、泰国、印度,并通过印度的加尔各答转销世界各地。民国时期普洱茶产量有起有伏,到抗日战争前,普洱茶产量达19.6万担,到解放前夕则达24.5万担。应该说自唐、宋以来,普洱茶一直是“长盛不衰”的。(参见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10月第295—304页;云南省经济研究所等:《云南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322页)

普洱茶文化的特点是多品种、多效用、多风情。

普洱茶的品种甚多,主要有普洱散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七子饼茶等。《红楼梦》中提到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的一种。至于滇红、滇绿、紧压茶(如普洱方砖)也是普洱茶的组成部分。云南的多种茶叶,差不多在普洱茶中都能找到其品种。不同茶叶的品种,除了不同的效用以外,还有其不同的欣赏价值。

普洱茶的效用也是众多的,除了生津止渴外,还可凉拌食用,此外药用效能也比较明显,因而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窈窕茶”等名称。加工茶的器具和方法(技艺)也是众多的。

普洱茶产地的思茅、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不同的民族特点赋予了不同地区的普洱茶以不完全相同的民族风情。在加工、饮用、礼仪诸方面,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例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祜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哈尼族饮土锅茶、傈僳族饮油盐茶、白族饮九道茶,以及纳西族、藏族打酥油茶等。不同的民族风情,赋予茶文化以丰富的内涵。

有关普洱茶文化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不同民族的不同风采?虽然已有人作了搜集研究?并载之刊物、书籍(如黄桂枢:《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载《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但总体上说来,此项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进一步搜集、整理研究这方面的材料,将有助于丰富普洱茶文化的内容,提高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和欣赏,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打开普洱茶的生产局面和市场销售,也就有助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0)

相关推荐

  • 茶经楼情思(散文)

    向金祥/ 文 魏忠平 /图 茶经楼情思 茶圣去久,乡梓怀望.邑人倡修茶经楼,取高山仰止之义. --熊召政<茶经楼记> 一 在你心中,哪儿是人文精神最璀璨的高楼?茶经楼! 在你眼里,什么是平 ...

  • 云南茶文化凭啥这么热?

    当下,以撰写出版茶学图书.举办茶学沙龙.茶学研讨.茶艺培训.茶书展览.饮茶休闲.茶山旅游等为代表的"茶文化热"在云南大行其道. 近日,记者来到在昆明茶界颇有名气的猫猫茶书馆,见到著 ...

  • 想了解普洱茶文化,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入手?

    纵观中国茶文化历史,其发源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而普洱茶因地处边疆,在历史的记载中很少有提及. 其实,普洱茶文化作为,马帮文化或茶马文化的代表,除了具备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之外,更有不 ...

  • 【普洱茶文化】具有千年历史底蕴的长河,它的独特更让人为之着迷!

    普洱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滇西南,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合名的,元朝时被称为"普茶",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 迄今为止,茶叶与茶文化在世界各地都广 ...

  • 谢本书:护国战争时期蔡锷与唐继尧关系探究

    [摘 要]有人认为,在护国战争中,蔡锷是唐继尧"左臂右膀"般的部属.这违背了基本史实,实际上蔡锷的职务和地位都不在唐继尧之下,蔡锷是护国军的真正主帅.唐继尧参加护国反袁较晚,约在蔡 ...

  • 谢本书:滇缅公路与南侨机工研究的几个问题

    摘 要: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输血管.生命线.有关滇缅公路的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绩,但还有拓展的空间.滇缅公路修筑时间一般说为9个月,实际上延续了15年.参与修路的民工,有的说20万,实际上可能超过1 ...

  • 让普洱茶文化变得更接地气吧

    [私信]我试喝随机茶样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足迹遍布全球.从最初作为食用,发展到现在,茶已经被更多人赋予了艺术价值.精神价值.随着多重价值并存,茶文化也在不断地促进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中国有 ...

  • 普洱茶文化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纵观中国茶文化历史,其发源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而普洱茶因地处边疆,在历史的记载中很少有提及. 其实,普洱茶文化作为,马帮文化或茶马文化的代表,除了具备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之外,更有不 ...

  • 在易武古镇探寻普洱茶文化历史

    慕名来到勐腊县易武镇的茶人.茶客.茶商总会去易武普洱茶文化博物馆参观.游览,探寻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庙诉说久远历史 易武关帝庙 易武普洱茶文化博物馆所在地就是易武古镇上的关帝庙址.过去 ...

  • 普洱茶文化的由来

    品普洱茶,就是品尝一种沧桑,会让人霎时感动,但是普洱茶文化的由来也是耐人寻味的,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普洱茶文化的由来.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 ...

  • 谢虹||首届“诗渡•南屏漫杯”全国茶文化诗歌大赛(216号)

    主办单位 <诗渡>杂志社 南屏漫茶馆 支持单位: 广东海上云天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本期作者:谢虹(河北) 01 参赛作品 诗渡·南屏漫杯 南屏,入诗入画入浅梦 须依山傍水,有最好的鸟鸣和晨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