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汗的症治
手足汗的症治


来源:《医效秘传》
作者:叶桂述吴金寿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31年
1、手足汗
原文:手足,即四肢也。四肢乃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是阳明之症也然有自汗出,有头汗出,
有手足汗出者,悉属阳明也。何者。若一身汗出,谓之热越,是热外达者也。若头汗出,是热不得越,而
热气上达者也。今手足汗出,为热聚于胃,逼其津液而旁达于四肢者也。或谓热聚于胃,故手足汗
出矣,而寒聚于胃,独无汗出者,何故。经曰、蕴热则燥屎谵语,手足汗出者,承气汤主之。
挟寒则水谷不分,手足冷,汗自出者,理中汤主之。是以有承气理中之不同。
2、散人解:这里说,手足汗出,是因为热聚集于胃,逼使津液从旁通于四肢者变成汗发出来。

经方里说,如果是内有蕴热,则见大便燥硬,头脑不清晰,说胡话,手足汗出的情况,用承气汤。
如果是挟寒,就会大便清稀,水谷不分,手足发冷,而汗自出。这种情况用理中汤。这就是承气汤和理中汤的不同用法了。
3、附理中汤:【处方】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
【制法】 上药切碎。
【功效与作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 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备注】 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摘录】 《伤寒论》

4、附承气汤:【处方】 大黄1钱,厚朴1钱,枳实1钱,甘草5分,芒消1钱。
【功效与作用】 痘疮发热腹痛,大渴烦躁,大便闭,狂妄者;痘疮焦黑,烦渴顿闷,喘促而厥逆,大便不通者。胃腑实效,口噤胸满,卧不着席,脚挛急,大便闭结不通。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食前服。
【各家论述】 此开滞下利之方也。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泻实去热,甘草甘平调诸药,稍缓其峻急之性。
【摘录】 《痘科类编释意》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