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下半句是什么都听过懂的人却不多
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家族观念都非常深厚,在他们的心目中,有好事,一定要先让家里人获得实惠。
自古就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这一点也可以从很多俗语能体现出来,因为俗语说的就是老百姓的故事。
俗语是一种起源于田间地头的文化形式,所以描述的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以及一些与为人处事、习俗有关的事情。
“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是一句典型的农耕俗语。表面上看说的是农田灌溉方面的事情,但事实上阐述的却是人际关系。
这句俗语还有后半句,即“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两句俗语看似都听过,懂的人却不多。
“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以理解为,“好处不能让给外人”。也可以写作“肥水不流别人田” ,或“肥水不浇别人田”,虽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大体一致。
“肥水”的意思是粪肥,在古代社会是上好的浇地肥料。肥水一定要先灌溉自家农田,千万不能流入别人的庄稼地。
由于古代农田阡陌纵横,所以在浇灌庄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淌相邻的地里去。
为了能够让肥水全部浇在自家地里,让自己家的庄稼长势更好,所以人们都会各浇各地互不干扰。
这句俗语之所以流传范围特别广,主要是因为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生存之本。而农民的命根子就是土地和庄稼,而肥水又是农作物收成的根本。
正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没有化肥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古代社会,粪肥就是庄稼成长的根本所在。
所以一旦流去别人家,那么就必然会导致自己庄稼减产。古人为了能够让庄稼有个好收成,都会将粪水看的非常宝贵。
“近水楼台先得月”,出自宋代文人俞文豹写的《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简单说就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往往都会先披上银色的月光。说白了就是比喻因近便而获得优先机会,或者说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人与人之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利益瓜葛。所以想要多吃多得,就必须要占尽天时地利。虽然这种思想很龌龊,但确实赤裸裸的现实。
在古代社会,这种想法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想当官,或者说商人也想要多获利。
无论是当官还是经商,只有明白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才能让自己捷足先登。
但是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之下,贵族、富商、地主家的子弟,往往都赢在了起跑线上。而普通的平民子弟,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当官,几乎没有“近水”也无法“先得月”。
他们看似通过寒窗苦读,仿佛有一丝近水的机会。但是真正能够考取功名的寒门子弟,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
实际上这句俗语所强调的内容,是关于人性与公平之间的矛盾。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公正待遇,希望生活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中。
但这其实是一种幼稚的想法,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实就完美的诠释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内涵。
正因为社会有压迫,人们更加热切的期盼公平。但是公平与人性之间,这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俞文豹通过此景此情,联想到了一些通过攀高枝或谋好事,以求能抢先取得利益与先机的社会现状。
实际上“肥水不流外人田,近水楼台先得月”, 正是对人性的思考和批判。可以说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自私的一面,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多好处。
但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或者说家庭环境不一样,想要抢先获利就需要有先决条件。这两句俗语在现代社会,其实依然可以找到原型。
作为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相信想要改变一定非常困难。“肥水共享,有月共得”,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梦想,非常值得大家深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