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85)歙县姬公尖出产的灯笼柿饼,你一定要尝一尝啊!
舌尖上的徽州(85)姬公尖出产的灯笼柿饼,你一定要尝一尝啊!
司马狂/文
以目前存留的地名,可以推测出,曾经歙县境内植满柿子树的地方很多。但时至今日,依旧因柿子而声名远播的,首推歙北姬公尖。此间出产的灯笼柿饼,我每年都会买上几斤,与友人共飨。食者,先是对皖南有柿饼出产,表示诧异。后则纷纷对姬公尖柿饼的味道,赞不绝口。
(请点击视频,欣赏姬公尖柿饼完整制作过程。)
初冬时节,姬公尖的柿子熟了。村前屋后,柿子树上的枝叶落尽,一个个红澄澄的柿子,挂在光秃秃的树干上,分外惹人爱怜。周遭徽派房舍鳞次栉比,粉墙黛瓦中,间或有一两株柿子树穿插其中,那种色彩的搭配,怕是非亲眼目睹不足以形容。于是,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总有各地的游客和专业的摄影师,纷至沓来,就为了欣赏这徽州丛山中的绝美景色。
姬公尖做柿饼的技艺,究竟缘起何时,目前已没有具体的文献可以参考。但据资料可知,姬公尖自明朝万历年间建村伊始,便开始种柿子树。如今,家家户户都精通此道,制作柿饼俨然成为姬公尖村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此物,制作过程单调而无聊,需要不断重复劳作,而收入又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年轻人大多都没有那份耐心,都是留守在村里的长者们在那采用最传统的工艺,坚持制作姬公尖柿饼。
熟透了的柿子,彻底变成红色,是不能用来做柿饼的。要选那些色泽由青转黄,但捏上去还是硬的柿子,才能做柿饼。采摘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派出精干的男子,攀上枝头。用一根竹子做的特殊工具,把柿子一个个自枝头摘下来,这动作需轻柔而细致。姬公尖的山路,蜿蜒曲折,男人们摘完柿子,挑起那沉甸甸的担子,脸上洋溢着的都是丰收的喜悦。
摘回来的柿子,交由妇人们负责削皮。这削下来的皮,不能弃之不顾,而是需要留下来,晒干之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削完皮的柿子,就着山泉水冲洗干净,而后用绳子一个个串联起来。一串串被削去皮的柿子,活脱脱就似进了澡堂子,褪去衣物的我们。就如同我们在澡堂子褪去衣物后,会进桑拿房一样,这些个串起来的柿子,也要进烘房。在恒温的烘房里,大概待上三天左右。柿子的表面开始出现褶皱,手去摸一下,有些软软的感觉,便可以离开烘房,转而享受“日光浴”。
这个日光浴,柿子们要享受将近20天左右,一串串的柿子挂在屋檐下、平台上,就那么置于天地间,只要不下雨,就一直在室外吸收着天地之精华。时间是美食最好的催化剂,就在那里晒,晒足20来天。经过长时间晾晒的柿子,每一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柿子的色泽逐渐由黄转褐,直至变成最终的黑色。这些变化,累积到最后,就衍变成徽州最著名的特产——姬公尖柿饼。姬公尖人晒柿饼的时候,蔚为壮观,整个村落里每个空隙间都是一串串的柿饼,,人走在村子里,就是行走在柿饼的海洋中。
历经20多天的晾晒,柿饼基本已经成形。这时候,就轮到前面说的柿子皮闪亮登场。最后的收尾步骤中,村民们依旧每个白天都将柿饼置于露天下晾晒,但夜里,却会把柿饼收回家里。箪簸底下铺一层柿子皮,柿饼放在柿子皮上,上面再盖一层柿子皮,然后又在柿子皮上放置柿饼。两层柿子皮紧紧把柿饼裹挟住,将自身的能量尽情的释放出来。这是个特别神奇的过程,柿子皮裹着的柿饼,会莫名的在自己表层出现一层白霜。第一次吃柿饼的人,会误以为这是柿饼变质的缘故。其实不然,这层白霜,恰恰是柿饼最为精华的部分。这个“捂霜”的过程,需要乡人们,每天早上取出柿饼晾晒,每天晚上一层层铺好柿子皮,周而复始,循环往替,基本又是半个月的时间。唯有捂出白霜的柿饼,才能更长久的保存,味道也才会更加令人流连。
姬公尖的柿子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灯笼柿。它既是柿子本身的形状,宛若小小的灯笼。更是因为,一串串的柿子,就如同一串串的灯笼,照着远行的游子,返乡的那条山路。在外乡愈久,离家愈远,愈发钟情于故乡的那些个特色美食。或许味蕾上的记忆,才是真正的乡愁吧。咬一口姬公尖的柿饼,仿佛把家乡的风味吃进了肚子里。分享给外乡认识的友人,看着他们对于故乡美食的赞誉,不禁喜从心来。如果,你是徽人,那么你应该尝尝姬公尖的柿饼,因为那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如果,你是外乡人,那么你应该尝尝姬公尖的柿饼,因为我不能亲身带你去我的家乡,那便让这令人唇齿留香的柿饼,替我展示我家乡的那份风情吧。
本文所有视频和配图,皆由歙县90后土著汪颖聪无偿提供。她原本是在大都市打拼的姑娘,如今返乡。致力于将徽州一隅所有的特产,利用网络的便捷,呈现给所有的吃货们。我替大家尝过她的柿饼,那味道着实不错。特地留下她的二维码,有需要的直接扫描加她。重点是,报我公众号“黄山八〇后舍”或者我本人“徽州司马狂”的名字,都能领取价值20元的优惠券哦!当然,你也可以直接某宝搜索店铺“1667徽州往事”,直接找客服领取优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