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无续篇,“大路”有下集
中外影坛上曾出现过两部影片《大路》,而在卫星地图上看得到的是两条马路“大路”。
1935年元旦,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工人担任主人公的电影《大路》正式公映。该片讲述了以金哥为首的筑路工人修建重要的军事公路,并牺牲生命保护公路,为抗战做出贡献的故事。
1954年9月6日,又一部由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执导的电影《大路》在意大利上映,影片讲述的是弱女子杰尔索米娜跟随流浪艺人藏巴诺漂泊卖艺,却被其遗弃的故事。
两部同名电影,都叫《大路》,摄制于一前一后,并且是一东一西,更不是上下集,未免令人遗憾。
然而两条“大路”却如两条并行的铁轨,静卧在江南的一座古城。而且这两条“大路”真的是上下集,上集名为“商山四皓”,下集名为“三星高照”。片名“商山四皓”源自于上大路上的四大行业——锡箔、金融、特色老店和行业公会;而“三星高照”则是因为下大路上集中了福星、禄星、寿星三路神仙。
下大路与上大路两条平行道路,两路中间隔着浙东运河的一段西河,当地俗称下(或上)大路河。清代时,河道南、北两侧的街路被称为“大路上岸”和“大路下岸”,后来统一命名临河南侧的路为“上大路”,临河北侧的路为“下大路”。两条大路以东边的大江桥和西边的兴文桥、北海桥相连。在五六十年代时,大江农贸市场的斜对面还出现过一座小铁桥,后改建为水泥桥,刻有“粮站小桥”字样。
“大路”上集的上大路百业兴旺,自古繁华,“大路”下集的下大路则是另一番精彩绝伦的万千气象。自大江桥至西郭门桥(原越王桥至西郭门桥叫光相桥河沿,后统称下大路),在这条长1532米(据市志载)的下大路老街上,沉淀着数千年人文历史沧桑,是一条罕见的文史街。历数下大路上的一座座文史宝库,则是两部《大路》电影中难以看到的“三星高照”镜头:
福泽深厚,龙脉绵长
“福”是下大路的第一星。福星来自何处,不妨历数矗立在这条路上一座座奉祀古越先贤的祠堂,这些不同寻常的祠堂都是光耀绍兴的福星。
位于光相桥北堍、越王桥之北的越王祠,是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由绍兴知府洪珠在光相寺废址上始建,以祭祀越王勾践。到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山阴知县金仁在重建越王祠时,配以越大夫文种、范蠡、诸稽郢等忠良贤臣塑像,祠前树有石坊,额曰:“畏天保国”。其时越民提羮带酒前往祭祀不绝如流。明万历年间,僧广誉在越王祠西侧复建光相寺,并在康熙年间重修。清咸丰二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进占绍兴,寺舍毁于战火。自晚清以后,越王祠遗址已堙,但光相寺后加修建,重开佛寺。1953年前后光相寺诸寺一并拆建为绍兴酿酒厂仓库。
下大路上的司马温公祠,是为纪念一位“外来和尚”而建的,此人就是编纂《资治通鉴》一书的北宋著名宰相司马光。司马光与绍兴并无沾亲带故,在北宋末年全国各地的司马温公祠被奉命毁掉之后,为何在绍兴得以独善其身?“谱载大路司马文正公祠,景泰(1428~1457年)奏请重修。”康熙五十四年,绍兴知府俞卿也曾派人重修。由此可见,绍兴的司马温公祠得以“独善其身”,主要还是归功于几代府治重视修葺和加以保护的缘故。另一原因是一支司马光四世孙吏部侍郎司马伋,曾携家眷随高宗南渡,定居落户于绍兴,专门在绍兴立祠奉祀先祖,修葺维护。司马温公祠为清代建筑,尚存门厅和大厅。
镶在下大路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王文成公祠。位于光相桥东侧的王文成公祠,在嘉靖四十四年的祠内石碑上,写明王阳明是浙江山阴会稽阳明先生。据张炎兴、何新恩等文史专家说,姚江王氏徙居越城以后的宅第建筑旧址共有三处,王文成祠本是王阳明其中的一处住宅(现为越王桥旁“永和家园”一片),另二处分别为是西光相坊的三所大台门(现中国黄酒博物馆一带),系海日公(王父王华)为三个儿子(守仁即王阳明、守俭、守文)分居而建;第三处就是规模最大的王衙弄伯府第,伯府大厅一度为王阳明讲学的书院。
绍兴各界为纪念徐锡麟烈士所组织的民间集社徐社,成立于1912年,社址设在下大路徐公祠,有社员二百余人。社长为北京政府教育部教育会议议员杜海生,徐社委员、监事多系绍兴各界知名人士,或烈士生前至交、学生。自徐社成立后,每年烈士就义日都举行公祭,参加者为全体委员及部分社员,地方官员也出席参加,仪式隆重肃穆,祭后在花厅设宴叙事。活动一直延续到1941年绍兴沦陷,三十年未曾间断。原立于徐烈士祠堂碑记,系民国九年(1920年)10月10日蔡元培撰文,暨阳魏东书并跋,镌记了徐锡麟业绩及宣统三年(1911年)立徐社建专祠纪念情况,后移置胜利路大通学堂徐社。
财禄呈祥,“乌衣”门巷
下大路的第二星为“禄”。这条窄窄的路上传统的台门建筑鳞次栉比,更有许多望门大族,堪称古城史上的禄星。
平家台门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晚清文史大家、著名文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平步青(1832~1896年)所居之地。平步青为山阴安昌平家溇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历任京官和地方官。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弃官归里,遂专心致志校辑群书,研治学术,从事撰述,一生著述丰富。他更在“安越堂”、“香雪崦”等藏书楼收藏古书两万余卷,直到1949年以后,由杭州古籍书店所收购。据说平步青平生不喜见贵要,尤不惯与名士游,声色玩好一无所嗜。归里后,不入城市,唯以读书为事。不善吹捧他人的同代会稽学者李慈铭,独对平步青赞誉“博学强识,远胜于予”,对其在考证上的杰出成就大加肯定。
杜家台门的主人是清藏书家、山阴人杜煦(1780~1850年)的故宅。台门为坐北朝南共五进的清代民居,第一进门斗,三开间;第二进大厅,五开间,厅前设置照壁,居中辟仪门;三进为中厅;四进为居厅;五进为座楼。台门内有壁画,整组建筑保存完整。
杜煦常以名儒自称,一言一行皆以儒经为法尺,曾在《梅山谒仙尉祠》诗中云:“高风已隔三千载,想像逃名吴市间。”在学术上他推崇王阳明,刊有《王子诗帖》、《刘子全书》等多部诗书。杜煦与其弟杜丙杰、杜春生合称杜氏三兄弟,都有藏书嗜好,藏书印有“杜氏知圣教斋藏书”。杜家台门的主人最大功绩是发现东汉买地石刻——中国最早土地卖买文书,书法却是一流。
位于下大路一座坐北朝南的清末民居,马头墙,硬山屋顶,共三进。第一进九间,第二进大厅,面阔七间,第三进楼屋,楼上前为走廊,用方搁栅。这家大户人家就是陈家台门。陈家台门格局完整, 建筑装饰精致美观, 是绍兴传统台门的代表。旧时下大路上有几家闻名的大酱园,如鲍顺秦酱园、谦豫酱园等。不过对于这家台门的来历,究竟是谦豫酱园还是鲍顺泰酱园众说纷纭,对我这个外行的远方游子来说,当然更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头雾水了。
从各种资料看,一种是学术性的研究,谓陈氏的谦豫酱园创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是由绍兴县清水闸陈伯璜、陈仲良、陈季果、陈洪业、陈洪彬、陈华珍、陈洪铭、陈洪升、陈洪荣等九房合资经营,厂址设在绍兴城内下大路至大寺前。它是绍兴最负盛名的酱园,曾多次获国际比赛大奖。另一种说法是根据酱园老人的回忆,言清水闸的陈筱圃和堂兄陈荣怀是谦豫酱园创始人,后从清水闸迁往绍兴城内下大路至大寺一带,由善于经营的陈炳斋当经理而得以兴旺。第三种是网上交流之词,说这里是陈氏家族创办的老字号鲍顺泰酱园,此酱园原位于北海桥直街,后来因地皮拆迁从河对面整体移建到此。上述说法都难以自圆其说,倒是有草民说得颇具说服力:鲍顺泰酱园原为上虞金源庆酱园,因欠款无力偿还而抵押给窦疆鲍氏,改名为鲍顺泰酱园,并在草藐桥置产设总店。绍兴沦陷期间,鲍顺泰酱园转让给陈家。据说陈家台门曾经为数众多,但目前仅留两处,除下大路外,另一处在东咸欢河沿11号。
被列入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来王殿,以太平天国将领来王陆顺德府第而得名。原屋规模宏大,日军侵华时被毁,现存门厅、第二进前石库门楼及西厢房。石库门楼天盘石硕大,额坊有人物浮雕,两侧石柱有云龙纹彩绘。陆顺德(1818~1865年)这位太平天国革命英雄,自1851年1 月参加太平军后,先后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为反抗外来侵略者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英勇地奋斗一生。1861年,他于11月攻克绍兴,迫清将献城投降。1862年春,在其统率下,再攻上海,与洋枪队激战,大败洋鬼兵,继复克杭州,奠定浙东局势,以功晋来王。1864年天京沦陷后,率残部坚持与清军作战,屡破清军。1865年被叛徒捕送清营,英勇就义。
道家寿宫,庇护万民
天道昌隆,河清人寿。居住在这条沿河的小路上的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一路上的金铜仙人,保佑着他们的一生平安。金铜仙人是临河人家但也是绍兴市民的寿星。
宋朝皇帝崇尚道教,南宋末年,在下大路老岳庙塑十殿阎罗,宣扬“善恶果报”。因此进入城内运河的老岳庙,原是一座殿宇森森、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庙。常有满载着善男信女、敲着音罄木鱼的烧香船,接二连三地摇往庙中,去供奉东岳大帝。这老岳庙的出典,一直有赵宋家庙之说,为了祭奠被金朝俘虏而死于北国的宋徽宗、宋钦宗。但一种新版本说,此地原为秦始皇到古越祭禹时留下的行宫,后变为使不少罪犯致死的牢狱,后人遂建牢狱庙祭祀并演化为老岳庙。但此说法似乎子虚乌有,难以令人置信。
下大路临街的寺庙中,原有一座关帝庙。“汉朝忠义五双士,千古英雄第一人”,关圣帝君集忠、孝、节、义于一身,历代以来,香火不绝,广为祭祀。关帝还掌管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对于商人而言,经商最重要的就是义气和信用,而关帝信义俱全。清,视关圣帝君为护国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县赵恩恭于府城南建关帝庙,下大路之庙或许同时建立。
有一座特殊的庙,那就是药业同人祭祀药王孙思邈的药王庙。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神。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载:“药王庙在县北三里东光坊。”现存系民国建筑。有门厅、大殿、后楼。坐北朝南。门厅七开间,大殿五开间,门厅后戏台已毁。
给下大路锦上添花的最后一景是迎恩门,又名西郭门,原系隋朝越国公杨素设计系水陆两用城门,现已重新修复。迎恩门之意是因为古时凡朝庭命官以至皇帝亲临,必经此门。相传当年越王勾践被俘在吴为奴释放回越后,曾在迎恩门外建箭楼并于楼上卧薪尝胆,留下千古美谈。下大路临河的西河就是列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浙东运河之一段。
听到消息说:上下大路规划打造成绍兴的“宽窄巷子”,迎恩门风情水街打造成绍兴的“太古里”。规划方案已经出炉并付诸实践,一个以阳明故里为核心的历史街区群正呼之欲出。作为一个长期旅居在外的老绍兴,我为之感到欢欣鼓舞。但蓝图往往是美好的,结果却难免令人失望。对于家乡巨变,我也为留存不多的古迹或许再度遭劫而忧心忡忡,为此放几句马后炮,衷心希望——
比我还清瘦的弄堂
为后人能留下昔日模样
比我老得多的光阴
整容后犹可见老街风光
一千零一夜小城故事
依旧在水面轻轻地流淌
一万加一座跨河石桥
绿色美髯记载千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