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三出,皆为“流亡”学校

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串机缘、事件和决定……

——加拿大演员、作曲、编剧、小说家莱昂纳德·科恩。

学校如同一叶风帆,每个人的人生差不多都从这里启航。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与三所流亡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所同为流亡学校都非等闲黉舍,但结局各不相同。其中我的初中是因“流”消亡,高中则因“流”长青,大学更是因“流”兴旺。

我的初中就是就是李兰娟的母校——诞生于建国后第三年(1952年)的绍兴一初。这一所朝气蓬勃的中学,不知在我们毕业后的哪一年,就开始流亡。听说流亡史是——改为三中,并入树人中学,从而不复存在于世。皮之不存,毛犹健在;舐犊之念,岂敢忘怀。春风吹不断缠绵情丝,秋雨灌注着思念的溪流,如今我们一群毕业于一初1956年5班的耄耋孤儿,曾数度聚会家乡,同忆旧情,共叙沧桑,小桥流水,拳拳在念……

我的大学是名垂青史的流亡大学浙大。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战火迅速延烧到浙江。同年11月,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毅然西迁,流亡办学。初迁浙江天目、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几经周折,历尽艰辛,最终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7年,直到抗战胜利。流亡行程长达2600余公里,史称“文军长征”。

西迁办学时期,在竺可桢校长领导下,浙江大学集聚了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卢鹤绂、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等一批科学巨人,还培养出李政道、叶笃正、谷超豪、程开甲等一群佼佼学子。浙大一时人才济济,成果卓著,在筚路蓝缕中探索,得到巨大发展, 崛起为当时国内可数的名牌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

在两所学校之间承前继后的高中,是1932年由著名“和平老人”、绍兴人邵力子倡议创办的私立稽山中学。学校校史记录了两位历史名人的题字:邵力子亲题“卧薪尝胆”校训,蔡元培挥写“私立绍兴中学”校名。由蔡元培、竺可桢、马寅初、何燮侯、陈建功等教育名流、学界翘楚组成稽山中学董事会,在中国教育史上实属罕见。

1950年初,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愉快地接受了邵力子的聘请,担任稽山中学的名誉董事长,这也是周总理唯一一次担任一所学校的董事长。陈云副总理亲笔批示,解决了学校的经费问题。1956年1月,学校改为公办,更名为“绍兴第二中学”。1980年12月,又恢复“稽山中学”的校名。

稽山中学又是一所坚贞不屈的流亡学校。1941年4月16日晚,日寇从后海登陆并进入绍兴宋家溇,分两路向昌安、五云门偷袭城区。翌日清晨绍兴再次沦陷,绍兴中学(今绍兴一中初中部)遭日机狂轰滥炸。“不自由,毋宁死”,不愿做奴隶的稽中师生200余人,在校长、邵力子侄子邵鸿书的带领下,分别向南门、稽山门方向奋力突围。突围过程中日寇对手无寸铁的师生疯狂扫射,4名学生当场罹难,10余名学生不幸被俘。其余冲出敌人包围的师生,陆续到达邵鸿书未雨绸缪而建立的平水显圣寺分部,在寺内僧人的帮助下,师生以僧寮作宿舍,佛殿当讲堂,佛钟当铃声,坚持上课。考虑到分部离城不远,无法继续上课,因此决定再次向山区王化乡转移,在一个茶栈中继续上课,朗朗书声回荡大山深谷中。

此后,稽山中学把4月17日定为“稽中清明节”,包括“寒食祭”、“校友英烈祭”、重走“流亡办学路”等一系列活动。如今在校园幼翁山麓“稽山中学抗日突围纪念碑”上,镌刻着突围中罹难四烈士的名字:董友绥、陈维寅、陈增寿、李介明。

绍兴沦陷期间,学校迁往武义、景宁山区坚持办学,并在上海法租界内创建分校,虽流离迁徙,却弦歌不辍。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就曾就读于稽山中学上海分校。

    餐风露宿,流离西迁;

    数简蜡纸何以复课?

    白手起家庠序竟成。

    匡衡凿壁,孙康映雪;

    琅琅书声遍及武义,

    弦歌不辍唯有景宁。

    穷乡僻壤,卧薪尝胆;

    开荒种地自力更生,

    流亡中学昂然屹立。

    毋忘在莒,激励后人;

    继承先辈光荣传统,

    恒葆稽中永垂芳名。

1941年夏,稽山中学流亡到武义,校部设在城郊明王寺,高中部设在寺内;初中部教室设横塘太祖庙,寝室安置在草马湖祠堂后厅(前厅是县重罪犯关押所)。开学典礼时,光着头、身着土布校服、脚穿蒲草鞋的校长邵鸿书向全校师生提出“卧薪尝胆”的校训,教导学生认识到国难当头,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其时学生校服统一用东阳土布制作,校风校纪良好。泰戈尔唯一的中国学生魏风江(1912-2004)闻稽山中学办学之风,前来投奔并帮助办学任教。

1942年春,初中部迁入壶山寺,招初中春一年级两个班。当时日军飞机常来空袭。西门外的警报亭上,常悬挂三个球,是紧急警报的标志,预告敌机将临。一遇上警报学生就三五成群,疏散到野外林间隐蔽。不久时局吃紧,学校宣布停课。5月,日军入侵武义,不少稽中师生避难于郭洞。8月,日军盘踞县城、童庐等地并实施“安民”政策,时局相对稳定。经武义人、邵鸿书同学郑文林建议,在武义尚未沦陷的农村地区建立稽山中学武义分部。邵校长同意这一建议,并任命郑文林为稽山中学武义分部主任。

当年8月,稽山中学本部迁往景宁。原在武义的稽山中学学生成为武义分部学生。武义分部最初设在偏僻山区古义乡塘里村,校舍设在林氏宗祠。由于日军常来扫荡,学校于1943年春迁入离县城稍远的山区俞源。师生们肩挑行李、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历尽艰险地来校,200多名学生陆续报到(这年春季鼠疫、脑膜炎流行,学校曾短期停课)。教室、饭厅、教师办公室设在俞源大祠堂,学生宿舍设在1里外的洞主庙。大家吃的是粗菜淡饭,睡的是稻草地铺,所用的笔记本、课本用灰黄的粗劣纸张印制,晚自习是两个人共同一盏桐油灯,在三、四根灯草放出的幽光中完成作业。每天晚自习下课后,同学们成群结队地穿过村庄去洞主庙就寝,一路上豪情高唱《大刀进行曲》、《长江呀长江》、《抗日救亡五部曲》等歌曲。

1944年7月,稽山中学武义分部有了第一批初中毕业生。这批学生在三年求学期间,四迁校舍,从明王寺、壶山寺、塘里到俞源。原有的三个班的同学迁至塘里林氏宗祠,只有一个班迁至俞源,原有的同学人数很少,都是插班生,在动荡的环境中完成学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学校从俞源迁入武义县城新安公所(徽州会馆)。1947年,武义县私立明招初级中学成立。原稽中学生和明招学生一起在新安公所校址学习。到1949年春,原稽中学生全部毕业。这所在烽火中诞生的学校,在武义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2年暑假,邵鸿书率领少数稽中难友——教师3人、学生3人、工友3人,流亡到景宁办学。学校设在标溪乡预章村,这是个偏僻的山村,无空袭之虞。该村当年只住几十户人家,除在一座空荡荡的刘氏宗祠充当两个班级教室和学校办公室外,其余房子都需要向当地村民租借。在村民们热情支持下,租借的房子都不要或象征性地收一点租金,又租出二丘稻田给学校当操场。校群关系如鱼水相融,在这样的环境办学,对教学自然十分有利,预章村也因稽中办学而名声大振。

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邵鸿书校长,27岁就获教授职称。他自1940年8月至1950年2月担任10年校长,正是在稽山中学处境最艰难的时期。凭着高度的教育事业心和善于走群众路线,在景宁办学期间,他团结并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帮助,特别是侯轩明县长以及当地有影响的知识界人士和开明士绅的支持。他常以“卧薪尝胆”激励师生,统一思想,同舟共济。并且处处以身作则,在最困难的时刻,变卖了自己有限的几套中山装和大衣,以解燃眉之急。稽中原缺语文教师,而沙湾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柳先生正专长于语文教学,邵校长亲自登门聘请,使专职教师增至4人。

4位专职教师中,俞沛庭担任教导主任,兼教数、理、化;欧世伦教史、地、英语;何子镐教体育并负责行政管理;柳景元主教语文,兼教史、地。没有课本,没有教学大纲,全靠老师们凭丰富的经验编写教材,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稽中老师不仅都是大学毕业,有多年教学经验,特别难能可贵的是经历浴血突围、抛妻别子,辗转千里,含辛茹苦来到景宁,其爱国热情可想而知。由于当时学校无经济来源,老师依靠学生交的学米当工资,月俸大约是200斤米左右。不足之处靠“以商养普”,增办商科、会计训练班来筹措经费。老师们生活清苦,白天兢兢业业教课,夜晚在桐油灯盏下认真批改作业,全校学生无不从内心敬佩,尊师之风非常浓厚。

当时稽中学生计150余人,除随同校长来的两个外地同学外,其余全是景宁人。学校纪律严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学生生活俭朴,学习勤奋。没有课本,老师编;没有油印,全靠学生自己抄;修路、平操场、砍柴,都是学生自己干。由于学校伙房只煮饭不卖菜,学生半月回家取一次咸菜,吃得津津有味。1945年9月,学校结束了抗战以来的流亡办学,迁回绍兴城内府学宫原址。但当时还有两届学生尚未毕业,又因经济贫困不能随校去绍求学,校方就把景宁籍学生就近转到武义稽中分部完成初中学业。

光影流转,春华秋实,大鹏飞兮振八裔,稽中风采尽展现。为永远铭记那段光辉岁月,进一步弘扬校训精神,稽山中学88届高三文科班校友筹划并出资,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标溪乡预章村刘家祠堂办学旧址前特立“卧薪尝胆”校训碑。2018年9月21日上午,揭碑仪式在刘家祠堂隆重举行。作为稽山中学的结对友好学校景宁中学,也把稽山中学流亡办学旧址作为该校的“德育基地”。

而于1990年去世的稽山中学老校长邵鸿书,解放后曾任浙江省土特产公司副处长,后回绍兴任教,先后任绍兴一初、绍兴师范、绍兴一中教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不公平待遇。1978年纠正错案后不忘初心,长期从事社会办学事业,先后带头创办了绍兴市职工大学、越秀外国语学校、越新电大教育班等。春蚕到死丝方尽,他一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人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历史烟云中走过来的稽山中学,

今天业已沐浴于时代的春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春光烂漫中走向前的百年名校,

同时也将面对着全新的考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