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笔下最烂的一首诗,关键时刻却救了他自己一命 2024-06-08 10:27:17 王维,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他可以说是唐代璀璨的一颗明星。与其他一些因入仕不顺才成为诗人的名家不同,王维的科举之路顺风顺水,年仅二十岁就摘下状元的桂冠,说神童都不为过。他一生写了很多名诗,至今依然存留了400多首诗作,随手一抓,尽是让我们直呼“诗佛”名副其实的千古名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有人知的是,王维曾经写过一首“烂诗”,这首诗没有进入语文课本,但却是他一生中最实用的一首诗——这首诗和曹植被逼七步所作的诗一样,救了王维一条命。 这便是王维五十六岁那年(公元756年)所作的《闻逆贼凝碧池作乐》: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上边那个标题还不是这首诗的全名,它的全名很长,叫《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般简称《凝碧池》就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题目差不多就交代清楚了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长安、洛阳两京先后沦陷,唐玄宗携少数妃嫔、要臣仓皇逃出长安,没来得及逃走的文武朝臣,皆被反贼所掳,王维,很不幸,也在其中。脑子比较正常的古人,都有一种“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王维作为古代文人的代表,显然对反贼的所作所为是非常不满的。王维的才学人尽皆知,他的大名早在安禄山的叛乱集团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所以这些人经常邀请他来探讨,话题从佛学到文学,从书画到政治,让王维发自内心地感到恶心。 据说,他为了躲避此事,让同为俘虏的原御医给自己配了一种药,吃了会变哑,发不出声音。但安禄山因为实在太喜欢王维了,就把他迎到洛阳,软禁在普施寺,好吃好喝伺候着,还授予他官职,派医生给他看“喉病”,坐等他康复。 为了庆功,安禄山召集数百名梨园弟子在凝碧池大宴伪官,这些人刚遭受国破家亡之痛,心中有万分的悲苦,却不敢表露于色。 等到音乐奏起,这些“身在贼营心在唐”的官员、仆人再也坚持不住,以至于大声痛哭起来。其中有一个名叫雷海清的乐工,索性将乐器丢到地上罢工,对天恸哭,最后被安禄山残忍肢解示众。当时,王维因病被拘普施寺,没有去参加宴会,事后听好友裴迪聊起此事,不禁悲从中来,当即口诵五绝、七绝各一首,以抒发对朝廷的思念与亡国的悲痛。《凝碧池》就是其中之一。“万户伤心生野烟”,国既不国,家何能存?因此,千家万户皆在伤心之中。“野烟”一词完美表达了战后残垣断壁,家庭破碎的场景,极具感染力。 民间百姓尚且有如此之深的家国情怀,文武百官岂不感受更深?第二句马上说到“百官何日再朝天”,反映了当时的情况。那些跟随皇帝逃走的官员,成日奔波在外,饱受流离之苦;那些被反贼掳走扣押,或屈身伪朝,或刚直抗争,前者每天受到良心的煎熬,后者更是让自己和家人陷入了生命危险中。唯独看不见昔日朝见天子的景象。第三句将前两句的愤慨感情停顿了一下,转为写景——秋槐叶落空宫里,渲染出荒凉寂寥的氛围,昔日繁华热闹的宫室,如今空无一人,唯留秋槐落叶。最后一句“凝碧池头奏管弦”,虽是宫廷高雅的曲乐,但在王维心中不过是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是小人得志后的嘲笑,是对国家无力抵抗叛贼的悔恨。这首诗,韵律并不是很强,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以王维以往的水准来说,这可以说是王维存世的407首诗里,水平最烂的一篇。 但当年在普施寺写《凝碧池》,王维无疑是冒着杀头的风险的。他心中的愤慨怕是已经顾不得写作技巧了,属于纯粹的发泄。今天的我们对此应该是很能理解的,在这种环境下要是再不发泄出来,王维就此抑郁或者陷入疯狂都难说。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杀,长安收复。按照当年律法,那些接受伪职的官员都有罪,轻则抄没家产不再录用,重则流放边塞甚至即刻处斩。王维,一个曾受安禄山如此优待、担当过伪职的官员,按大唐律法,岂能容他?王维也自知这一点,静静在狱中等待着对他的处罚。幸好,王维的弟弟王缙在叛乱中立下不小的功劳,主动向肃宗提出削职,为兄代罪。同时,这首《凝碧池》被肃宗知道后,得到肃宗的大加赞赏,王维因这两件事得以保全性命,单单贬职为太子中允,此事就算作罢。经过这场死里逃生,王维厌倦了仕宦生涯,一心扑到佛教经典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以寻找精神的寄托和安慰。4年后的公元761年,王维沐浴更衣,写诗向亲友辞别,据说,他无牵无挂,走的安详。一颗古代历史中的明星至此消逝,但他的光芒正如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那些遥远的星星一样,经过一千多年的漫跑来到我们面前,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记得他的心所属,志所向。 赞 (0) 相关推荐 王维:繁华幻灭,咫尺天涯 这是我创作长篇历史爱情小说<此物最相思--王维传>前写的有关王维的历史散文. 1 心如止水,或许是因为曾经波澜壮阔过. 若非经历大风大浪,怎知风平浪静的可贵? 心如死灰,或许是因为曾经熊熊 ... 王维的这首诗并不出名,只有短短28字,但却成了他的保命符 一直特别喜欢王维,喜欢他的少年豪气"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杨边": 喜欢他的温柔深情"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喜欢他的随遇而安"行到水穷处,坐 ... 一首诗与一条命 一首诗与一条命 一首诗,一定是充满着作者的感情甚至心血,若不被人看重,它就是一张白纸上的几坨墨,风起时,可能也就飘散了.但如果被人重视了,那就会不得了,可能会救一条命,也可能会丢一条命. 王维的一首诗 ... 此物最相思(第366章) 话说严庄在洛阳投降大唐后,就跟随唐军来到长安,拜见李亨.李亨考虑到严庄主动投降大唐的诚意和他掌握了安禄山父子的大量信息,决定笼络住他,任命他为司农卿,官居从三品. 严庄名义上是司农卿,其实最主要的任务 ... 王维和陶渊明的诗,谁更优秀——苏轼给出了一个评价 王维和陶渊明,一个活在晋宋,一个生在唐代,其间隔了三百三十多年.他们的关系--王维是陶渊明在唐代的学生.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自幼聪颖 ... 大诗人王维,在危难时刻做了一首诗,没想到最后救了自己的命 安史之乱的时候,大诗人王维紧赶慢赶还是没能搭上跟玄宗西逃的末班车,长安城一破就被安禄山的军队给俘获了.别看安禄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胡人,他也知道要笼络人才,收买人心,那些有官职的文化人,更是其重点搜罗的 ... 大唐伶人——王维 开元年间的崇仁坊,从来没有少过书生.白衣粗布,手执卷书.他们或许是未来大唐的一颗新星.这其中,就有王维. 大唐文坛里,他是诗佛:大唐政客中,他是伶人. 王维成名早,这是整个公认的事实.九岁时,别的小朋 ...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 <凝碧池> 唐·王维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人称"诗佛",一生留下来的诗一共有400多首,名诗名句不计其数.这首< ... 《凝碧池》王维 | 一首让王维死里逃生的诗 凝碧池 王维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深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译文] 打仗使国家残破,百姓潦倒,文武百官什么时候再朝拜唐朝天子呢?宫殿空空如也,秋槐树的叶子飘进宫里,可安禄山 ... 王维笔下最烂的这首诗,关键时刻却救了他自己一命 王维,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他可以说是唐代璀璨的一颗明星. 与其他一些因入仕不顺才成为诗人的名家不同,王维的科举之路顺风顺水,年仅二十岁就摘下状元的桂冠,说神童都不为过. 他 ... 王维笔下最美的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让人陶醉! 王维,以诗名盛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加上王维参禅悟理,享有"诗佛"之称.除去诗,王维还精通书.画.音乐等 ... 杜甫“最烂”的一首诗《又呈吴郎》,被评为律诗下乘之作,读完却令人佩服不已!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又一大一统王朝,因其国力强盛声誉远播,当时向李唐王朝朝贡的国家就多达三百余,颇有万国来朝的盛景.而国力的鼎盛不仅促使物质富庶繁华,并且文化也是极其繁荣,驰名中外的唐 ... 王维最具禅意的8首诗,读一首悟一个禅理 诗人信佛的,王维当属第一. 王维,字摩诘,被誉为"诗佛",经历过安史之乱,在宦海沉浮之后,诗人过起隐居生活,信奉佛学,以求淡泊名利,他回归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脱自我的 ... 杜甫“最烂”的一首诗,被评为律诗下乘之作,读完却令人佩服不已! 杜甫之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他曾称誉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句,其实也完全适用于他.他的诗风不像李白那样狂放不羁,更倾向现实主义反映了民之疾苦与国之悲怆,尤其像<春 ... 大唐第一才子王维,才貌双全,留下一首诗,短短20字,却足以流芳百世(该文内有王维《少年行》《寄荆州张丞相》《使至塞上》《终南别业》) 唐诗是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作为抒发情怀的载体,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家国情怀,都让人记忆深刻,除了这两人以外还有不少出色的的诗人. 活跃在盛唐时代的王维,成名时间 ... 王维最具禅意的8首诗 读一首悟一个禅理 诗人信佛的,王维当属第一. 王维,字摩诘,被誉为"诗佛",经历过安史之乱,在宦海沉浮之后, 诗人过起隐居生活,信奉佛学,以求淡泊名利,他回归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脱自我 ... 王维独居时写下一首诗,仅20字,却治愈世人1200多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以前,总是向往繁华与热闹, 总觉得,只有站在人群中央, 才能感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时至今日,方才醒悟, 生活本就是场 ... 王维意境很美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字,美到了心坎里 意境是构成诗歌艺术美的重要因素,也是美学的灵魂所在.所谓意境,即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以求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的境界.如柳宗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