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之先:天南地北两文明
□乙一
八千年前,长江南岸、钱塘江北岸、东至东海、西至宜兴—溧阳—安吉山地之间,纵有蜂虿虺蛇、攫鸟游鱼,却人踪绝无。最近地域最近年代,浙江安吉、常州金坛,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痕,今日繁华之地太湖流域,八千年之先天苍地水茫、泽水丘陵,未曾有人类先民踏足。
那,八千年始,这里发生了什么?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华夏之先,幅员广袤的河山间棋罗星布着既杂居,又聚居的先民部落:距今八千年时,钱塘江南岸池泽丘野,先民在此活跃生息;同时长江北岸,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长期繁衍着一个叫“大汶口文化”的先民部落。
钱塘江南岸先民在种种野生株植物中,甄选飘散于荒芜的野生稻谷,开始人工采撷培植,目前经眼最早纪录,是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古栽培稻植硅石标本,一同开门的,还有黏附它的炊具陶釜(图1),距今两万年。
野生稻籽细小粒扁,生熟结籽期不一,人工栽培是把水稻等植物生长周期与大自然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相切合,这种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存在着,顺季栽培有良向的丰盈,逆季栽培则恐将枯竭。如此独立周循但决定天地间物类生长的自然气场,人们用“神”来描述它,《老子》所说的“谷神不死……用之不堇”,是以稻谷举例应季耕种、应季生、应季熟、应季收,复又应季耕种……这种緜緜不堇的循环规律称为“神”;东汉许慎《说文》,也是结合物类之生来诠释“神”的:天神引出万物生。天地物类上万年栽培改良、生物进化,切四季规律“神”而灵验,先人尊称“神灵”,现代人则称呼二十四时令节气加上不测风云的晴雨天象。
如何获知不可名状无物之象的“神”呢?
9000-10000年间,钱塘江南岸先民有了经眼最早“事神”祭祀陶罐、陶豆。陶罐周身密布镌刻乌龟背甲纹(图2-1,2-2),先人尊罐而贵龟,上下比义、光远宣朗的智者能洞察“灵长”类动物如乌龟的活跃行为,用动物对大自然的“灵敏”明白通达四季光阴转换,运作生物植物的优化栽培时节。陶豆则是“事神”道具(图3),祭祀“神灵”时人们对它悚惧虔诚行“礼”,引“神”(自然节气规律)致人所用以福的祭祀行为谓之“礼”;同时,民族图腾“凤”起源于此(图4),“凤”寓意“吉祥”,“祥”亦为“礻”旁,崇祀天神顺应规律而后得美好收获。如此,探索实践着我故国的第一个国家名字——神州。
同时期长江北岸,大汶口先民生活生产依附于采摘采集、狩猎、渔业,挟持着一种叫“石钺”的权杖物维系部落群居群逐,以夺获更多的自然物产。黄河流域晋城,旧、新石器时代衔接而未曾断续,一万年前就有原始权杖物“石钺”(图5-1);7000年陕西半坡文化,有着与晋城钺形制上一脉递承的石钺(图5-2);山东境内7000年大汶口文化,位阶高贵的黑陶尖底缸锼刻着钺安装把柄形象(图6),是权力崇敬之昭告;1959年伊川发现“鹳(guàn)鱼石钺”彩绘陶缸,系6000年仰韶氏族首领葬棺,图像被誉“最早中国画”,宣示武仗与渔猎能力而得众遵从(图7)……
“钺”是部落中强夫所持带有统治权威权力的象征物,1965年林沄在《说王》一文中,对“王”与“钺”进行比较,甲骨文中“钺”写法与“王”同形;《史记》记载“商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周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以“一”率众又万众归一的归权体制出现,正如《老子》所说的“一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此对应,起源了民族图腾“龙”,“龙”寓意武力、权杖、掌控等诸要素。
距今8000年新石器时代始,长江、钱塘江北、南两岸先民以各自的风俗土著,改造自然迁移扩张,已是临水望远而蠢蠢欲动。
7000-8000年间,钱塘江南岸萧山湘湖跨湖桥文化临水而居。湘湖具有东部地区典型的古海陆交际地貌,河流与丘山交错你我(图8),以舟代马、以河为路,目前保护良好。考古出土了长5.7米、宽0.5米的独木舟体残体(图9)。树质为南方所产质地松绵但喜水不腐之独木马尾松,舟体掏空成舱,不时隐现黑焦面,系那时烧烤木质至朽炭再用石具掏挖的工法遗痕,不胜其烦,似是现时造航母。它的用作自不是小河小沟池塘沼泽,乃钱塘江南岸文明兴盛强大、将欲向北过江扩张的必备条件——载具。同时期长江北岸,日臻成熟的地方部落如棋布盘,淮安有青莲岗遗址、南通海安有青墩遗址开门。
青墩从时代上讲晚于7000年,但它与已然兴盛的长江南岸太湖流域文明具互通或者说是长江南北文明往来之桥头堡,其中陶制“钺”把式器足可一窥其明(图10):“钺”连持手完整把式最早出现于7000年更北的黄河流域,青墩钺独立形式已有异于黄河流域早期的长方形,它呈刃缘宽长而背窄之梯形、并刃角圆弧过渡,把柄后端为“镦”、前端为“瑁”,与本文主体描述的江南东山村文化中独立石钺形、钺安装把柄的玉珮饰形相近,更与同时期5000年良渚反山遗址复原有玉镦瑁的“玉钺王”(以陶复制其玉)如出一辙(图11)。如此说,青墩实乃那时炜煌良渚文化或联姻、或文化政治经济受其辐射的四戈领地,用次一等手法受授践行“神权合一”的原始国家内涵。唯江北寒性气候植物树种,无喜水适水粗大原木,亦无长江载具文物面世,以后世民用具看,应多棵小条木编扎成“木筏”为过江摆渡之器。
说来也玄秘,后世几千年华夏文明里,小谷之于江海地无处不常念叨“天人合一”。钱塘江南岸人们尊崇滋润万物“生”的天道规律,与长江北岸人的人类社会间权杖架构,借以跨湖桥独木舟或木筏渡以天堑,7000年前后在太湖流域合一、融合会师,神奇地为后世开泰五千年泱泱巨族。
1959年,嘉兴马家浜首先挖掘出6000-7000年的起源文明,考古定名为“马家浜”文化,为太湖流域史前一期。这一时期文物呈现南来北上的交集:八千年首现于内蒙古红山文化的“玉玦”不时在江南古墓中随主人墜耳开门(图12);石钺仍是北方形质(图13);煮食灶叫陶釜加以陶支架(图14),更早时大汶口先民已传用千年……陶釜所煮粮食,已非北方黍粟而是南来稻米;陶豆祈天问神,是为明知春夏秋冬而祭行礼仪的道具……开门文物水陆罗八珍——看似林林总总、实则水陆各陈,自有南北来路出处。
1961年在上海青浦崧泽率先发掘出太湖流域史前文明二期,被命名为“崧泽文化”。这个时期的代表遗址有:上海崧泽、浙江嘉兴、苏州吴县草鞋山、张家港东山文化。其中张家港东山文化上接6000年马家浜文化晚期、下续5100年良渚文化早期的全周期;玉这种“事神”尊贵物质熠熠迭出;那个时期最高礼仪祀件和最高手工物件丰厚;文物呈现出佩玉的事神之人与陪葬石钺的权杖之人从早期的井河之交、两不相伤,演绎嬗变为合二为一、德交归焉;是崧泽之最、脱胎良渚。
太湖流域史前第三期良渚文化,历封建朝代就有地挖文物贡朝廷,只是不知方物。乾隆皇帝在江南地方官吏所献良渚玉琮上写诗刻铭,还颠倒了上下方向(图15)。1936年民国西湖博物馆研究员卫聚贤、胡行之等唇枪辩论,论这些江浙一带屡屡出土的陶、石器件是战汉之物?还是更早商周物件?莫衷一是。年轻的现场记录员施昕更独立思考,拟就《良渚——黑陶文化的报告》,最先论断上溯至新石器时代。1959年1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长夏鼐提出“良渚文化”概念,1972年吴县草鞋山良渚文化层出土陶、石、玉器,碳-14测定年代数据为4300-5300年间,其5300年上限与我民族引以为荣的5000年文明史同合。2019年中国政府以“良渚古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批,《人民日报》刊文称良渚文化“具有早期的国家权力与神往信仰”的中心。
太湖流域史前文明体现出两水南北两岸扩张交融。而6000年前后宁镇山脉西行的巢湖凌家滩文明,似是迁移汇融来的元素甚少,大凡史前山地文明都有受他地影响者少、影响传演他地者亦少,封闭天下山谷,交通塞兑仅得到幽呵冥呵的外界信息,以讹传讹自我造化为常。此特点在古蜀地5000年前三星堆文明亦然,蜀道难于上青天啊!文明既少兼蓄人,也少入事于人,独立不改,给时人留下团团谜云。不过历史更像江海,天下没有独立于江海的水,它汇聚百谷,湷呵有混成养分,涣呵可以浊流,苍茫向前叫做主流。
剖开良渚文化的地表外衣,南北两种力量(神、权)互融昭然:反山大墓权杖玉钺,合并镌刻神灵符号“神徽”;《越绝书》说“玉亦神物”,汉以前人们把“玉”诠当看不见“神”的物质,而权杖之钺却选“玉”料施作;大墓开门,所见权杖“钺”和镌神徽“玉琮”“玉璧”同穴,玉琮、玉璧是良渚时成长而出的最高礼神法器,汉时说圆璧礼天、方琮礼地;汇观山、瑶山祭神土坛遗址与莫角山宫殿城池遗址同时存在。祀神与权力权杖结合,《尚书》载为“神权合一”:“神”乃引星辰、明四季等自然周循规律用以治人治部落,为民致收获丰盈;“权”是人类社会纷繁,以贵贱分工、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形成人际间阶级周循,使民无知不争、使夫不敢。这个“一”是统一、归一、守一、“有物混成”的统一体。在天地间是万物归“一”的混成自然;在人类社会,是万民一统、百姓归一的组织——国家。《老子》说:“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南北朝周兴嗣也说:“遐迩一体,率宾归王”——远近上下都一统,臣民归顺天子形成循环,此乃国家。
5000年自今及古,且看《尚书》“神权合一”为天下式,龙凤相会呈祥,《左传》“在祀与戎”为国事,孔子“足兵足食”民信,老子“以正治邦以奇用兵”取天下,文武可以成斌,《易经》“弓蓄之箭生之”以威……老子未知良渚考古,他以古有是语而传“一生二、二复归于一”的神州神秘,被吾族所识所用,5000年家国有如“神”助,百毒不侵,延緜生生!
千儿几百年的“近人”,常以“人间天堂”诗誉今日之太湖周域,他们无知5000年前这里曾经的炜煌,仅是心境,却与先有的“神(天)权(人)合一”再一次合一。当然,说太湖流域史前文明史,是一定要“顾南北而言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