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迪】以脏腑归经为纲的用药配伍◎之肝
中医五运六气 前天
肝与胆为表里,是足厥阴与足少阳经脉。肝在右胁下,胆附于中,脏腑经络密切连属。肝为厥阴,厥阴为两阴交尽,胆为少阳,少阳为春生一阳之气。因此,肝脏是体阴而用阳,平时则藉少阳生发之气而为五脏之长,病时亦每肝胆之症错杂出现,不易截然分开。
肝脏之病,首先表现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失其升发条达之常。由于肝为刚脏,内寄相火,气郁又易化火,以致肝火偏亢。又由于肝脏本身为风木之脏,气火郁结,又易化风,所谓“内风从火而出”。因此,肝病每为阳用有余,多见实证。但肝为藏血之脏,须得肾水滋涵,才成阴柔之体。假如一旦有病,又每阴血不足,所谓血不养肝,水不涵木。更有肝阳不足,寒凝经脉者,这是肝病的另一种类型。
肝病治法,主要是从本、从标两个方面。
从标者,抓住气、火、风三字,即肝气、肝火、肝风。
气郁者,宜疏肝理气;
火旺者宜清肝泻火;
风动者宜平肝熄风。
从本者,抓住阴、阳二字。
阴血亏者,用养血(阴)、柔肝;
阳用虚者,用暖肝温经。
不过,气、火、风三者,是同出一源,往往为病情的发展而变化。而肝血肝阴不足者,又每同气火风三者错杂出现,有可分而不可分之处;唯独寒滞肝脉,病情治法,较为特殊。
(1) 疏肝理气(疏肝和胃、疏肝健脾):
疏肝理气的用药配伍,主要以治疗肝气郁结者。本病多从情志抑郁而来,肝气失其生发条达之常。多见两胁作胀,甚时疼痛,嗳气多得后与气宽展。情绪不佳,抑郁或易怒,食欲不振,或知饥少纳,呕吐酸苦等症。常用药物,如柴胡与枳壳、郁金与积壳,香附与川芎,白蒺藜与橘叶等,条达肝郁,升降气机;同时适当配伍白芍、甘草,于疏理气机之中,兼以缓肝之急,方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气机郁结,肝气又多横逆,常见肝气犯胃,木旺侮脾。肝气犯胃者,则肝气挟胃气以上逆,常见脘痞作恶,甚至呕吐,胃不欲纳,大便不顺等症。治宜疏肝和(降)胃。药如柴胡疏肝散、黄连温胆汤等配伍。如肝邪乘脾,则木郁土中,常见腹痛作胀,纳谷化迟,易于泄泻,时寒时热等症。治以疏肝健脾。药如逍遥散、痛泻要方等配伍。不过,肝胃两病者,胃为阳士,肝气又易于化火,理气香燥药要适可而止;肝脾两病者,脾为阴土,脾气又易于下陷,扶脾药可以略参升阳。
(2) 清肝泻火:
清肝泻火的用药配伍,主要用以治疗肝火偏亢者。本病多从肝气郁结发展而来,即气郁化火;但亦有因其他病变而致的。常见头痛目赤,甚则头痛如劈,目痛焮肿,耳鸣,耳肿或暴聋。心烦口渴,性情急躁易怒,口苦便坚,溲赤,舌赤,脉弦数等症。常用药如龙胆草与山栀,黄芩,黄连与木通,丹皮与泽泻,夏枯草与决明子,柴胡与薄荷,以及青黛等,清肝之火,兼泻其子;同时适当配伍生地、当归、白芍、甘草等,于清肝泻火之中、兼顾肝阳。方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
另外,怒气伤肝,气逆动火,有致烦热不卧,胁痛胀满,甚至动血者,张景岳以行气药与清肝药合用,清化肝气肝火之横逆,称为“化肝”法。方如化肝煎。总之,肝病用药,理气要防止耗气伤阴,清火要防止败胃伤脾。因此,辛香理气之品不能滥用,苦寒清火之味亦要恰如分际。
此外,气火相并,又易窜络,见气火入络之症。如胁痛,耳聋,周身筋脉窜痛,肌肉跳动,脉弦细,舌有紫气。常用旋覆花,新绛、丹皮、山栀、归须、桃仁、柏子仁、白芍、柴胡,姜黄、郁金、绛香、川楝子、延胡、白蒺藜、枇杷叶、牡蛎等,选择配伍,疏肝之气,通肝之络。方如旋覆花汤、丹栀四逆散、金玲子散等。
(3) 平肝熄风:
平肝熄风的用药配伍,主要用以治疗肝风上扰者,本病多从气火化风,肝失滋柔,肝阳上逆而来。常见头晕目花,行动飘浮,耳鸣耳聋,舌麻肢麻,有时头额掣痛,或头额觉凉,或有蚁行感等。甚时可见一时性的舌根强硬,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口眼歪斜。进一步发展,便成中风。常用药如生白芍、牛膝、生地、玄参、女贞子、旱莲草等,与丹皮、山栀、泽泻、川楝子、决明子等配伍,柔肝与泄肝相合,以平肝阳之上逆。同时用桑叶、菊花。钩藤、天麻、蒺藜等,以熄风阳;重者可用石决明与羚羊角,共成平肝熄风之剂。方如羚角钩藤汤。
临床所见,肝风上逆,每每变症多端。因此,平肝熄风的具体运用,又常与下列诸药相伍以增进疗效。如潜阳药,使风阳易于潜降。常用牡蛎、珍珠母、龟板、鳖甲、玳瑁、阿胶等,亦是“从阴引阳”的方法。如镇肝药,重以镇逆,既能使肝阳不上浮,亦能使上逆之肝阳下沉。如龙骨、龙齿、代赭石,磁石等。如化痰宁心药,因为肝火上逆,每易凌心,而风火灼津,又易于化痰,痰火交炽,蒙蔽神心,能使病情趋于恶化。药如茯神、川贝、竹茹、胆星、黛蛤散、制僵蚕等。
又如搜风药,因为肝风有内风与外风相杂,或者外风引动内风的,适当配以少量的搜风药,能使外风与内风一起熄灭,不致浮散为患。药如天麻、蔓荆、秦艽、羌活、防风、独活、白附子、豨莶草等。以上诸药,都是临床上所常用的(可与前“介类潜阳”和“滋阴泻火”互参)。
(4) 养血(阴)柔肝:
养血柔肝的用药配伍,主要用以治疗肝血(阴)不足之证者。本病多由肝血虚,或者肾水不能涵养肝木,或者肝气肝火肝风损伤肝阴而致。常见头昏目花,头痛胁痛等症。其痛的特点是痛不甚,但绵绵不休,欲得裹按稍舒。目不泛赤。不耐烦劳,劳则病剧,休息则差;甚时并有微寒微热,手足心热,少寐多梦。情绪易于躁怒,但过后疲乏更甚,或时肢麻,或时筋脉拘急。两目干涩,或迎风流泪,入夜视觉模糊。男子则多梦遗精,女子在月经期症状更甚。临床用药、常分别肝血虚或肝肾阴虚而适当配伍。如以养血为主者,用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黑芝麻、桑椹、枣仁、柏子仁等。方如加减四物汤。以养肝肾之阴为主者,用地黄、萸肉、白芍、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甘菊、石斛、牛膝等。方如杞菊地黄丸。
(5) 暖肝温经:
暖肝温经的用药配伍,主要用以治疗寒滞厥阴肝脉之证。如少腹作痛,上引胁肋,下控阴睾,喜得温按。或为疝瘕。女子则见两侧少腹痛,或一侧少腹作痛,月经期前后胀痛更甚,并致月经不调,腰膝酸痛等症。治以暖肝温经。温经药如桂枝、肉桂、吴萸、川椒、细辛、小茴香、荔枝核、乌药等;暖肝药如苁蓉、葫芦巴、川芎、当归、枸杞、萸肉、杜仲、川断、狗脊等。根据病情的变化,适当配伍运用。方如暖肝煎、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这种病情,有时兼挟肝风,其特点是痛有休作,走窜经络,反复发作,用药常配熄风搜风之味,如全蝎、制川乌、南星、白芷等。
(6) 清胆泄热:
清胆泄热的用药,是治少阳之气化火,胆经有热。见口苦耳聋,胁下痞闷,寒热往来,头痛泛恶等症。常用药物,如柴胡与丹、栀,青蒿与黄芩,黄连与竹茹等,清泄少阳。方如清胆汤、黄连温胆汤等。
(7) 补肝壮胆:
补肝壮胆的用药,是治肝胆气怯,时易惊恐之证。如胆怯畏恐,不能独卧;或者胆虚少寐,神魂不宁等。常用药物,如熟地、川芎、柏子仁、茯神、北沙参、麦冬、枸杞子、甘菊、远志、菖蒲、琥珀等,随宜配伍,补肝而壮胆。方如仁熟汤、琥珀定志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