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1616年7月29日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中国明代戏曲家、诗人、文学家。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王若水点评: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初夏,北京大旱无雨(渴雨),神宗皇帝依历代旧制在宫中露天焚香祈雨。而当时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广大民众正纷起反对明王朝的苛捐杂税。这时的汤显祖刚弃官归隐,联想起申渐高所说的“雨畏抽税”的典故,写下这首颇具讽刺意味的诗。

申渐高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国的乐工,善诙谐讽刺。 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任吴吴国中书令时,曾因都城久旱问左右:“近郊颇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渐高答:“雨畏抽税,不敢入京耳。”徐知诰大笑,便下令减税。

诗中前两句说风调雨顺的好日子是值得赞美的,现在京城大旱无雨,皇帝陛下傍晚焚香祈雨,香灰沾上了龙袍。“五风十雨”指五日一风,十日一雨的风调雨顺,汉代阴阳家以为“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是太平的征象,语出汉王充《 论衡·星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薄夜”指傍晚,夜初。后两句就借申渐高的“雨畏抽税”的典故,说皇上您也应当知道,雨不下来,是雨也害怕而今的捐税呀!当年后吴的申渐高不就笑着这样给他的主子解释过这种现象吗?

这首政治讽刺诗,巧妙用典,寓庄于谐,以轻松幽默之笔,写出忧民之心。表达了对明朝廷给百姓摊派税赋的不满。在中国古代,有天象示警的“天谴论”说,面对自然灾害,天象异常,通常是归咎于统治者施政不当,这不失为一种制约君权滥用的准宗教因素,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以天象示警而对统治者提出批判,也多能为当权者重视,做出一些积极的变革。

《黎女歌》

黎家豪女笄有岁,

如期置酒属亲至。

自持针笔向肌理,

刺涅分明极微细。

点侧虫蛾折花卉,

淡粟青纹绕余地。

便坐纺织黎锦单,

拆杂吴人采丝致。

珠崖嫁娶须八月,

黎人春作踏歌戏。

女儿竞戴小花笠,

簪两银篦加雉翠。

半锦短衫花襈裙,

白足女奴绛包髻。

少年男子竹弓弦,

花幔缠头束腰际。

藤帽斜珠双耳环,

缬锦垂裙赤文臂。

文臂郎君绣面女,

并上秋千两摇曳。

分头携手簇遨游,

殷山沓地蛮声气。

歌中答意自心知,

但许婚家箭为誓。

椎牛击鼓会金钗,

为欢那复知年岁。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海南黎女纹身(纹面)、织锦、对歌和婚嫁等特有的民俗风情,俨然一幅生动的黎族风情画卷。是汤显祖游历海南时在黎族聚居地考察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后写下的。汤显祖贬谪岭南后一路胜游,当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震撼了他的心灵,对他的戏剧创作所产生了重大影响。游海南的见闻,有的提炼为戏曲创作素材,写入他的“临川四梦”中。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琼西的昌江、东方和三亚都是海南黎族的主要聚居地。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关于黎女纹身的记载和传说各有不同,据说黎族先人越人是崇拜蛙、蛇图腾的,所以他们就喜欢在自己的衣服与身上绣上与蛇虫一样的图案。清代后有“黎女以绣面为饰”之说,并且黎女绣面也体现出品阶富贵的等级关系,绣面是有身份妇女的一种装饰,奴婢是不准绣面的。为区分氏系,黎族各方言区中绣面的图文会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黎族妇女绣面、纹身的习俗已消失。在今日,绣面、纹身的黎族老人健在的已为数不多,尽管这一现象即将绝迹,但是这些原始艺术的图案和画面,让人们追忆起了那个年代,黎族先民与大自然、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祖先崇拜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识及追求。

诗中前两节描写黎女纹身、织锦的情景,后四节着重描述黎族青年男女对歌、婚嫁的场景。黎家婚期选在农历八月,每年春季三月三,黎女头戴着小花笠,插着银篦还加上山鸡的翠色羽毛;男青年挎着竹制的弓箭,色彩鲜艳花幔系扎在腰间,手臂上露出各种图腾的臂纹,戴着藤帽,轻歌婉调,倾心投情。经一段时间的热恋,男女双方关系确定,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家,唱支定亲歌后,就把一枝特制的箭插在女家墙上,表示婚事已定。到结婚那天,男方要杀牛、敲锣打鼓去迎亲。送娘队伍到郎家后,就要进行“饮福酒”、“逗娘”、“对歌”一系列活动到通宵达旦。相比同时代遵从儒家思想的汉族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黎族青年是浪漫而幸福的,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与自己心仪的人共结秦晋之好,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而这也正是汤显祖的戏曲所要表达的追求思想个性解放的主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