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八)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方面的硬伤。如何正确使用文字,正确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成了当代书法应用和书法创作中一个不小的问题。轩辕书院副院长刘占锋先生的《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详尽地解决了一般书法应用和创作所遇到的文字问题。
刘先生这篇大作与其它同类文章相比较,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以相关联为原则,将古今音义相互关联的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分别组成280组进行分析,相对于分散介绍更利于读者进行比较、鉴别、使用。二是对这些关联字进行辨析时,没有局限于现今音义,而是基本涵盖了这些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的绝大部分古今音义。三是这些字的古今音义除了进行简明罗列外,对其主要义项多放在经典名句中进行辨析,使其更直观、更有传统文化内涵。我们的书法作者和广大读者在学习文字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封面》将连续刊载,以飨读者。

171.丘、邱、坵

丘qiū,⑴小山;土山;土堆。⑵坟墓。⑶废墟。⑷居邑;村落。⑸大。⑹空。⑺聚。⑻古代地际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⑼由田塍隔成的水田的量词。⑽姓。

坵,“丘”表示小山、土山、土堆、坟墓、水田量词时的异体字。

“邱”原为“丘”的异体字,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其作为“丘”的异体字淘汰。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其作姓氏时为规范字,在“丘”表示小山、土山、土堆、坟墓、废墟时仍为其的异体字。另指:⑴地名用字。⑵丑;不好。⑶姓。

《太公六韬·文韬·守土》:“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汉·刘安《淮南子·兵略》:“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大厦之材,非一丘之木;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上述句中的“丘”,均指土山、土堆;宋·陈人杰《沁园春》:“不许请缨,犹堪草檄,谁肯种瓜归故丘。”汉·王符《潜夫论·实边》:“代马望北,狐死首丘。”晋·陶潜《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三句中的“故丘”、“丘山”指所居村野,“首丘”指狐将死时头朝向其洞窟所在的山丘。虽然都引申有故土的意思,但“丘”本指山丘,这些句子中的“丘”都可以“坵”、“邱”相通。

《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唐元结《闵荒》诗:“不知新都城,已为征战丘。”二句中的“丘”指废墟;宋·王安石《凤凰山》诗:“青山满天地,何往为吾丘。”《红楼梦》二七回:“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二句中的“丘”指坟墓;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不仁之人骋其私智,可以盗千乘之国,而不可以得丘民之心。”句中的“丘”指古代实行井田制时的地际单位,丘民,丘甸之民,泛指普通百姓,这些句中的“丘”都可以“邱”而不可以“坵”相通。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七回:“要好勿会好,要邱也勿会邱。”清·华广生《白雪遗音·南词·戏婢》:“倘被你同辈文人来知晓,说你品行实在邱。”二句中的“邱”都指不好、丑,都不可以“丘”、“坵”相通。

172.秋、鞦、秌、龝

秋qiū,⑴庄稼成熟或成熟季节,如麦即以孟夏为秋。⑵秋天成熟的庄稼或秋天播种的作物:护秋。⑶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秋季。⑷代指秋季的景物、风光。⑸代指一年:千秋万代。⑹日子,特定时期:多事之秋。⑺愁。⑻飞貌;腾跃貌。⑼五色以白为秋。⑽五行以金为秋。⑾方位以西为秋。⑿五音以商为秋。⒀比喻容颜衰老。⒁方言。指劣货。⒂通“萩”。蒿草。⒃姓。

“鞦”,鞦韆: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今简化作“秋千”。在这个词组里,“秋”的繁体字。另,同“鞧”。

“秌”,“秋”的古文。

“龝”,“秋”的异体字。

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秋为熟。”宋·范成大《颜桥道中》:“村村篱落总新修,处处田畴尽有秋。”二句中的“秋”指庄稼成熟或成熟季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句中的“秋”指三个月(一说指三年);唐·柳宗元《《长沙驿前南楼感旧》:“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九:“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二句中的“秋”代指一年;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如天之为》:“人有喜怒哀乐,犹天之有春夏秋冬。”汉·刘安《淮南子·说山》:“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句中的“秋”指秋季;唐·刘方平《秋夜泛舟》:“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宋·王安石《石鐘山西庵白莲亭》:“野艳轻明非傅粉,秋光清浅不凭材。”清·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人独钓一江秋。”三句中的“秋”指秋季景物风光;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清·章炳麟《狱中赠邹容》:“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二句中的“秋”表示悲;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元·张国宾《罗李郎》一折:“这便是男儿得志秋。”二句中的“秋”指特定的时期;《荀子·解蔽》:“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汉书·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二句中的“秋”表示飞翔、舞动;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一:“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宋·陆游《闻雨》:“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二句中的“秋”表示“白”;北周·庾信《竹杖赋》:“年华未暮,容貌先秋。”句中的“秋”比喻容颜衰老;《文选·张衡〈东京赋〉》:“飞云龙於春路,屯神虎於秋方。”句中的“秋”指方位为西。这些“秋”都可以“秌”、“龝”相通,而不可以“鞦”相通。

唐·杜甫《清明》:“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句中的“鞦韆”指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两字可以简化为“秋千”,但不能单用,亦不可以“秌”、“龝”相通。而《世说新语·政事》:“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鞦。”句中的“鞦”同“鞧”,指古代车子上的一种部件,亦不可以“秋”、“秌”、“龝”相通。

173.球、毬、捄

球qiú,⑴美玉。⑵玉磬。⑶球形或近似球形的物体:月球;煤球。⑷特指地球:全球;东半球。⑸圆形立体的体育用品:足球;篮球。⑹球类运动:篮球赛;足球赛。⑺古代一种样子像球的游戏用具。⑻一种几何学术语:球心;球面。⑼通“捄”。法,法纪。

“毬”是“球”表示圆形立体的体育用品、球类运动、古代样子像球的游戏用具时的繁体字,这种义项下二字相通。

“捄”,多音字。㈠qiú,法,法纪。另指:曲而长的样子。

㈡jū,把土盛在筐里。

㈢jiù,通“救”。援救。

《尚书·益稷》:“戛击鸣球。”句中的“球”指玉磬;唐·李白《送杨少府赴选》:“夫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句中的“球”指美玉,比喻俊美的人才;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二句中的“球”指地球,上述“球”字皆不可以“毬”相通。

唐·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十六:“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唐·李廓《长安少年行十首》其二:“长拢出猎马,数换打球衣。”二句中的“球”指古代一种样子像球的游戏用具,皆可以“毬”相通。

《诗经·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句中的“球”,通“捄”,指法、法纪;“球”、“捄”可以相通,但不可以“毬”相通。而《战国策·赵策四》:“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齐乃捄赵以伐宋。”句中的“捄”读jiù,通“救”,指援救,不可以“球”、“毬”相通。

174.曲、粬、麴、麯

“曲”为多音字。㈠qū,⑴蚕箔。⑵弯曲;使弯曲。与“直”相对。⑶折,弯。⑷邪曲不正。⑸理亏,过错。⑹弯曲、隐蔽、偏僻的地方。⑺局部的,小的。⑻委曲;周全;普遍。⑼委屈。⑽古代较小的军事编制单位。⑾近;相近。⑿“麯”的简化字。表示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制成的用来酿酒或制酱的物质:酒曲。⒀姓。

㈡qǔ,⑴一种韵文形式:元曲。⑵歌曲,戏曲、乐曲。⑶量词。

“粬”、“麴”、“麯”都读qū。“麯”是“曲”读qū、表示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制成的用来酿酒或制酱的物质时的繁体字,“粬”、“麴”是其异体字。

《荀子·大略》:“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三:“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二句中的“曲”,指弯曲;《论语·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后汉书·郑弘传》:“(郑)弘曲肱而自卑。”二句中的“曲”,指折、弯;《战国策·赵策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唐·柳宗元《斩曲几文》:“人道甚恶,惟曲为先。”宋·高弁《望岁》:“上有无时之求,中有剥削曲巧之政,下有豺狼寇盗之害,民何所措其手足。”三句中的“曲”,指邪曲不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唐·孔颖达《周易·讼》疏:“凡二人来讼,必一曲一直。”二句中的“曲”,指理亏、过错;《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淮南子·缪称》:“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汉书·礼乐志》:“事为之制,曲为之防。”二句中的“曲”,指局部的,小的;《诗经·秦风·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句中的“曲”,指心灵深处;唐·李白《惜余春赋》:“汉之曲兮江之潭。”句中的“曲”,指转弯的地方;《周易·系词上》:“曲成万物而不遗。”宋·陈亮《问答上》:“天下既定,周防曲虑。”二句中的“曲”,指周全、普遍;明·王阳明《传习录下》:“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清·申涵光《荆园小语》:“小人固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和”二句中的“曲”,指委曲;《后汉书·段颎传》:“(段)颎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唐·柳宗元《断刑论》:“又何必枉吾之道,曲顺其时,以谄是物哉!”二句中的“曲”,指委屈;“曲突徙薪”之“曲”为使之弯曲。这些“曲”都不可以“粬”、“麴”、“麯”相通。

南朝·宋·鲍照《代堂上歌行》:“万曲不关心,一曲动情多。”唐·刘禹锡《台城》:“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二句中的“曲”,读qǔ,为量词;唐·张乔《河湟旧卒》:“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明·郑之升《留别》:“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二句中的“曲”,读qǔ,指乐曲。这些“曲”亦不可以“粬”、“麴”、“麯”相通。

宋·陆游《秋怀十首以竹药闲深院琴樽开小轩为韵》之一:“更招竹林人,枕藉糟与麯。”元·白朴《寄生草·饮》:“醅渰千古兴亡事,麯埋万丈虹蜺志。”二句中的“麯”,都指表示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制成的用来酿酒或制酱的物质,可以“曲”、“粬”、“麴”相通。

175.渠、佢

“渠”为多音字。㈠qú,⑴水道;特指人工开挖的河道、水沟:沟渠、堑濠。⑵古时指车轮外圈。⑶古乐章名。⑷盾。⑸古代城守设施。⑹水名。渠江,古称宕渠水;渠水,一名渠河。⑺春秋时周地名,位于今河南巩义市西。⑻古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渠县。⑼代词。犹今“他”、“它”。⑽通“巨”。大。⑾副词。犹“很”、“极”。⑿姓。

㈡jù,⑴通“讵”。岂。⑵通“遽”。就;促。

“佢”是“渠”义项⑼、做代词“他(它)”时的异体字。

《尚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句中的“渠”读qú,指大,渠魁,指敌对方首领。《汉书·扬雄传》:“当途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晋·傅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二句中的“渠”读qú,指沟渠;汉·桓宽《盐铁论·繇役》:“善攻不待坚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句中的“渠”读qú,为古代城守设施;晋·左思《吴都赋》:“家有鹤膝,户有犀渠。”句中的“渠”读qú,犀渠指盾,与矛(鹤膝)相对。三国·魏·王弼《老子指略》:“其为害也,岂可记乎?故百倍之利,未渠多也。”句中的“渠”读qú,作副词,犹很、极。这些句中的“渠”都不可以“佢”相通。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焦仲卿妻》:“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唐·元稹《酬孝甫见赠十首》其二:“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二句中的“渠”读qú,作代词,至第三人称“他”;宋·杨万里《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三首》之一:“炼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宋·朱熹《观书有感》之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文天祥《题六梅亭》:“惟渠不变凌霜操,千古风标只自如。”三句中的“渠”读qú,作代词,指“它”,分别指炼字琢句的功夫、方塘、梅。上述句子中的“渠”都可以“佢”相通。

《荀子·修身》:“人无法则怅怅然,有法则无志其义,则渠渠然。”句中的“渠”读jù,通“遽”,“渠渠”指局促不安;《史记·陆贾传》:“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句中的“渠”读jù,通“遽”,若“就”;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之八:“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宋·范成大《马鞍驿饭罢纵步》诗:“好晴才数日,岁事未渠央。”二句中的“渠”读jù,通“遽”,“渠央”指仓促完结。这些句中的“渠”都不可以“佢”相通。

176.确、碻、確、埆、塙、礐

确què,⑴土地多石而贫瘠。⑵坚固;坚硬。⑶薄,不丰厚。⑷真实;确实;确切。⑸坚定;坚决。⑹通“角(jué)”。角逐;竞争。⑺通“搉”。敲打。⑻同“礐”。山多大石。⑼“確”的简化字。

碻,多音字。㈠ què,同“確”。⑴坚固;坚硬。⑵坚定;坚决。⑶准确;真实。

㈡qiāo,[碻磝] ⑴多石不平貌。⑵古城名。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

確què,⑴坚固;坚硬。⑵坚定;坚决。⑶准确;真实。

埆,多音字。㈠ què,⑴土地瘠薄。⑵地不平。⑶同“礐”。山多大石。

㈡jué,⑴狱讼。⑵校正;判定。

塙,多音字。㈠ què,⑴真实;确实。⑵⑶坚固;牢固。⑷土高。

㈡ qiāo,同“墽”。⑴土地坚硬贫瘠。⑵抛弃。⑶地名。

礐,多音字。㈠què,⑴水激石声。⑵多大石的山。⑶坚硬。⑷坚定。⑸同“觷”。治角。

㈡hú,⑴石名。⑵玉名。

“塙”、“碻”是“确”表示真实、确实、确切和坚定、坚决时的异体字,“確”是这两个义项时的繁体字,这两个条件下,三字皆与“确”字相通。

《易·乾》:“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宋·李邦献《省心杂言》:“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明·黄道周《进士策·学术》:“凡古之贤士,皆菲其身,澹其知,坚礐其志谊。”前三句中的“确”、第四句中的“礐”都指坚定,可以“確”、“礐”、“塙”、“碻”相通。

《后汉·崔寔传》:“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诏》:“博询择善,务在确实。”唐·徐夤《吊崔补阙》:“缙绅传确论,丞相取遗文。”宋·陈淳《北溪字义》卷上:“智是心中一个知觉处。知得是是非非,恁地确定,是智。”《宋史·李常传》:“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这些句子中的“确”指确实、确切,可以“確”、“塙”、“碻”相通,但不可以“礐”相通。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文选·左思〈吴都赋〉》:“庸可共世而论巨细,同年而论丰确乎?”二句中的“确”指薄、不丰厚;唐·韩愈《山石》诗:“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确”同“礐”。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汉书·李广传》:“李广材气,天下亡双,自负其能,数与虏确。”宋·杨亿《论灵州事宜》:“未尝出一兵、驰一骑,敢与虏确。”二句中的“确”通“角(jué)”,指角逐、竞争。指上述句子中的“确”不可以“確”、“礐”“塙”、“碻”、“埆”相通。

南朝·齐·徐孝嗣《表立屯田》:“精寻灌溉之源,善商肥确之异。”明·王廷相《慎言·见闻》:“土闭不活,不蕲而埆;水闭不流,不蕲而溲,言灵之不入也。”二句中的“确”“埆”皆指土地贫瘠,可以相通,但不可以“確”、“礐”“塙”、“碻”相通。

《风俗通·五岳》:“岳者,埆功考德,黜陟幽明也。”句中的“埆”读jué,指校正、判定,不可以“確”、“礐”、“塙”、“碻”相通。

177.榷、搉

榷què,⑴独木桥。⑵专营;专利;专卖。⑶税。⑷商量;研讨。⑸专;专一。⑹木名。

“搉”为多音字。㈠ què(旧读jué),⑴敲击。⑵研讨。⑶[扬搉]大举;粗略。⑷通“榷”。专;专一;独占。

㈡huō,同“攉”。手反覆。

搉是“榷”读què、表示商量、研讨和的专、专一时的异体字,这两个条件下二字可以相通。其他义项和读huō时,两字不可以相通。

《南史·萧统传》:“恒自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北史·崔孝芬传》:“商榷古今,间以嘲谑,听者忘疲。”刘知几《史通·书志》:“榷而为论,未见其宜。”晋·左思《吴都赋》:“剖判庶士,商搉万俗。”《梁书·刘孺传》:“酒阑耳热,言志赋诗,校覆忠贤,搉扬文史。”唐·韩愈、孟郊《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搉。”前三句中的“榷”和后三句中的“搉”都表示商量、研讨,二字可以相通。

《隶释·汉玄儒先生娄寿碑》:“乐天知命,榷乎其不可拔也。”句中的“榷”表示专一;汉·班固《答宾戏》:“逢蒙绝技于弧矢,般输搉巧于斧斤。”《新唐书·食货志》:“搉利借商,进奉献助。”二句中的“搉”表示专、独占。这三句中,二字可以相通。

《汉书·武帝纪》:“初榷酒酤。”颜师古注:“应劭曰:‘县官自酤榷卖酒,小民不复得酤也。’韦昭曰:‘以木渡水曰榷,谓禁民酤釀,独官开置。如道路设木为榷,独取利也。’”句中前面两个“榷”字表示专营、专卖,后面两个“榷”字指独木桥,但都不可以“搉”相通。《文献通考·征榷考》:“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句中的“榷”指税,亦不可以“搉”相通。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高后鸩杀如意,支断其母戚夫人手足,搉其眼,以为人彘。”句中的“搉”表示敲击,不可以“榷”相通。

178. 攘、禳、让、纕、讓、饟

攘,多音字。㈠ràng,⑴“让”的古字。手推。⑵推让;退让。后作“讓”,今简化为“让”。

㈡ rǎng,⑴止。⑵排除;排斥。⑶抵御;抗拒。⑷捋起袖子。⑸窃取;盗取。⑹夺;侵夺。⑺扰乱。⑻通“禳(ráng)”。去邪除恶消灾之祭。

㈢xiǎng,通“饟”。馈食。

禳ráng,去邪除恶消灾之祭。

讓ràng,与“让”为繁简关系,同音同义。⑴、责备。⑵谦让;辞让。⑶避让;退让。⑷邀请。⑸推辞;拒绝。⑹把好处让给别人。⑺推举;推崇。⑻容忍;容许。⑼不及;亚于。⑽古代一种举手平衡状的礼节仪式。⑾古指王侯对山川的祭祀。⑿大便郁积不通而又泻水。⒀出让;转让。⒁通“攘(ràng)”。窃取。

纕,多音字。㈠ rǎng,⑴捋袖露出手臂。⑵束衣袖的绳索。⑶丝纷乱。

㈡ xiāng,⑴马腹带。⑵佩带。

㈢sāng,浅黄色。

饟xiǎng,同“饷”。馈食。

《礼记·曲礼上》:“君出就车……左右攘辟。”《汉书·司马相如传》:“于是乃命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二句中的“攘”ràng,表示避让、退让;《孙膑兵法·威王问》:“威王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孙子曰:‘命曰讓威。’”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二句中的“讓”表示退让。这四句中的“攘”、“讓(让)”可以相通,但不可以“禳”、“纕”、“饟”相通。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镜花缘》七三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窃取陈编,攘为己有。”二句中的“攘”指窃取;《管子·君臣下》:“治斧钺者,不敢讓刑;治轩冕者,不敢讓赏。”句中两个“讓”字皆指窃取(孙诒让正义称,这两个“讓”犹“拒”。),这三句中的“攘”、“讓(让)”可以相通,但不可以“禳”、“纕”、“饟”相通。

三国·魏·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晋·傅玄《秋胡行》:“攘腕采柔桑,素手寻繁枝。”二句中的“攘”读rǎng,指捋袖露出手臂,可以“纕”相通,而不可以“禳”、“讓(让)”、“饟”相通。

《礼记·月令》:“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磔,古代一种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的酷刑。磔攘:分裂牲体祭神,以去邪除恶消灾。这里“攘”与“禳”相通,而不可以“讓(让)”、“纕”、“饟”相通。

《诗经·小雅·甫田》:“攘其左右,尝其旨否。”句中的“攘”读xiǎng,通“饟”,指馈食。但不可以“讓(让)”、“禳”、“纕”、“饟”相通。

《公羊传·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楚辞·东方朔<七谏·沈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二句中的“攘”指排除、排斥;《庄子·渔父》:“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贱民人。”句中的“攘”指侵夺;《淮南子·兵略》:“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句中的“攘”指扰乱;这些“攘”字都不可以“禳”、“讓(让)”、“纕”、“饟”相通。

《孟子·告子下》:“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讓。”《新唐书·哥舒翰传》:“翰以书招诸将,诸将皆让翰不死节。”二句中的“讓”表示责备;《淮南子·道应》:“许由讓天下而弗受。”《论衡·治期》:“讓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二句中的“讓”表示谦让、辞让;《吕氏春秋·行论》:“尧以天下讓舜。”句中的“讓”表示把好出让给别人;唐·王勃《上刘右相书》:“江海不让纤流,所以存其广。”句中的“讓”表示拒绝,这些句子中的“讓”只与“让”相通,而不可以“攘”、“禳”、“纕”、“饟”相通。

不同读音的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更不可以相通。

179.绕、繞、遶

绕rào,⑴缠绕;绕束。⑵围绕;环绕。⑶不从正面通过,从侧面或后面迂回过去:绕道而行;绕过暗礁。⑷纠缠(事情或问题):一些问题老是在她脑子里绕来绕去。⑸卷取物貌。⑹弯曲。⑺姓。

“繞”是“绕”的繁体字,二字同音同义。

“遶”是“绕”⑵⑶义项的异体字,这个条件下二字相通。

三国·魏·曹植《杂诗六首》之三:“飞鸟遶树翔,噭噭鸣索羣。”隋·杨广《无题》:“寒鸦飞数点,流水遶孤村。”宋·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遶孤村。”唐·柳宗元《哀溺文》:“与害偕行兮,以死自绕;推今而鉴古兮,鲜克以保其生。”上述句子中的“遶”都表示环绕、围绕,可以“绕(繞)”相通。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二首》之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唐·长孙佐辅《寻山家》:“主人闻语未开门,绕篱野菜飞黄蝶。”唐·杜牧《答庄充书》:“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唐·王勃《三月上巳祓禊序》:“良谈吐玉,长江与斜汉争流;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清·袁枚《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其十一:“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上述句子中的“绕(繞)”都表示环绕、围绕,可以“遶”相通。

晋·刘琨《重赠卢湛》:“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唐·白居易《古剑》:“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二句中的“绕(繞)”指缠绕,不可与“遶”相通。《文选·傅毅〈舞赋〉》:“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南朝·齐·谢朓《思归赋》:“夜索綯而绕绕,旦乘屋而芃芃。”二句中的“绕(繞)”指弯曲,不可与“遶”相通。

180.伞、傘、傘、繖

伞sǎn,⑴车盖。⑵一种可张可合的挡雨或遮太阳的用具:雨伞;遮阳伞。⑶像伞的东西:降落伞。⑷姓。

“傘”是“伞”的繁体字,同音同义。

“繖”是“伞”表示车盖、可张可合的挡雨或遮太阳的用具时的异体字,这个条件下二字相通。另指:繖丝绫。

宋·欧阳修《渔家傲》:“青凉伞上微微雨。”宋·杨万里《雨作抵暮复晴》之一:“棲鹊无阴庇湿衣,行人仄伞避斜丝。”二句中的“伞(傘)”都是指可张可合的挡雨用具,可以“繖”相通。

《南齐书·宗室传·始安贞王瑶光》:“先是瑶光行还入城,风飘仪繖出城外。”宋·陆游《镜湖女》:“女儿妆面花样红,小繖翻翻乱荷叶。”二句中的“繖”都是指可张可合的挡雨或遮太阳的用具,可以“伞(傘)”相通。

“伞(傘)”指像伞的东西、或用作“姓”时,不可以“繖”相通;而“繖”指繖丝绫时,也不可以“伞(傘)”相通。

作者简介:刘占锋,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和出版发行等领域均有一定造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被《人民日报》理论部、河南大学新闻编辑出版研究所聘为特约高级编辑和特邀研究员。历时16年编纂(主编)的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第一套任意字检索大型工具书《中华语汇通检》(《中国成语通检》、《中国名言通检》、《中国名诗句通检》、《中国辞赋词曲名句通检》四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结束了我国大型工具书没有任意字检索的历史,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开发与传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该书被评为河南省2002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成语通检词典》在释义、体例、索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创新,人民日报曾发长篇书评,给予高度评价。

【文章来源:《书法导报》】

△版权声明:《中国封面》在推介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部分文章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的情况。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0)

相关推荐

  • 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

    古今字 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从而形成古今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而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如: ...

  • 以工匠精神做好古籍编辑的案头工作

    题目:以工匠精神做好古籍编辑的案头工作 作者:夏业梅 来源:<出版与印刷>201802期P72-75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18.02.015 近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二)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二十)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九)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七)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六)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五)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四)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三)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初学书法易患的笔法八病

    在传统的中国文人眼中,书法不仅仅是艺术那么简单,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写照,人之喜怒哀乐.情绪表达都可以在书法当中进行呈现. 当然,要完成这一境界的书写,非得需要一定的高度技法支撑才能实现,关于书法的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