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与玉:公元14-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9)

竹节形玉簪明(公元1368—1644年)长7.4厘米 簪首直径1.2厘米 1970 年南京郊区出土

白玉质。整个簪针雕成五个竹节样式,上端两节作竹子的横截面,并刻有竹叶纹。簪顶留有穿孔,供穿系之用。

鸳荷纹金栉背明(公元1368—1644 年)长9.6厘米 宽1.8厘米 1983 年南京中华门外长岗村出土

金质。呈弧形,木梳或篦已腐朽不存,只剩金质栉背。其上锤僳、錾刻荷叶、荷花、鸳鸯纹,并用荷梗连接图案,作缠枝状。金栉背是明代贵族妇女用于插在头部梳篦上的装饰物。鸳鸯比愉夫妻恩爱,是明朝人喜用的装饰题材之一。

花卉纹金栉背明(公元1368—1644年)长9厘米 宽1厘米 1970 年南京中央门外回家山出土

金质。呈弧形,在栉背上平錾细密鱼子纹作地,其上锤碟梅花、扁菊花、牡丹花、莲花、芍药等四季花卉,两端各錾刻一朵如意云纹,寓意"如意"。

竹节纹金栉背明(公元1368—1644 年)长8.5厘米 宽1厘米

1960年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晟母墓出土金质。呈弧形,其上錾刻竹节纹,计十八节,简洁大方,独具匠心。

双凤牡丹纹金饰件明(公元1368—1644年)高3厘米 长13.2厘米 1966 年南京郊区出土

金质。饰凤穿牡丹纹,两只凤鸟振翅扬尾,相对伫立,周围有牡丹花叶环绕,系采用整刻、锤煤等工艺制成,精巧细腻,为女子头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