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元卖掉的废铜竟是国宝,差点葬身熔炉之中。。。
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央视《国宝档案》讲解何尊
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有一叫“何尊”的“镇国之宝”。之所以能成为“镇国之宝”,不仅因其工艺精美、造型雄奇,更重要的是其内胆底部122个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字样。
如今“何尊”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64件永久不准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目录中,足见其有多么宝贝了!但如此珍贵的国宝,却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是及时被文保工作人员发现并以30元的价格买回,这件国宝很可能已经和其他废铜烂铁一起被熔化了。
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宗族中的一位姓何的所作的青铜器,是西周初期的一件珍贵艺术品。此器造型纹饰都有独到之处,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圆口方体,有四道大扉棱装饰。器内底有铭文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
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对研究西周初年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何尊铭文
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看到一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吴增昆汇报。
吴增昆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赶至废品收购站后,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30元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买回博物馆。
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
1975年,国家文物局调集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负责筹备,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
马承源在清除铜尊的锈蚀后,在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马承源考证该铜尊是一位姓何的人所制,将其命名为“何尊”。
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我国古代的出土文物中,祭祀器物不胜枚举,这件何尊有哪些特别之处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一级国宝呢?何尊珍贵之处除了它凝重大气的造型和神秘华丽的饕餮纹饰外,更重要的在于铭文。
何尊有两个独一无二的价值:一是,尊身上的铭文中出现“宅兹中国”一词,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名文中的的“中国”词组
二是何尊还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的器物,无论青铜器还是甲骨文,都”德“字无心。在这之前,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全是“得”。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表示其他如人名的无“心”。
由此可见,单纯作为一件祭祀酒器,何尊可能非常普通,但有了身上的铭文就立马变得价值连城了。
经马承源再发现后,很多人都知道是从废品收购站买回了国宝,又得知卖“何尊”的是宝鸡市附近贾村镇的村民陈湖。但陈湖本人对发现“何尊”的经过却不愿对人多讲。这无疑使国宝多少有点“来历不明”。
2004年10月21日,宝鸡市文物局局长张润堂等前去贾村镇调查“何尊”的面世经过。此时,陈湖已经去世。陈湖的孙子陈涛说:“'何尊’是我四爷陈堆发现的,后来放在我爷家。1965年,我爷就和我二叔将它卖给了收购站……”
陈堆的妻子张桂芳老人讲了发现“何尊”的确切经过。1963年6月,因陈堆家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陈乖善的两间房子住,院子后面是个土崖。当年8月的一个雨后的上午,陈堆在后院发现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就刨出了个铜器。
第二年,陈堆夫妇从宝鸡返回固原,临走时将铜器交给陈湖保管。1968年再回宝鸡时,得知已经被卖了。虽然近42年过去了,但张桂芳对“何尊”的形状等仍能描述得很清晰。
2005年1月7日,72岁的张桂芳老人带着儿女来到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在长达42年后,再一次见到了当年被她发现的国宝“何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