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六十首《江陵使至汝州》(王建)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江陵使至汝州

【中唐·王建·七言绝句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拼音版

huí kàn bā lù zài yún jiān ,hán shí lí jiā mài shú huán。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rì mù shù fēng qīng sì rǎn ,shāng rén shuō shì rǔ zhōu shān 。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作品介绍]

《江陵使至汝州》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出差江陵返回到汝州的沿途风光,表达了诗人离家已久终于得还的喜悦心情,以及离家乡越近归心就愈加迫切的复杂情绪。

[注释]

⑴巴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⑵巴路:巴山小路。巴,古国名,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⑶寒食:寒食节,指三月。麦熟:小麦成熟,指五月。
⑷染:点染,书画着色用墨。
⑸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

  [译文]

回头看巴山的道路隐没在白云里边,我寒食离开家乡麦熟才回来。
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像是染过一样的山峰。听人说这就是汝州的山。

  [作者介绍]

王建(约766~约831)或(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约46岁始入仕,“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是擅长素描速写的著名作手。他熟练地运用各种形式,创作了一幅幅上自宫廷禁苑下至市井乡村的风物风情画。这些作品,都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赏析

壹/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供职于魏博节度使田氏幕府的王建出使荆南(治所江陵),此诗便记是记录诗人当时返程途中的优美景色的作品。

文学赏析

这首是一首纪行诗。第一句是回望来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只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看似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实则此行往返路程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诗外。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物。“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调。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富有美感和新鲜感。甚至通过“数峰青似染”就展现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妙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递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纪行诗自然会写到山川风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单纯由于写出了优美的景色,而是由于在写景中传出诗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片心绪。这种由景物与心境的契合神会所构成的风调美,常常是纪行诗(特别是小诗)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名家评价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布置匀净,情味悠然,此是七绝妙境。人多以平易置之,独阮亭解赏此种,真高见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诗言行役江陵,迨东返已阅三月之久。遥见暮山横黛,商人指点,知已到汝州。游子远归,未见家园,先见天际乡山一抹,若迎客有情,宜欣然入咏也。
佚名

赏析

贰/

这首诗写在王建出使江陵后的归途中。第一句的“回看”二字,说明诗人是在行进中掉头回望身后的情形。“巴路”指通向江陵之路。诗人回转头眺望已经走过的路程,只见道路蜿蜒,一直伸向天地相连之处,消失在阵云间; 江陵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离江陵越远,就意味着离家越近。诗人此刻的欣慰之情,虽未言及,但已表露于云间巴路的描写之中。离家越近,思亲之情就越浓。“寒食离家麦熟还”,诗人在屈指计算日程。离家时正值寒食清明,柳枝绽出新绿,小草才露尖尖芽,只有平旷的麦田中是一片青葱。然而此刻归来,却已是新麦初熟,黄浪翻涌,茵茵绿草,苍苍树木,令人猛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叹,更加深诗人对亲人的惦念。这第二句虽未直接写景,却借用人皆熟悉的节候名称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内涵丰富。诗的前两句以简洁的叙述融景物与乡情为一体,话语平平,意蕴却很深。

第三、四两句写行进中所见前方之景。红日西沉,暮色渐浓。迎面几座高高的山峰,背衬晚霞,沐浴着落日的余晖,翡翠青葱,绿得可爱。诗人在此处用一“染”字,着意形容山峰之苍翠欲滴,仿佛刚被浸染而新绿未干。于是诗人惊奇地询问同行的商人,才知已进汝州地界,这是汝州之山。汝州,即今河南省临汝县。在唐代,汝州是丝织品产地之一,位近洛阳,客商往来频繁。王建此时家居洛阳,行至汝州,到家之日已屈指可数。因而,在商人眼中是司空见惯的景物,在诗人则别具情味:离家越近,景物越觉可亲。故商人虽是“说”而已,诗人闻知时内心却充满了兴奋喜悦。

这首诗写诗人在归家途中的急切心情,不说远望故乡,却写回望归路; 不说故乡已近,却道汝州山青,又以一种平淡的语调缓缓道出,给人一种不经意之感,其实正于平淡中见深沉。

佚名

赏析

叁/

这首诗当是诗人出使江陵,归途中到达汝州时所作。“江陵”,郡名,其址在今湖北江陵县;“汝州”,今河南临汝县。

首句写到江陵路途的高远。“巴路”,指从江陵来的水路;因为江陵靠近巴蜀,上通三峡,所以称其为“巴路”。诗人巧妙运用了一个反观镜头,用“在云间”三字形象描述了此次出使江陵路途的遥远、高陡和艰难,从而反衬出了回乡的心切。

次句通过此次出使时间长久的描写,表现了急欲回家的心情。诗人在“离家”和“还(家)”两个端点各竖立了一块界碑:第一块界碑是“寒食”,第二块界碑是“麦熟”。“寒食”,节气名,在农历清明节前一或二日。从第一块界碑到第二块界碑,小麦经历了从生长、拔节到扬花、灌浆、成熟的漫长过程,出现了质的巨大变化。面对自然界的巨变,不能不触发诗人关于人世、家庭变化的思考;而随着这种“思考”的加剧,其归家的心情无疑将变得愈加迫切而不可忍耐。

假如说,一、二句基本属于“回顾”,那么三、四句则可以算是“前瞻”了。

第三句诗人以其画家的敏锐,及时捕捉并且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日暮远山图:“日暮”既表明了时间,也是画面气氛的必要点示;“数峰”,这是画面的主体,属于远距离聚焦;“青似染”,这是远山留给归人的“色泽”,神秘而动人。

末句写到达汝州,这是对第三句的必要补充说明。表面看来,这句诗用语极其平淡,如细加推敲,则不难发现其平淡语气掩盖下内心的激动。诗叙其远山即“汝州山”,为什么偏要说是“商人说”?当然,一方面商人老于行旅,熟悉各处地理;另方面,我们也不难想见,一定是诗人回家心切,每走一地,都要扳指头计算余下的里程,因此当其猛然看到远山横黛,便会禁不住向过路商人打问,由此才引出商人的回答。这个细节看似随手拈来,其实却颇费斟酌,包含着诗人的惨淡经营。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