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碑刻|柳公权 楷书《回元观钟楼铭》

柳公权《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石横置,长124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质。碑题为“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并序”,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铭文共41行,满行20字,共761字,唐开成元年(836)4月20日立,邵建和刻字。与碑相距不远,伴出了一截残断的无字棱形经幢,以及直径一米的八角形经幢顶盖,从雕刻风格看,应属唐代遗物。由于长期埋藏地下,碑面和个别字稍有残损,但文可通读。碑文前半部分记叙了唐代回元观的历史沿革,其中提到回元观旧址原是唐玄宗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以及“安史之乱”历史事件。碑文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唐文宗给回元观赏赐铜钟的经过,并赞扬钟声的美妙“闻其声者,寝时兴,行斯归。贪淫由是衰息,昏醉以之醒悟。虽三涂六趣之中,亦当汤火沦寒,拲梏解脱。”

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唐长安城遗址所获资料,碑的出土地点应是长安城东市的位置,而史载回元柳公权《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石横置,长124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质。碑题为“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并序”,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观所在的亲仁坊,应在距此约一公里以外的西南方。从同时出土的物品看,石碑是为道观所立,而经幢却是佛寺物品。据《两京城坊考》记载,在唐大历六年(771)曾在这里修建僧房佛舍,可知此亦为资圣寺遗址。至于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使原在回元观的石碑,搬到了东市的资圣寺,则是一个难解之谜。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