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上)——不是你记忆中的唐僧
文/一如
1
公元645年正月,长安城万人空巷,百姓们争前恐后地要出门看看这位传说中的神奇僧人。在宰相房玄龄的陪同下,这位饱经风霜的僧人缓缓步入弘福寺。朝廷的接待和百姓的拥护反而让他诚惶诚恐,他心里非常清楚十七年前的自己还是个逃犯,他不知道政治敏感的皇帝该怎么处置自己,他就是大唐玄奘。可后来啊,历史演变成小说,小说传奇成神话,玄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便是那个“软弱、唠叨”的唐僧。
17年前一群灾民偷偷越过关卡向西流窜,这群人中就有29岁的玄奘。一年前他就上书过皇帝请求西行,却被皇帝拒绝,万般无奈之下的他才选择了偷渡之路。是什么样的动机让他不惜冒着被杀的风险却毅然西行呢?是为了求取真经,获得真理。那时的佛法已经出现混乱,经书的翻译也模棱两可,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只有从印度求取真经才能解决。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玄奘取经不是《西游记》里奉旨西行,而是偷渡。其次大唐边疆有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威胁,因此政府实行边境封锁政策,防止人口流窜。
此时的玄奘除了一腔热血和踌躇满志什么都没有,取经的路途中没有妖魔鬼怪,也没有魑魅魍魉。有的是无尽的大漠狂沙和土匪拦道、官府堵截。西去的商队往往都和僧人结伴而行,僧人是他们的精神后盾,商人给僧人人身安全保障。
2
玄奘取经途中收的第一个弟子是个胡商,他叫石磐陀。他也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真实生活原型。师傅的慈悲并没有彻底感化野性十足的弟子,当弟子知道朝廷已经下了通缉令,命令沿途各州县严加追捕私自出境的玄奘时。为了祸不招身,石磐陀在一天夜里对师傅起了杀心。心怀慈悲且勇猛果敢的玄奘坐起念经,或许是强大气场的震慑作用,石磐陀放弃了刺杀行为。天刚亮玄奘抛下了中途退却的石磐陀,并将马匹赠予弟子,独自一人坚毅地踏上了西去之路。
敦煌壁画中牵着马的石磐陀形象
玄奘一路西行,过了玉门关就要直面五座烽火台的守卫。大唐王朝派中原士兵在此驻扎,而他们也都收到了捉拿玄奘的命令。因此玄奘只能昼伏夜出,趁晚上视线不好偷渡烽火台,好容易刚越过第一座烽火台到达西面,终于见到水源,刚想取皮囊盛水,忽的一箭飒然飞来,擦膝而过,正惊骇间,又是一箭飞来。他知道已被发现,便大呼:“我是唐朝来的和尚。”说罢被带进去见校尉王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祥不但没有治玄奘的罪,反而劝他:“西去路途艰辛,你不如返回敦煌跟张皎学习。”玄奘说:“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玄奘求法的决心感动了王祥,便为玄奘指明直接去由自己好友镇守的第四座烽火台。就这样玄奘过了人为祸患的关难,而接下来迎接他的就是九死一生的八百里大戈壁——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水草,是行旅人最艰苦的途程。在孤影伶仃的寂寞行程中,荒漠中的凄凉压抑,很容易给人造成心理上的错乱,让人觉得总有奇形怪状的恶鬼围绕前后。玄奘法师也遭到了这种考验,但他靠着坚定地信仰支撑着自己,他一边前进一边虔诚的默诵佛经,安定自己。然而玄奘还是在沙漠中迷了路,在慌乱中装水皮囊里救命的水全部洒完。如火的烈日炙烤着,急躁的热风烘干着,不多时玄奘便昏厥过去。也不是昏厥了多久,微微醒来的他发现自己被识途的老马拖到水塘边,久旱逢甘霖,甘甜的水源使玄奘重新获得了生机。
莫贺延碛
此时玄奘西去取经的消息已传遍西域诸国,各国都在盛情等候着这位东土大唐而来的高僧。这其中就有高昌国(今天的新疆吐鲁番),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当玄奘到达这里时,国王以最高的国礼接待了玄奘,并让其从自己和众多皇亲国戚们的背上踩着走上法坛为国民讲法。这么一来麴文泰就想让玄奘长留在高昌国,这样国家才能在佛法的庇佑下国泰民安。一边是皇室的苦苦乞求,一边是玄奘的西去意志,万般无奈下玄奘只有以绝食来证明取经的决心。就这样玄奘滴水未进持续了三天,到了第四天,国王见玄奘气息渐弱,生命垂危,心中感到惭愧,只好屈服放玄奘西去。临走时麴文泰和玄奘结为异性兄弟,并赠予了够玄奘取经20年所用的财物。
高昌国旧址
剪断截说,法师翻越戈壁,爬过雪山,一路不知遭受多少苦难。玄奘法师带队翻越雪山葱岭,途中染上了冷病,一直到晚年,这种病仍不时发作。但是法师西行求法的意志在各种苦难的磨砺下变得更加坚定。他取道阿富汗进入今天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直至那烂陀寺。
3
那烂陀寺是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戒贤论师是寺里地位最崇高的导师。玄奘法师跟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学,被列在十位上首弟子之内。
当时的印度有一个叫戒日王的人,他统一了印度诸多小国,而他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拜读了玄奘大师的《制恶见论》后大为折服,便在都城举办辩论大会。当时到场的有十五个国家的国王,以及七千余僧众。法师在大会上讲述了《制恶见论》的要旨,提出“真唯识量”的论点,并悬挂在会场上,发誓如果有人能将此论点推翻,当场可割下人头。一连过了十八天,没有一个人能辩倒法师,也没有人能改掉《制恶见论》里的一个字。
那烂陀寺遗址
就这样玄奘的声名享誉了整个天竺,然而他始终未曾忘记当初离开的故土和西行求法的初衷,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自己的祖国。戒日王一再挽留法师在印度弘法,有的国王甚至要为法师供养一百座寺院。玄奘法师从怀里取出他一直珍藏的一抔祖国的黄土,对他们说:“支那国去此遐远,晚闻佛法,虽沾梗概,不能委具,为此故来访殊异耳。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须臾而忘。”在玄奘法师的强烈要求下,戒日王等无奈,只好送他回国。
终于等到归国的日子了,玄奘内心既有欢喜,又有担忧。十七年的经历告诉他,没有朝廷的支持,他寸步难行,于是玄奘给大唐皇帝写了封信,说明十七年来的成果。在等待回信的时间里,他内心忐忑,那么玄奘会等来怎样的回信呢?他回国之后的余生又是怎样呢?我们下回再聊。
来自: 秦岭之尖 >《歷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