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瑟姆曲线”:一场美丽的误会

2013年10月9日

【编者按: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城镇化研究已成当下显学,如果你去查阅中文世界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就会发现如上图中的搜索结果,无论是学者、记者还是官员,都在谈论“诺瑟姆曲线”,把它当做欧美发达国家城市(镇)化历程的经验总结,然而,这个曲线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它的三个阶段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准确描述吗?对此,社科院研究员李恩平指出:中国学者对“诺瑟姆曲线”的冠名是错误的,国际学界并不认可这一说法;同时,这条三阶段曲线的第二阶段,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为“加速阶段”。】

文/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李恩平

城市化增长曲线描述了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为由0(城市化水平为0,即没人在城里)到1(城市化水平为100%,即所有人都在城里)向右上倾斜的“S”形。在中国国内学术界,城市化增长曲线被称为“诺瑟姆曲线”,但“诺瑟姆曲线”的冠名却是错误的。

联合国的发现

经过早期对城市化过程的模拟和试错,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增长的规律逐渐被认识和推导。1974年联合国在《城乡人口预测方法》中,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详细论证了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增长的“S”形变化规律。其核心思想有两点:其一,确立“城乡人口增长率差”(简称URGD)作为城市化速度的考核指标;其二,放弃传统的复利增长率方法,采用指数形式计算城乡人口增长率。假定“城乡人口增长率差”不变,则城市化水平曲线表现为一条由0到1向右上倾斜的“S”形曲线。进一步,还可以推导出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曲线表现为一条倒“U”形变化曲线,城市化水平增长加速度曲线表现为一条斜“Z”形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联合国对城市化增长曲线的推导和研究方法被广泛引用,并在城市化水平估算和预测中被称作 “联合国方法”。

以讹传讹

“S”形城市化增长曲线首次介绍到国内大约在1980年代中后期,1987年焦秀琦在《城市规划》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世界城市化的’S’形曲线”》,首次系统地介绍和推导了城市化增长曲线的“S”形变化规律。但可能是由于当时外文文献阅读限制,焦秀琦1987年的论文错误地把这条曲线的出处,确定为美国经济地理学者诺瑟姆(Ray M. Northam)1979年编著的《经济地理》一书。而实际上诺瑟姆此书的出版时间比联合国《城乡人口预测方法》晚了5年,而且诺瑟姆《经济地理》全书对“S”形城市化增长曲线的介绍仅仅一页,不足2000字,既没有理论分析,也没有实证说明,当然也没有文献引用说明。

由于在国内首次介绍城市化增长曲线,焦秀琦的论文被广泛引用,随后国内的研究者认同和沿用了焦秀琦的说法,1992年宋俊岭等人开始把“S”形城市化增长曲线冠名为“诺瑟姆曲线”。随后,国内与城市化曲线有关的研究几乎都提及诺瑟姆的贡献,而忽略联合国的研究。实际上,“诺瑟姆曲线”的提法基本上仅限在中国(华人)学术界,国际上并不认可这一提法。王建军和吴志强2007年使用“Google 学术搜索”以“Ray M. Northam” 为作者进行搜索,发现有73 篇引用(中文48 篇, 外文25 篇), 其中47 篇(中文40 篇, 英文7 篇)引用其城市化“S”形曲线及三阶段划分理论,在这7 篇英文文献中,有5 篇是华人学者研究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文章。

百度百科收入“诺瑟姆S形曲线”词条

大英百科(上)及英文维基百科(下)均无“诺瑟姆曲线”词条

“加速阶段”的谬误

“诺瑟姆曲线”不仅是首创贡献或冠名的错误,它对城市化阶段的认识和划分也是错误的。“诺瑟姆曲线”把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25%-30%迎来第一个拐点;城市化水平60-70%之间迎来第二个拐点;在第一个拐点来临之前,城市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个拐点以后进入稳定阶段;两个拐点之间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则被认为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实际上,两个拐点之间尽管表现出相对较快的城市化速度,但城市化水平并没有表现出加速增长趋势,相反,其增长加速度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编者按:正如物价上涨的时候仍有可能出现“增幅放缓”)。因此两个拐点之间城市化发展的阶段顶多可以称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不能称为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