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一千个春天(上)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年,对她而言,每一天都是春天。他离开她很多年后,她还一直怀念,他给予她的一千个春天。

他们,是陈纳德和陈香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是杨德昌和蔡琴。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恰好都是十年。一年不多,一年不少。

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三对拥有传奇一生的夫妻,虽然所处的时代十分不同,但他们拥有的一千个春天,却十分相似,让我忍不住有了写他们的冲动。

1925年,陈香梅出生在北平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家庭里。这个家庭所受教育之高,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咋舌。

父亲陈应荣,年少出国,在英、美受教育,得过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当过教授、编辑、外交家。

母亲廖香词,也在英、法、意读过书,学习音乐和绘画。廖香词的父亲廖凤舒,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共产党挚友廖仲恺的亲哥哥,曾担任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

生在这样的家庭,陈香梅注定聪慧过人、学贯中西。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随家人流亡香港。1944年,从岭南大学毕业的陈香梅,因才学出众,被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录用,成为中央社的第一位战地女记者。那一年,她才19岁。那一年,她遇到了他——比她大32岁的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

1893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克莱尔·李·陈纳德,曾是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他和中国的缘分,始于1937年。

1937年5月29日,陈纳德踏上了中国的土地。6月3日,蒋介石、宋美龄接见了他。宋美龄曾在美国乔治亚州读书,与陈纳德一见如故。担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且实际上领导着中国国民党空军的宋美龄,请他担任专业顾问,帮忙视察中国国民党空军现状。通过考察,陈纳德发现,国民党政府名义上有500架飞机,但实际上,只有91架能起飞战斗。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陈纳德对蒋介石表示,愿意留在中国,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蒋让他“即赴南昌主持该地战斗机队的最后作战训练”。于是,陈纳德招募了部分美国飞行员,组成了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

1937年10月,中国的飞机只剩10多架,许多中国飞行员阵亡。陈纳德设法雇用了4个法国人、3个美国人,1个荷兰人和1个德国人,加上6个幸存的中国轰炸机飞行员,组成了一个“国际中队”。他们成功袭击了几个敌占区目标,造成日军的恐慌。

当时,美国政府对日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曾要求美国下令让所有在华的美国空军人员离开中国。美国国务院将此情况转告陈纳德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等到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我觉得,陈纳德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一精神,同样存在于比他大3岁的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身上。白求恩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他在中国的一年半时间里,真正把中国人的解放事业当成了他自己的事业,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因此,陈纳德和白求恩们,历史定将铭记。

1941年8月1日,蒋介石决定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1941年11月,陈纳德将美国志愿大队编为3个中队。12月,他率第1中队和第2中队到达昆明,成功击落日军入侵飞机6架,志愿队无1架飞机损失。

志愿队的首战告捷,给了饱经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为美志愿队举行庆功会。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行的猛虎”。从此,“飞虎队”成为志愿队的代称。队长陈纳德,也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个神话。

1944年的一天,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派中英文俱佳的陈香梅参加第14航空队司令部的记者见面会,写一篇有关陈纳德将军的人物专访。她,只是一个19岁的初出茅庐的女记者,甚至是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他,是51岁的威震长空的美国少将。他们,就这样见面了。

当看见他那刻满皱纹的脸上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件已经不新的皮夹克上嵌着的两颗银光闪闪的将星时,她的直觉告诉她,这位闻名遐迩的飞虎将军,一定具有伟大的意志、力量和勇气,且有高超的智慧。

招待会结束,她正准备离开时,没想到,陈纳德微笑着朝她走来,告诉她,她的父亲陈应荣从美国写信给他,说不久将会见到他的女儿。陈香梅这才想起,在美国做领事官的父亲认识陈纳德。于是,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他轻松地交谈起来,并愉快地接受了他一起喝茶的邀请。

和所有爱情故事一样,两个有缘人一旦相遇,一切,都在往爱情的方向急速发展。

接下去的日子里,昆明巫家坝的第14航空队司令部,成了陈香梅去的最多最勤的地方。当然,她去那里是采访新闻,但有时她自己也会感到,去那里似乎不仅仅是为了采访新闻。有时,陈纳德离开昆明飞赴前线,陈香梅就会感到若有所失。而当陈香梅暂离昆明前往滇缅前线采访战地新闻时,陈纳德也会感到,司令部里少了这位女记者,就立即少了生机,索然寡味。

在采访和被采访中,女记者和司令官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心灵上的距离越来越近。第14航空队的官兵们渐渐发现,他们的司令官与这位中国女记者在一起的时候,脸上没有了平时冷峻的神色,嘴角常常挂着一丝微笑。

她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她爱上了年龄比她父亲还大的他,但是,他在美国是有妻子的。她没有告诉他她喜欢他,他也没有追求她。但冥冥之中,似乎有什么事,迟早将要发生。

1945年8月8日,在中国生活了8年2个月零8天的陈纳德,因种种原因,要离开中国了。离别前一天,她去和他道别。他粗壮有力的手和她纤嫩柔弱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两人都没有说话,一切似乎尽在不言中。陈香梅低着头,打破了沉默:“明天我会到机场为你送行的,将军!”“可那里也许不是最好的道别处。”陈纳德意味深长地回答。接着,他伸出双臂,拥抱了她,在她耳畔轻轻地却又铿锵有力地说:“我会回来的!”
     果然,1945年的圣诞节前夕,陈纳德又踏上了中国这片熟悉的土地。和上一次不同,这次,他已经和妻子办妥了离婚手续,恢复了自由之身。久别重逢,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终于有资格追求你了。”原来,他之前的不追求,是怕委屈了她。如今,一切都名正言顺了。

然而,来自陈香梅家庭的阻力,可想而知,即使他是曾率领“飞虎队”英勇抗日的万人景仰的陈纳德将军,那又怎样?毕竟,32岁的年龄差距,而且还是一个外国人,有如两道天堑,横跨在两人之间,无法逾越。

外祖父廖凤舒坚决反对外孙女与外国人通婚,说:“我们家族中还从来没有人与外国人结过婚,我不希望你在这方面成为第一个。”父亲陈应荣也坚决不同意,特意从美国赶回来阻止,说:“陈纳德是我朋友,他年龄比我还大,我绝对不允许你这样做。”

可是,面对所有的反对和质疑,倔强的陈香梅只有两句话,一句是“我爱他”,另一句是“我宁愿和一个我爱的人,共度5年或10年的日子,而不愿跟一个我没有兴趣的人相处终生”。

或许,在真爱面前,一切阻挠,都只是爱的试金石。非但不会阻止爱情的脚步大踏步前进,还会让相爱的双方越战越勇,直至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将他们分开。

于是,经过近两年的并肩作战,1947年12月21日,54岁的陈纳德与22岁的陈香梅,在上海虹桥美华村5号陈纳德的寓所举行了婚礼。陈香梅身着上海著名服装设计师法国绿屋夫人缝制的白色婚纱,陈纳德则是一身笔挺的美国空军将军制服,互相许愿,终身相守,来宾纷纷举起香槟敬酒祝贺。

值得一提的是,陈纳德特地用缴获的日本军刀切开大蛋糕。他1945年8月8日离开中国几天后,日本就投降了。他对自己不能最后参与受降仪式十分难受。他说:“1937年以来我唯一的雄心就是打败日本,我很希望亲眼看着日本人正式宣称他们的失败。”

第二天,他拥吻她的照片,登在杂志的封面上。他英武帅气,她貌美如花。看上去,像是好莱坞电影海报,毫无年龄差距带来的违和感。

她曾说:“我宁愿和一个我爱的人,共度5年或10年的日子,而不愿跟一个我没有兴趣的人相处终生。”没想到,一语成谶,现实中的他们,果然只在一起生活了十年零七个月。

1958年7月27日,可恶的肺癌,夺走了陈纳德65岁的生命。让他无法安息的,是他一直宠爱的她以及她为他生育的两个年幼的女儿。那一年,她只有33岁。

后来,她带着不满10岁的女儿们去了美国,坚强地在他出生的这片土地上奋斗着,拼搏着……有许多人追求她,她都婉言谢绝了。她说,没有人能超越他,他是她今生唯一的丈夫。

她写了一本书,名叫《一千个春天》。在书里,她用深情的笔调写他的一生,写他们的爱恋。她说,人的生命不过是短短的数十年,似昙花般转瞬即逝。在生命的旅途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遇到爱并被爱的。她,深深地爱过这个人,又被这个人深深地爱过,尽管这一切来得太迟,去得又太快,但她依然觉得,她是幸福的。

“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年,每一天都是春天,你给了我一千个春天……”

(0)

相关推荐

  • 传奇女陈香梅:早年坎坷,嫁陈纳德,晚年感慨“中国就是我的根”

    飞虎队陈纳德夫人:出身不俗,为何嫁给比她大32岁的美国人? 2018年4月3日,美媒传出一则不起眼的报道:二战时期,美国的飞虎队将军陈纳德先生的遗孀陈香梅女士于3月30日在华盛顿家中逝世,享年93岁. ...

  • 昆明:陈纳德与陈香梅

    昆明市博物馆飞虎队纪念馆基本陈列<长空飞虎--飞虎队文物展>,除了专题介绍飞虎队,还特别介绍了"飞虎"将军陈纳德及其夫人陈香梅. "飞虎"将军陈纳德 ...

  • 参观飞虎队旧址——阿尼亚房车伴我潇湘行系列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的天空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空军--飞虎队,它的正式名称为美籍志愿大队,又称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 飞虎队原址距受隆纪念馆约6公里,我们一清早就从 ...

  • 叶公超与陈香梅

    智效民 前天我在杨絳的精彩亮相中提到叶公超先生,今天想介绍一下叶先生与陈香梅的友谊,以及老邓对陈女士的评价.这对于认识当前形势,是很好的参照. 1981年月11月20日,叶公超在台北逝世以后,陈香梅于 ...

  • 拥抱一千个春天(下)

    一 1979年,台湾的海山唱片公司举办第二届"民谣风"歌唱比赛.在众多参赛选手中,有一个名叫蔡琴的歌手,唱了一首名为<恰似你的温柔>的歌.很多年以后,这首在当时听起来似 ...

  • 拥抱一千个春天(中)

    一 当我第一次知道,端庄优雅.仪态万方的"国母"宋庆龄女士,身高只有154厘米时,我还是有点小小的惊讶. 但是,这样娇小的身躯里,却裹藏着一颗强大的心.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她,可以 ...

  • 开门见墓,这座县城博物馆建在千年古墓上!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在中国,从私人到国家级的博物馆,数量可谓成千上万,大名鼎鼎的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等等,但有这么一座县级博物馆,鲜为人知,也没什 ...

  • 因为一句圣诞快乐,一千公里战线上的两军停战一天

    记载此事的报纸 1914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五个月,整个西部战线发生了一件令德国最高统帅部和英军最高参谋部惊恐万状的事:圣诞节期间,西部战线的交战双方突然间停火了,先是一两个连队不放一枪 ...

  • 洪榕:百年大变局,拥抱投资大时代(上)

    洪榕:百年大变局,拥抱投资大时代(上)

  • 开门见墓,江西的这个博物馆竟然建在千年古墓上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至美.--冯唐 当你到了一座城市,如何才能更深度地去了解她呢? 如果她是一座散发着历史厚重感的城市,那么 从博物馆开始探寻,永远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就是博物馆赋予意义.它承载了 ...

  • 一个胡作非为的无赖,写了一首诗却流传千年,上过学的都会背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人墨客,江湖才子,挥笔题诗,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诗歌盛行在唐朝,初唐有初唐四杰,盛唐政治清明,君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便人才辈出,诗坛一片昌盛.流传下来的很多诗歌,我们今天的教 ...

  • 千里乌江上最美的崖壁画廊——乌江源百里画廊

    乌江源百里画廊是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园区之一,是千里乌江滨河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织金洞园区的水上旅游黄金线路. 乌江源百里画廊景色秀丽,融高峡.平湖.溶洞.飞瀑等景色为一体,为喀斯特典型的高 ...

  • 几千年历史上最牛的人,一辈子窝在深山老林,却操控天下数百年!

    说到"神",朋友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那是在神魔世界中啊,拜托!但硬是要说说这个世间存在的"神",肯定就是诸葛亮了.此人,虽非神,可近乎于神. 诸葛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