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其人|| 张维舟(河南孟州)

徐梵澄其人

文/张维舟(河南)

编辑/落英小桥

记忆中读过著名翻译家、作家曹靖华一篇文章,写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与鲁迅的战斗友情。那年月曹靖华在列宁格勒,与鲁迅书信来往频繁,谈的几乎都是介绍苏俄文学。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暴政施虐,言语道断”,进步文化人稍有不慎就大祸临头。为此他们就在来往信件的包装上动足脑筋,办法就是由第三者转寄:“将每封信的信封撕去,将信化整为零,分别将信藏到精装书的书脊夹缝中。海关邮检员只知翻翻书页中有无夹带,万料不到'把戏’却在书脊夹缝中。这办法果真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样,一封封的信,安然躲在书籍夹缝中,躲过了森严千关万卡,达到比利时。连代转邮件的朋友,也不知道其中有比书更珍贵的'夹带’呢!”(曹靖华《飞花集》第69页)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就泛中流。”白色恐怖如是,能不慎乎?
多年来,我对替曹靖华和鲁迅传递信件的这个海外留学生充满好奇:他,姓甚名甚?何许人?有什么不寻常的经历?有什么非凡的成就和业绩?……这些谜团萦绕心间久久不能释怀。直到近几天,读徐新宇《唐弢笔下的徐梵澄及其他》(北京朝阳区文化馆  2019年第一期),又翻阅些别的资料,才基本弄清。
徐梵澄(1906—2006)湖南湘潭人。卓越的文化学者,曾任“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梵澄先生精通八种古今语言,会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尝试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阐释古典,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其学术成就多方面、多领域。但他从不张扬,绝难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似名利地位如浮云,不以出现在于公众视野为务,不以听不到掌声喝彩为意,竟日为学不辍,笔耕不止,不声不响地做着'接续’精神传统的探讨,直至九十多岁高龄的生命终点。”(《芳草地》  2019年第一期   许新宇  《唐弢笔下的徐梵澄及其他》第134页)
伟人毛泽东从教小学时,教过他地理。
像鲁迅有许多笔名:唐俟、豫上、何家干、白舌等一样,徐梵澄也有许多笔名,如季海、徐琥、诗荃等。也是为了对付国民党的文化围剿。鲁迅和徐梵澄、曹靖华、冯至三人的关系,都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在学术上,鲁迅给他们许多教诲,而这些在海外留学的进步青年也利用自己身在海外有里利条件给鲁迅以实际帮助。当然,他们各自同鲁迅关系远近还是有区别的:曹靖华是左翼阵营中著名的苏俄翻译家,同鲁迅认识很早,关系也最为密切。大革命失败后到苏联,从事苏俄文学翻译和研究。徐梵澄是1928年同鲁迅认识的。徐梵澄给进步作家黎烈文主编的《自由谈》投稿由鲁迅转交。1929年下半年徐梵澄转展到德国,在海德贝尔居住多时,还到过欧洲好几个国家。他在德国以季海、诗荃等署名给鲁迅通信。从鲁迅日记得知1929年8月20日赴德来别,至1932年8月20日夜诗荃来自柏林三年零十天的日记里提到诗荃有一百五十四处,这期间诗荃在德国为鲁迅搜集画册报刊杂志,鲁迅也把国内的出版物寄给他。冯至在徐梵澄处见到曹靖华翻译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用复写纸抄写两份,一份寄给鲁迅,一份寄给梵澄。这样,寄送途中若丢失一份还有一份。冯至的回忆与曹靖华的回忆是一致的。
徐梵澄不是共产党人,而是进步的青年作家。他抨击黑暗,文笔犀利,剖析深刻,很为鲁迅赏识。他特立独行,竟要鲁迅把他的稿件抄两遍,其中一篇寄回保存,回回如此。鲁迅哭笑不得,只好照办。梵澄是学人,研究方向是尼采、歌德等。1934年回国后翻译出版了《尼采自传》《歌德论自著之浮士德》等著作,后来又到印度学习梵文,研究古印度哲学和佛学,在这些一般人视为畏途的领域他却有极不寻常的建树。梵澄其实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学问家,埋头读书、翻译、论著,成就煌煌,从不露声色。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就是梵澄的人生。他就是这样默默地走尽他生命的尽头的。
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离不开武器的批判,也离不开批判的武器。这批判的武器就是文化,是中外几千年的思想成果。徐梵澄一生都在文化丛林中穿行。
徐梵澄读的多半是外文书,写的是外文字,可他的心,他的骨骼依然是长江黄河。
人民敬仰那些为正义事业牺牲的英雄,赞美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人民同样永远铭记着一生从不张声默默奉献的人们。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徐梵澄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年10月26日是徐梵澄先生仙逝115周年,清明时节,细雨纷飞,我凝视着先生遗像,我同先生距离那么远,却又那么近……
作者简介:河南孟州人,江西师专退休教师,副教授,任教期间曾担任过鹰潭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和学院教务处副主任。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鹰潭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芦甸评传》、散文集《读书杂谈》、散文集《守望》,参编《芦甸诗文选》《天涯三人行》。近几年在海内外华人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二百多篇。《芦甸评传》填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芦甸研究的空白。《读书杂谈》被中国伯乐文学研究所评为一等奖。论文《和谐伦和整体观》被收入《海峡两岸道教论坛文集》,与张炜合作《龙虎山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为2015年炎黄文化研究会六省大会论文集采用。近期主持编纂《道文化纵横谈》(40万字,沈阳出版社出版),又协助编辑《月湖政协》文史部分。

菊野文化传媒编辑部组员:

诗词: 大筱   罗学贵  北地梅香

诗歌: 钟金洲   槐花飘香

湘子  新新  五月雪

组稿:罗学贵   湘子  剧明水

石峰   明月心    秋实  李汉军

枫叶红

主播:深谷幽兰  柳音

主编:菊野芳香(落英小桥)

(0)

相关推荐

  • 诗歌:“秀才"之风,山高水长 | 梦在远方 主播 | 幽籣诗语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秀才"之风,山高水长 --为河南基础教育者而歌  梦在远方 如果我们真正弄明白 明清时期的科举规则 就会理解那时的秀才至少相 ...

  • 鲁迅不承认自己是“革命家”,反而对吃喝玩乐更有兴趣

    提起鲁迅,人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副冷峻的面孔,倔强的胡须,再加上如匕首.投枪一样的杂文,共同构成了一个不苟言笑.愤世嫉俗的斗士形象,仿佛鲁迅生来就是为了战斗的,生活中的"享受"跟他 ...

  • 张维春 |情人节

    情人节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张维春(青海)主播|申冰新 点击以上音频聆听  这一天 圣瓦伦丁 也开始披着七夕绚丽的外衣 用玫瑰的芬芳堂而皇之地奔走 这一天 寂寥的窗口开满 ...

  • 大陆新村的日常生活

    北四川路从苏州河畔一路向北,到多伦路已近尾声,在近2000号处西拐,就是有轨电车终点站,抵拉摩斯公寓.北四川路这个拐弯处正对着甜爱路,左边就是内山书店,再往前便进入施高塔路(今山阴路).北四川路是虹口 ...

  • 张维春| 大墩峡

    大墩峡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张维春(青海)主播|宁静 点击以上音频聆听  是九曲黄河滋润了这一座锦绣的山峰 还是保安三庄的神韵丰盈了这一程山水 高原的阳光 这一刻是纯净的 ...

  • 我的家乡卢氏特有的美食

    槲包是用一种槲叶,包上黍米,煮出来的美味佳肴.槲包极具地域特色,因为豫西一带只有嵩县 .卢氏.鲁山.栾川.西峡等少数县的山上才长这种槲叶. 槲(hu)叶 槲叶在上世纪90年代曾出口日本,经脱水后作为食 ...

  • 天涯若比邻 ——徐志摩与鲁迅 || 张维舟(河南孟州)

    天涯若比邻 --徐志摩与鲁迅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题记:读2020年第2期<太阳花>陈子善先生<再说鲁迅见过徐志摩吗?> 正证实了鲁迅确实见过徐志摩.其实,鲁迅有没有见 ...

  • 《阿Q正传》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 张维舟(河南孟州)

    <阿Q正传>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文/张维舟(河南) 编辑/落英小桥 "文革"中一位江苏的同志,可能是编辑,来到鹰潭,因为所谓"观点一致",彼此很谈得 ...

  • 徐梵澄谈陈寅恪诗

    何兆武:从陈寅恪先生所引征的材料往往得不出来他那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钱锺书看 徐志摩.郭沫若.陈寅恪

  • 纯系虚构(一):“饺子一号” || 张维舟(河南孟州)

    纯系虚构(一):"饺子一号"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布,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对抗二十多年之后,开始走 ...

  • 陈独秀和鲁迅 || 张维舟(河南孟州)

    陈独秀和鲁迅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他们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并肩战斗,锋芒所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和帝国主义经济.文化.军事侵略 ...

  • 倡导朗诵 || 张维舟(河南孟州)

    倡 导 朗 诵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朗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训练,坚持朗诵有利于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利于对作品思想美.情感美和艺术表现美的进一步领略.感受和审视.从狭义上 ...

  • 看云起云落 || 张维舟(河南孟州)

    看云起云落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我喜欢在郊外的山坡上看云起云落. 四周静悄悄,远观碧空如洗,云起云落,甚是惬意. 白云朵朵,那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呀,它们不时地变幻着自己的模样:时而像洁白的棉絮, ...

  • 季羡林谈开会 || 张维舟(河南孟州)

    季羡林谈开会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我们这些无缘零距离瞻仰大师的人,心目中的大师必定是才高八斗,谈吐不俗,否则怎能算是大师?后来我有机会读到冯友兰.沈从文.钱钟书.季羡林等大师的书,才知道这样先 ...

  • 宣纸刺绣——致宣纸刺绣艺术大师顾玉纯|| 张维舟(河南孟州)

    宣纸刺绣 --致宣纸刺绣艺术大师顾玉纯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小时候,我走出大山, 到城里上学校. 临别前,妈妈在我的书包上绣了一朵花, 那是妈妈含泪的微笑. 那朵花,有妈妈的体温, 还有妈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