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扶阳读书笔记

看《伤寒论》二遍笔记
脉春弦秋浮,冬沉夏洪,肾沉心洪,肺浮肝弦,现在是春天,脉有弦意可视为常脉。
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便欲寐也。欲解时,从子至寅上。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三阴病欲解时皆有子时。子时一阳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药在此时服用是不是可以增加效果,而冬至一阳生,在冬至时治三阴病是不是可事半功倍。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而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名阳明。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阴阳大论》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此四时正气之序。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者,名伤寒。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中甚,不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以其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府,可汗而已。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以其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讲了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鞭,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肝俞、肺俞。可知《伤寒论》是针刺与汤药并用。另有如: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
看彭老书二遍笔记
“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天地结合,乾卦中爻落于坤宫中才有坎卦的一阳,这个阳才是生命最重要的,要扶持它,就要用姜桂附,张仲景《伤寒论》后到郑钦安时代有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年里,大家各人从中抓去一点而用,产生了各种学派,但把最根本的东西,用姜桂附扶阳的东西丢掉了,并且还用生地、熟地滋阴,而这种滋阴法在一千多年里使人的的身体亏损、寿命缩短,如此造成了医门大憾。由此联想到宋朝以后,“秦汉雄风、大唐盛世”不再,是不是也与当时整个社会人的体质变化有关。
《内经》中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即是天人相合、古今相合、人我相合,这三合所要达到的是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不要把《内经》看成只是医病的,而是寿世、寿于社会的学问。专心一意、精益求精地从事医学实践,不用去宣扬,把医学透学好后为人们做事就已经很好了。《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现在即当止于滋阴降火,定于郑卢医学,因为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医学,当终身诵之、习之。不要把有限的生命耗在滋阴降火,用滋阴、凉寒药上。附桂姜同用才能生精化气,桂枝加上附片能气化,如果能灵活地运用附片、桂枝、安桂,就能纯熟于布精化气。精气旺盛,则内分泌就正常,五脏六腑整个机能就正常。而精旺盛了,气旺盛了,人就不容易衰老。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应当把太阳膀胱经放在第一位,因为太阳经是人体的第一道藩篱。《伤寒论》首先即是从膀胱太阳经开始,而所有的六淫都是从太阳畏寒开始的。用军事术语来讲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

《内经》有四个体系,即:中医哲学体系(第一是气的学说,即元气论《天元纪大论》重点讲了这个思想,第二是阴阳学说,贯穿了全篇,第三是五行学说,在元气论上化生了五行,诊断、藏象、病则里面都有五行的概念,第四天人合一的理论,“上古天真论”“阴阳象大论”都讲了这个思想,并集中贯穿了气的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第一藏象学说,第二经络学说,第三精津气血学说)中医运用科学体系(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学说,也包括摄生术)。其中病因上讲有外因六淫对人身的侵害,内因七情的影响,另提出除此之外的病因:烟酒名利色财。而到了现代则致病要加一个原因,就是污染,如化学污染、放射污染、电波污染。不管是六淫七情,还是烟酒名利色财和污染,最终伤害的都是一个字:气,伤害人的正气。郑卢的目的就是研究怎么把正气、肾气保养好,维护好,防止以上的一切原因引起疾病。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病,只要来了,我们都可用扶正气的手段来抵御它。中医技术科学(第一诊断学说,如“脉诊”“色诊”等,第二论治学说,第三运气学说),此三学说也都着重在一个气字上。如切脉,脉的跳动表明人的气的运行,正气够不够,肾气够不够,而切脉切的就是这个气。

要扎扎实实地学,实实在在地、真实地、具体地学,只有学深、学透,先继承好前辈的医学才能传,才能更好地运用,也才能服务于人民,有利于人民。核心思想:气即元气论,贯穿了医理、医法、医药,也贯穿于诊断、辨证治疗的全过程;阳抽象地说即人身的太和之气、正气。就是阴阳合一之道寄寓于肾中的坎中一阳;法,治病的法则,治病的规则、章法和全局的法略;实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学就要实实在在、真真实实,理论与实践不脱节,从诊断到辨证,到立法,到遣药,到出方,一环一环相扣,不要讲不实际的话,不要做不实际的事。        
(0)

相关推荐

  •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286条浅析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4,285,286都是讲的少阴病不可发汗的情况.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发汗呢?就是说少阴病怎么去发汗?虚了,就要补.冷了就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37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37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21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

  • ​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原文186

    ​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原文186 [郑论] 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乃传经之次第.今三日而见脉大,可知其邪未传少阳,而仍在阳明也,何以知之,浮为太阳,大为阳明,弦为少阳故也. [阐释] 阳明 ...

  • 扶阳读书笔记

    原创 ,坎离既济,  扶阳法脉 , 看<伤寒论>二遍笔记.   脉春弦秋浮,冬沉夏洪,肾沉心洪,肺浮肝弦,现在是春天,脉有弦意可视为常脉. 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

  •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中医的扶阳之法

    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 ...

  • 读书笔记:谈扶脾阳与养胃阴

    编辑:独孤安 医学小白的成长日记 昨天 编者按: 这是一篇把扶脾阳.养胃阴及两者关系讲明白的好文,思路清晰,阐述透彻,文笔流畅.弄懂这个话题,就抓住了调理脾胃的关键;精于调理脾胃,就能在各科诸多病症治 ...

  • 谈扶阳的误区(by 蔡长福) | 中医学习笔记

    扶阳必然耗阴 解决健康我们要用好桂枝汤,人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加衣服,不加衣服冻得冷,衣服穿好就不冷了,衣服穿上还冷怎么办,那就知道脏腑虚,那就知道脾胃弱,那就知道吃饭不正常,那就知道好出汗,那就知道 ...

  •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三篇3--伤阳就是在折寿

    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风为百病之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在内经中不同的篇章中多次提到.风邪也是六淫邪气之首. ...

  •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三篇4--阴与阳的统一协调

    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79、180--太阳少阳并病,用刺法,太阳少阳合病有下利的情况用黄芩汤,呕吐加半...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79: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 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这一条交代了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治疗和禁忌 先有太阳病后出现少阳病,这叫太阳少阳并病 症状是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56--手脚冰凉不一定是阳气虚,可能是阳气郁结叫阳微结,可以用小柴胡汤疏导少阳气...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56: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 ...

  •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38】:时中与知几

    2017-05-04 06:00 ● 本专辑根据严思先生作品整理而成,至少64集.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心学". ● 王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