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 | 雨生百谷,该劳动的时节,别让春困封印了自己
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月令 · 七十二候集解》
春天有两个和“雨”有关的节气,即“雨水”和“谷雨”。
雨水,“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雨水之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雪率高于降雨率,雨水之后则以降雨为主。
随着阳气上升,不再潜藏地下,地上的冰雪此时已消融化水,河水流淌,土壤解冻,农人开始准备春耕。
天由雪到雨,地由冻到融,便是雨水节气的概括。
谷雨,顾名思义,即催生百谷的雨。俗话说“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谷雨期间,谷物的需水量大。比如,冬小麦此时正是抽穗灌浆期,特别需要水的滋养。春雨充足,水田方能插秧,故有“清明下种,谷雨下秧”的农谚。
谷雨的二候“鸣鸠拂其羽”和三候“戴胜降于桑”,其实讲的就是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食与衣。
布谷鸟
戴胜鸟
鸠,即布谷鸟,学名大杜鹃。“布谷”一名,正是源自它的叫声。鸟鸣“布谷”,似乎在催人播谷。陆游有诗云:“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耕。”
戴胜鸟出没于桑林,说明桑树开始枝繁叶茂了。蚕以桑叶为食,所以在谷雨节气,人们开始养蚕了。
布谷劝农,戴胜劝桑。劝农为食,劝桑为衣。虽然鸟儿没有'劝课农桑'的本意,但这不妨碍人们温情的解读。
大自然阳气上升,万物生机勃勃,人事农桑,勤劳四肢,亦是跟着大自然的节奏。
然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离大自然四季昼夜的规律已经很远了。所以,在本该活力满满的阳春三月,却成了“春眠不觉晓”的春困期。
当然,春困也确实是有其原因的。西医看来,春困是因为随着气温的升高,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也不断增大,加上人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逐渐旺盛起来了,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人就感觉困。然后等身体自己调整过来了,适应气温的升高了,就好了。
所以,中医会建议“春捂”,这个春捂的时间主要在乍寒乍暖的仲春。春捂,一方面是乍寒时,确实需要防风防寒;另一方面是乍暖时帮助开腠理,让人体对气温升高的过渡有个适应。
中医认为,春困是因为阳气升发不足。导致阳气升发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基本都和现代不规律的起居饮食有关,下面列举五点——
第一,冬藏不足。冬天没有休息好,或者消耗太多,藏精不足,以至于春天需要阳气生发出来的时候,精气就不够用了。
第二,晚睡晚起。晚上睡得太晚,阴未得静养,阳又化火耗气;早上起得太晚,阳气不能合于天时地升发,一整天都会精力不足。
第三,湿气困阳。暮春多雨,湿气较重,另如饮食偏滋腻肥甘,亦会助湿,郁滞气机,不利于阳气的升发。
第四,情志郁结。春季肝旺,只有保持肝气的舒畅条达,才能使阳气自然升发,若肝郁不畅就会影响阳气的正常升发,从而引发春困。
第五,缺乏运动。脾主四肢,四肢的运动能够帮助脾阳的升发,祛湿邪,散郁热。反之,越是懒动,就越是困。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巳时),脾经最旺的时候,是一天中最适合运动的时段。
换言之,如果我们的生活作息和大自然是非常相合的,那我们就不会发生春困,一定是精力满满的。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素问》
脾旺于四季的最后十八天,所以四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都是脾运健旺而适宜补益的,但不能大补峻补,不能滋腻,宜平和,如八珍糕。
八珍糕源自明代医家陈实功的著作《外科正宗》——
治痈疽脾胃虚弱,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饥,及平常无病、久病但脾虚食少、呕泄者并妙。
人参 山药 茯苓 芡实 莲肉(各六两) 糯米(三升) 粳米(七升) 白糖霜(二斤半) 白蜜(一斤)上将人参等五味各为细末,又将糯、粳米亦为粉,与上药末和匀,将白糖和蜜汤中顿化,随将粉药乘热和匀摊铺笼内,切成条糕蒸熟,火上烘千,磁器密贮。每日清早用白汤泡用数条,或干用亦可。但遇知觉饥时,随用数条甚便,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
↑八珍糕视频制作流程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官方视频号,每周都有食疗等中医养生视频推送
清宫又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作为宫廷御用食疗方,深受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爱。
乾隆帝版的八珍糕以茯苓、白扁豆、莲子、薏米、怀山药、芡实为基础方,年轻时胃口好,为消食化积加了山楂和麦芽;年老后气血渐弱,在基础方上加了人参,目的是补益元气。
慈禧太后嗜食油腻甘肥之物,以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呃逆便溏。御医就在八珍糕的基础上,开了个食疗方:茯苓、白扁豆、莲子、薏米、怀山药、芡实、麦芽、藕粉。这个版本的八珍糕被称为女八珍,而乾隆帝的那款八珍糕被称为男八珍。
现在流行的八珍糕也有很多种,要强化健脾祛湿的,加白术;要强化消食化积的,加鸡内金;要强化化痰行气的,加陈皮;要强化润肠通便的,加杏仁。有时候也不限于八味食材。
我们来分析一下八珍糕的这些常用食材是如何健脾的——
茯苓祛湿以健脾,脾虚日久则易有湿,湿邪又会阻滞脾的运化,如果这时只用山药这类滋补脾阴的食材,非但不能补脾,反而助湿。故见舌苔厚腻、食欲不振、恶心泄泻的,往往有脾湿,祛湿是能补脾补进去的前提,所以这里用茯苓祛湿,祛湿的同时,脾阳得升则泄泻亦止。
白扁豆也是祛脾湿的,最擅和中,调理肠胃气机,故多用于暑湿之邪紊乱脾胃气机的情况。白扁豆一般和补气的药食一起用,效果才好。便溏用白扁豆很好,如果大便干燥的话,最好不用。
第三味祛湿的食材是薏米,同样是祛湿,三味食材也是有不同之处的。薏米利水下行之力较强,也就是祛湿能力比较强,但有下坠之力,所以孕妇慎食。薏米吃太多的话,也会导致大便偏干。说点题外话,薏米不仅入脾经,还入肺、肝二经。薏米泄肺和皮肤中的水是一把好手,千金苇茎汤就用薏米排脓利水,还有些皮肤上的瘊子或脂肪粒,吃薏米也可能会消掉。另外,薏米清肝胆的湿热也很给力。
祛湿的目的,是为了能补进,所谓“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莲肉补脾气,又有收涩之性,能固肾气。脾虚或肾虚都会导致腹泻,故莲子止虚症的泄泻之力颇强。痰多的时候,建议不要加莲子,因为莲子的收敛之性,不利于排痰。
芡实和莲子都是水生的,它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能补脾固肾。而芡实还有祛湿之力,往往和补阴的药食一起用,比如山药,可以抵消山药的助湿之痹。
山药是滋脾阴的,我们不能一想到补脾健脾就随便用山药。当然,山药可以用,但要注意配伍。如果是舌苔很薄的,舌质偏红的,宜用山药。如果是舌苔厚腻的,不宜单用山药,需要先祛湿,或者山药配伍祛湿的药食一起用,比如薏米和芡实。另外,和莲子、芡实一样,山药也能固肾气、滋肾阴,不仅有益于止泻,对于肾精不固的人,如遗精崩漏之症,颇有助益。
山楂消食,尤擅消肉积,煮肉的时候加一点山楂,肉就容易煮烂。很多人脾虚是因为有过暴饮暴食史,胃中有宿食未消,脾虚而不足以运化掉它们,这时就可以吃点消食的东西,帮助脾胃运化,而山楂消积的目的也是为了给补脾铺路。山楂化瘀力颇强,恐伤胎元,故孕妇不宜。
炒麦芽常与山楂配伍。麦芽擅化米食之积,米饭吃撑了,这时用炒麦芽,消积化痰最好。麦芽是大麦芽而非小麦芽,大麦我们一般不做粮食,因为它比较猛,用以消谷,而小麦平和,是养胃充饥的。炒麦芽多食耗肾水,故孕妇慎忌。
人参大补元气,世人皆知。老人元气衰弱,食之补气固元,小孩若无气虚,一般不用吃。有人说人参不宜与山楂同食,因为一个补气,一个破气,会抵消人参的功效。但这个要看情况,如果一个人只是虚,没有腹胀积食的话,确实没有必要加山楂。但如果这个人虚的同时,也有积食,则要么先山楂消积,之后再用人参,要么一起用,山楂利气,人参补气,不用山楂而只用人参也是补不进去的,反而会腹更胀。
总之,八珍糕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食方,通过了解这些食药的性味功效,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组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理。
调理脾胃,导引的作用可能比饮食还大。谷雨节气的导引法有助于提升脾阳,增强气血运行,化解食积及全身的郁滞。
李东垣说过:“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春末夏初较常见的鼻塞、脸颊红肿等头面部症状,多和脾胃虚实夹杂有关。这种情况做谷雨导引法是非常对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