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上善若水,不争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柔和的,是具有包容性的。善良的事物和品质就像水一样,润泽了万物,包容一切而不争名夺利。水是谦逊的,自高处流下奔流到海,海纳百川。什么是善呢?像水一样的性格像水一样做事像水一样做人,这就是善。任何地方都缺少不了水的润养,有了水就有了 生机,万物离不开它,它却从不和万物相争, 这便是善。
水之善在激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位。学习水的态度,模仿水而悟道。不与外物外人相争,与自己争。使他们获益而不是与他们相争。像水一样去做人,包容万物。
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物质,那么我们把我个人的思想属性也归属于水,而水的包容性是非常好的,我认为一个合理的思想体系也是如此,任何思想都可以在我的思想池中(脑海) 占有一席之地,但有些思想融于我的池水,有些则无法消融,但它们还是在我的池水之中。而随着时间的改变,我摄入的某些精神食粮和碰到的其它思想会和这些无法消融的思想碰撞反应,从而开始生成新的东西,而这些新的思想则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我把它看成是类似于酿酒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陈越香。
战国时,蔺相如出使秦国,智勇双全、视死如归,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赵王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自恃资格老、功劳大,不服气,就对手下说:“见到他,一定要羞他。”蔺相如为了避免和廉颇接触,就装病不去上朝。一天,蔺相如乘车出行,老远就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而来,他叫手下把车赶进小巷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手下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蔺相如说:“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对赵国影响大?”手下说:“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又说:“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我为了保护赵国的利益,却敢当面指责他,怎么我见到廉颇将军反倒怕了呢?因为,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让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我们。因此,我宁愿忍让点。”后来,廉颇听到了这件事,十分惭愧,他就光着上身,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重耳为了躲避这种局面,带着5个近臣逃出了晋国。重耳在外流亡了近19年,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最后有幸成了晋国国君晋文公。重耳成为一国之君后,给这些近臣加官进爵,可最为忠心的介子推却没有来。介子推对重耳说:“我忠于您不是为了加官进爵受封赏。既然您继承王位了。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我要回家孝敬我的母亲。”介子推的这种做法无疑就是“水”的处世态度。介子推能正确定位自己,不贪图功名利禄,成就自己的百世善名。
电视剧天道中,正天集团的老总裁病死,遗嘱中推荐由韩楚风来担任总裁,不过其他副总裁都不服,都想趁这个机会,争权夺利。
丁元英经受不住韩楚风的请求,给出一条建议:退一步,让两个副总裁之间去斗,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企业必然会蒙受损失。
当董事局看清楚谁是争权的、谁是干事的,自然就众望所归了,你才有可能树立真正的权威。
韩楚风听完后,没有再去争总裁一职,静观其变。之后因为其他两位为了争夺权力让正天集团损失重大,董事会再次召开会议,任命韩楚风为正天集团总裁。
古来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写道:“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不与人争名,不与人争利,与自己争品性,人生方能有一片天地,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陶渊明不争物质的生活,不争高官厚禄,过着“采菊东篱下”的悠闲生活,真正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陶渊明的不争,才是真正的大争。
庄子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依然选择做一只自由自在的神龟。
“争”与“不争”的人生,答案就在《道德经》里,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所争、有所不争。在“不争”中沉淀自己,在“不争”中慢慢成长。才能在“争”中成就自己。
品读经典,感知国学魅力。关注我,共同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