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3
41、玉双系拱形起脊饰春秋晚期高5.8厘米 宽3.2 厘米 厚0.3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青白色,半透明,质地莹润,有光泽。器身拱起作盾形,正面中部起十字脊,都以隐起的直线雕成正交叉的十字宽带,把器表分成四区,每区内雕琢卧蚕纹。此器周边除十字脊所占有的部分外,雕琢隐起的宽带纹周边。两长边的中部,雕琢成突出于轮廓线的长方形穿孔,可供系佩。与此器相类似的玉佩饰,曾出土于江苏省吴县严山春秋晚期窖藏坑。两器的器形更为接近,不过,它们的纹饰不同。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系战国早期的器物,器形与此器不完全相似。缺少两个突出于器壁的长方穿孔。不过,从曾侯乙墓出土的情况分析,此器当为玉组佩中的一件饰物。
42、玉佩饰春秋晚期上宽4厘米 下宽4.8厘米 高3.1 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青色,质地晶莹。制作光滑工整。扁平体,作梯形。四边皆琢出对称的齿脊。器表界分八区,每区雕隐起的蟠虺纹。某些蟠虺纹的表面,琢有细密的编索纹。此器四隅钻有小孔,可以缀附于织物上作装饰品。
43、玉佩春秋晚期长 12.5 厘米 宽6.1 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浅褐色,质地属蛇纹岩,不透明。扁平体,近长方形不够规整。此器的二长边和二短边琢有齿脊。器表界以素面棱线。棱线内雕琢细密的人字纹,将器表画为三区。表面雕饰蟠虺纹。此器四角,各钻一小孔,另一角残留钻孔边缘。
44、玉髓龙形佩饰春秋晚期长 8.6厘米 宽,1.5 厘米1988 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髓呈乳白色,半透明体。两件器形相同。体形修长,似龙,曲体尖尾。颈部略有残损痕迹。头部突出一角。身体中部钻一穿,以供系佩。与此二器的质地与器形完全相同的,曾于1972 年5月出土于山东省临淄郎家庄1号东周墓。此墓的玉髓佩六组串法可分二种∶其中-一种由于不利U龙组成,与走唧墓所出的相似。临淄郎家庄墓的环和龙的数量多少不—致,似平说明此种佩饰的穿结还无定制。不过玛瑙环和龙形饰的形状规整,大小有序,似乎又说明这种佩饰已有比较固定的形式。不过,它们的确切串法现在还无从了解,但参照洛阳中州路的所出土的玉佩,推测这种佩饰的上端可能是用环作挈领的。又从每组龙形饰多成偶数(仅一奇数),而且两两成双,它们的头端无例外地都有碰破的痕迹,故推测这种佩饰在提环下可能是双行的。它们出十于干骨架。鼠。足旁,或腿足部位的棺样间,似系挂于下身的。可J 见赵卿墓出土的这种玉髓龙形饰亦应与郎家庄所出的玉髓佩饰相似。
45、水晶珠串饰春秋晚期水晶珠最长的2.1厘米 最短的0.8 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水晶珠,透明体,质地莹润光滑。共45枚。每枚的两端稍细,中间略粗。其中有紫晶管珠二枚,另外还有白色和烟色水晶与无色水晶合串成器。它们的顶端钻孔(两面钻孔),以纳线绳。这套水晶串饰的顶端皆钻较大的孔,可纳线绳,组成漂亮的串饰。
46、 玉长条形饰春秋晚期长 10.6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深褐色。扁体,长方形。两侧雕琢成齿脊状。通体琢平凸的卷云纹,此二器成对,皆纵钻一穿。
47、玉剑珌春秋晚期长5.2 厘米 宽4.2 厘米 厚3.1 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青褐色,有的地方半透明,有的地方不透明。质地上乘。扁长方形剑泌,即剑鞘末饰。此器表面雕琢多种动物形象;最上雕一蟠虺纹,蛇首伸向左上方,嘴端俏色,稍后琢出一对隐起的圆形眼睛。蛇颈细圆,向下曲折。颈后化作鹅身,翅翼雕琢隐起的五条并列的弦纹,其下有横向椭圆形镂空,镂空下似鹅身,尾部向上翘起,亦雕五道骈列的隐起弦纹并与鹅翼后端相交。鹅体琢较大的蟠虺纹,向后刻琢鱼尾,尾端雕琢细密的阴线。上述蛇首下雕琢龙首,椭圆形的眼睛,嘴与蛇口相吻合。此龙独角下垂、角的表面琢四道隐起的弦纹。龙体向右下方蜷曲。龙足前伸,爪作伏卧状。龙的躯体前腹作屈曲状,饰以漩涡状云纹;后段直至龙尾雕琢两行阴线鳞纹,并随龙尾向上旋转。此器构图极其考究,雕琢工艺精湛,为春秋时期玉剑饰中的精品。
48、玉扳指春秋晚期长 4.2 厘米 宽2.8 厘米 孔径 2.1 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白色,半透明,有光泽。椭圆形。又名玉蝶。外侧有一扳突,用于控弦。大孔用纳拇指。此器表面碾琢光洁。《诗·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蝶。"吴問生云∶"能射御则佩蝶,以象骨为之,著右巨指以钩弦,或作蝶。"8田野考古所见,多以玉为之。洛阳中州路904乙、2403、2415墓各出土一枚骨蝶,年代皆属东周。出土时,位置皆在人骨架的手部。它们皆无纹饰,器形与玉蝶相同。山东省曲阜县鲁国故城曾出土三件玉蝶,其52号墓出十的一件,饰线刻兽面纹,另一面饰卷草纹。
49、玉剑璏春秋晚期长4.4 厘米 宽2厘米 厚2 厘米1988 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青白色,半透明。长方形。一侧平滑,另一侧有突棱,中空,有带弧度的长方形孔。器表饰卧蚕纹,周边琢有周线。这件玉器实际上就是剑鞘上的带扣,俗称∶"昭文带"。
50、玉剑珌春秋晚期长4厘米 高2.7厘米 厚0.9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青褐色,局部有酱色斑疵。半透明,有光泽。玉质莹润。此器呈扁长方形。上端两角各钻一穿孔,孔内穿三道金丝与剑鞘下端相连接。中部有两个凹坑,可纳剑鞘下端。器表饰较大的卧蚕纹和勾云纹。上口有一圈突弦纹边饰。此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51、玉管春秋晚期高5.3 厘米 孔径 1.5厘米 深3.5 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为乳白色,不透明。此器上粗下细,柱状体。钻有半透孔,径1.5、深3.5厘米。器表光洁,玉质莹润。
52、玉柱状饰春秋晚期高与最大径皆为3.2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红褐色,不透明。圆柱形体,上细下粗,顶面钻一圆窝。器的外壁雕阴线云纹。
53、玉管饰春秋晚期高3.3厘米 径2.9 厘米至2.35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青褐色,半透明。器体呈上粗下细的圆柱状。顶面有一圆窝,窝内置宝蓝色圆玻璃珠一。器表上、中、下雕突弦纹各一周。通体雕琢卧蚕纹。
54、 玉三棱形饰春秋晚期高3.4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乳白色,半透明,质地莹润,表面光滑平整。三棱形体。剖面呈等边三角形。通体饰蟠虺纹。中有穿孔,可以贯系。
55、玉半圆形佩饰春秋晚期长5.2 厘米 高3.7厘米 厚0.15厘米1988 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青褐色,透明度较差,有褐斑,扁平体,半圆形。颇似龟腹甲的一半,周边琢有七个齿状缺口。在此器的右下角钻一大孔,上缘及左下角共钻三小孔,以便系缀。通体光素无纹饰。
56、玉髓管春秋晚期右;长2.15 厘米 最大径0.8厘米中右∶长1.6厘米 径0.45 厘米中左∶长1.6厘米 最大径0.6厘米左;长3.5厘米 最大径0.75 厘米1978 年河南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以上四件皆以后髓为原料,呈枣核形。磨光后显出石髓的自然纹样,绚丽多彩。右者中段为乳白色,两端为棕色。中右系黄色,一端已残。左者中间为乳白色,两端作棕褐色。中左一端为棕褐色,另一端有棕白相间的彩色五周。这些石髓磨制的管珠,表面碾磨极精,具有漂亮的艳丽色彩,而且无例外的皆纵钻穿孔,有可能系佩饰的组成部分。
57、玉牌春秋晚期长 3.8厘米 宽2.8厘米 厚0.1 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白色微黄,半透明,有光泽。长方形,四边均有对称的齿脊。器表饰双勾阴线夔龙云纹。靠近上下两边处钻有对称的两对小孔,应系缝缀于织物上的装饰品。出土时共计六件。
58、玉簪二件春秋晚期大∶长 16厘米 直径0.9厘米 帽颈径1.9厘米小∶长9.5厘米 直径 0.6 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玉簪帽者玉料为棕青色,有透明感。圆锥体。簪帽呈螺钉形,上粗下细。顶面中部下凹,中部有穿孔。上端刻勾云纹,下端界以缘索纹周线二周。编索纹间所夹空白刻以双勾云纹。簪身呈圆锥状,雕三周勾云纹带,并夹以两周竖阴线纹。靠近下一周竖阴线纹处,横钻一孔。簪身最下的勾云纹带至锥尖处,碾磨光滑,不加纹饰。确为玉器之佳作。较小的玉簪呈灰白色,圆柱状,中段略粗,两端略细。器身有绚索纹十三周。玉簪中段横钻一孔。
59、玉环、玉绞丝纹环春秋晚期玉环外径2.7厘米 孔径1.5厘米 厚0.4厘米玉绞丝纹环外径2.8厘米 孔径1.2 厘米厚0.25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环白色,扁平体。正圆形。好大于肉。表面琢阴线勾云纹。玉绞丝纹环玉料白色微黄,有透明感。正圆形。通体雕琢成绞丝纹。俗称蚩尤环。
60、玉玦春秋晚期右∶直径5.9厘米 孔径2.8厘米左∶直径 5.85厘米 孔径2.8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为白色,微黄。质地细润,有光泽。玉玦内外缘均雕琢阴凹的轮廓线。两面皆雕琢阴线蟠虺纹。两件尺寸相近,应是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