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诗歌的最佳切入点
美学大师朱光潜一生著作等身,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但是他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那本《诗论》。”为什么写过很多美学著作的美学大师,却说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关于诗学的论著呢?古希腊的哲学家也写了《诗论》。诗歌与文学的其它种类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诗歌对美学的依赖尤甚于其它任何一种文学种类。从诗歌的角度研究美学是一个最佳的途径,同样,从美学的角度去切入诗学,是一个可以揭示诗歌本质的最佳切入点。
我们经常听人用“美”来形容诗歌,为什么说诗歌是美的呢?诗歌的美有多方面的,它具有精神美,将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向美的方向引导;它有细腻美,诗句会深入你私密的心灵深处;它有阴柔美,让你荡气回肠;它有阳刚美,让你激情奋发;它有崇高美,可以洗涤人类的灵魂;它有音乐美,一首诗是一首用语音组成的旋律。一个是精神境界的美,一个是音乐的美。
诗歌这个词本身就说明诗与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只了解哲学意义上的美学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了解美学的分支音乐美学的有关知识。
对音乐美学最有研究的应该是纯音乐家,但是第一个提出音乐美学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Daniel Schubart,1739-1791),看来诗人加音乐家比单纯的音乐家更能理解音乐美。
西方的哲人说“审美是人类人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凡是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发现美的过程和表现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诗人把自己的美学思想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在上个世纪中期曾有这样的关于诗歌题材的讨论,比如有人说没有赞美石油工人的诗,所以要写赞美石油工人的诗,又有人说,没有赞美邮递员的诗了,又要去写赞美邮递员的诗歌。这种讨论延续到现在,虽然减少了其中的政治浓度,但是诗歌到底要去表现什么?这个根本的问题还认识不清。诗歌不应该是某一种人类群体的赞歌,无论是一个工种,或是一个民族;诗歌也不应该是人类某一种情绪的赞歌,无论是爱情,还是爱国,它赞美的是一个“美”字,这个美超越了把人类用阶级、地位、性别、民族、国家等把人类归类的条件,也超越了任何一种范围的情绪,这个美是人类共同认可的信条,至于写什么具体的东西去表现它,那是次要的。写生可以体现美,写死也可以体现美;写和平可以体现融合的美,写战争可以体现悲壮的美:写爱情可以歌颂真爱的美,写仇恨可以歌颂正义的美。
美学视野的大小,决定了作者立意品位的高低、决定作品意境的高低。有些人对“美”的理解过于狭窄,比如古代一些诗人选题总离不开梅、兰、竹、菊,美女,山水一类,将美限于一个极小的范围,写不出什么大气的作品。喜庆是美,悲壮也是美;女人婀娜多姿是美,男人的刚健有力也是美;生是美,大气禀然视死如归也是美;爱是美,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也是美,只要去发掘,世界上美的东西太多了。
关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点,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说;
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这样的精神价值是高贵的。
中国的这种审美观与诗歌的精神更相符。
诗歌为什么要有格律,因为格律有音乐的美感,为什么格律有美感,因为在人的心理上有个“预期”,诗歌有节奏和韵脚,人们预期下一个节奏应该是平是仄、是长是短,结果正如所料;人们预期在什么位置应该出现一个韵脚,结果它如约而至,于是读者产生一种快慰,这是美学的常识,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些,就不会理解节奏和韵脚对于诗歌的重要性,所以美学是诗歌入门的基础。
无论是诗歌的创作者还是诗歌的欣赏者,他们的审美意识、观点、情趣、习惯、能力上都不尽相同,因此形成的感受、反应、理解和好恶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个人,每每会因为年龄、经验、境遇、教养、心情、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变异。
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地要在你的诗歌里表达你的美学观点,你的美学观点自然地会融入你的作品之中,也许你也会赞同人们公认的美学标准,但是在作品中会不经意地暴露出你在美学上的缺欠。例如:
跛脚人的假肢
也要发芽了
节气一寸寸
向上浸淫
当笑容在脖颈以上
开花的时候
我们却傻傻地望着太阳
浑身像泡在温水里
雷抒雁《春天》
春天是温暖和湿润的,作者想像残疾人的木制假肢都像小树一样发芽了。设想可谓新奇,但是新奇得有点让人毛骨悚然,有点作呕,更谈不上美的感受了。为什么你不去写桌子腿发芽,而非要写残疾人的假肢呢?不是说一提的假肢就违反了美学原则,前苏联诗人马雅科夫斯基也写过假肢,他想表达一种“珍惜”的深度,苦思许久而不可得,夜里他突然想到,一个安装了一个假腿的残疾人他应该多么珍惜他的另一只腿呀,他马上把这个构思写在了香烟合上。作者可能是肢体健全的人,不理解残疾人的心里,但是作为一个人,尊重残疾人、同情残疾人,应该是一种起码的道德,为了追求意象的新颖,一不小心露出了那个“小”来。产生这样纰漏的原因是美学修养的欠缺,一个美学修养较深的诗人决不会在自己的诗歌作品里出现破坏“美”的句子,像资深的乐队指挥,能马上听出一个微小不和谐的音。
到底什么是美学,美学是艺术审美中最带有根本的问题和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它是审美标准的标准,审美原则的原则。它不是很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看来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又无处不在不可缺少。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是以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
我们去找一些“美学”的书来读,可能接触到的多数是讲美学史的,不要以为这不适合你,你只是想学习写诗,不想转行学习美学,其实美学就是美学史,美学是在问题的不断提出和问题的不断试图解答中完成的,所以美学的历史构成了美学。
在近二千年的时间里人们信奉的都是客观美学,是毕达哥拉斯的美合规律的学说、是苏格拉底的美合目的性的学说、是柏拉图的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学说、以及从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关于艺术是模仿的学说,从他的《诗学》开始,美学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客观美学无法避免地向主观美学过渡、向神学目的论靠拢。
主观美学开创了“美学”这个专有名词,在哲学里为“美学”独立地开设了一个账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定位在“审美是什么”,第一次提出“真、善、美”。
人们走进诗歌的殿堂往往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被别人的诗歌里被一些激情的句子感动,于是自己也试写一些华丽、激情的句子,后来逐步深入才理解了诗歌还有它自己的形式,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要讲究,最后经过努力写出了形式和内容俱佳的作品。第二种是听到了好的诗歌,首先感到的是它的美,音韵上的和意境上的。这时有老师或书本的指导,尝试自己创作。相比之下第二种进入诗歌的大门比较快。当然有些人永远停留在奇特句子的苦思冥想里,他们可能写了很多作品,甚至还创造了“诗到语言为止”的理论,实际上他们仍然是荡漾在诗歌的大门之外。从美学的角度进入诗歌是进入诗歌的最佳切入点。
远方的风景
----不仅是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嵩县天池山
张相正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