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中医诊断学超全超精华总结都在这一篇

导读:之前小编整理了中医基础理论懒人笔记之后就有人反馈说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针灸、内外妇儿都想看呢,安排!今天就满足你们的要求,《中医诊断学》总结来啦~

中医诊断学

各章节重点知识汇总

一.脏腑辨证

【心血虚、心阴虚】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各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异同】

【痰蒙心神、痰火扰神】

【风寒犯肺、肺阴虚、燥邪犯肺异同】

【肺阴虚与燥邪犯肺的异同】

【肺热炽盛、痰热壅肺异同】

【脾气虛、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异同】

【寒湿困脾、脾阳虚异同】

【寒湿固脾、湿热蕴脾异同】

【肝血虚、肝阴虚异同】

【肝火炽盛、肝阳上亢异同】

【肝风内动】

二.望诊

(一)五色主病

1.青色—木、肝—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痛】

(2)突见面青灰,唇青紫【心阳暴脱、心血阻】

(3)久病面唇青紫【虚、肺闭塞】

(4)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6)妇女面青—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2.赤色—火、心—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实热】

(2)午后两颧发红【阴虚】

(3)【久病重病面红如妆】【戴阳】

3.黄色—土、脾—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脾胃虚、气血缺】

(2)面色黄胖【脾虚湿蕴】

(3)面色黄疸【阳湿热、阴寒湿】

(4)面色淡黄而垢【湿】

4.白色—金、肺—虚证、寒证、失血。

(1)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失血】

(2)面色㿠白【阳虚】

(3)面色㿠白虚浮【阳虚水泛】

(4)面色苍白【亡阳、暴脱、阴寒】

5.黑色—水、肾—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面黑暗淡【肾阳虚】

(2)面黑干焦【肾阴虚】

(3)面色黧黑兼肌肤甲错【血瘀】

(4)眼眶周围发黑【水饮、寒湿、睡眠】

(二)望目

“五轮学说”瞳仁肾水、黑睛肝风、血络心血、白睛肺气、眼睑脾肉

1.目神

①有神【健康、易治】

②无神【难治】

2.目色

①目赤肿痛【实热】

②白睛发黄【黄疸】

③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④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

⑤目生翳【邪毒、肝胆实火、湿热、阴虚火旺、眼外伤、全身疾病、小儿疳积】

3.目形

①目胞浮肿【水肿、低枕睡觉】

②眼窝凹陷【气血虚、阴阳竭】

③眼球突出【肺胀、瘿瘤】

④胞睑红肿【风邪、脾胃热】

4.目态

(1)瞳孔缩小【中毒、药物性、眼疾】

(2)瞳孔散大

双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药物性、危重濒死、极度情绪】

单侧【热极生风、中风、脑外伤、颅内肿瘤】

(3)目睛凝视【肝风内动、脏腑精衰、痰热】

(4)昏睡露睛【脾胃虚、伤津、多小儿、昏迷危重】

(5)胞睑下垂

①双睑【先天不足、脾肾亏】

②单睑【脾虚、外伤】

(6)目瞤【风热、邪不泻、血气弱、经失养】

(三)望皮肤

1.斑疹。

(1)斑【阳、阴、外伤】

(2)疹【麻、风、瘾】

2.水疱

(1)白㾦【湿热】

(2)水痘【时邪、湿热】

(3)湿疹【湿热、风邪、郁肌表】

(4)热气疮【风热、肺胃蓄热】

3.疮疡

(1)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成脓疡—阳【湿热、气血】

(2)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无头疽—阴【气血亏、阴寒】

(3)疗—形小如粟,根深如针,漫肿灼热,麻木疼痛【竹木、疫、疠、火毒】

(4)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根浅,易化脓,脓出即愈【火热毒、湿热】

三.问诊

(一)问寒热

但热不寒(里热证)

1.【壮热】—里实热【伤寒阳明经、温热病气分】

2.【潮热】

①日晡潮热—下午3~5时热势较高—里实热结【伤寒阳明腑实】

②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加剧—里湿热证【湿温】

③阴虚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甚则骨蒸发热—里虚热证【外感、内伤的阴虚】

④瘀血发热—午后或夜间—里实热证【血瘀】

⑤身热夜甚—夜间为甚—里实热证【热入营血】

3.【微热】【气虚、阴虚、血虚、郁热、气阴两虚】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

【无定时】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正盛发热,邪胜恶寒。

【有定时】

1.疟疾—伏于膜原(寒战与高热交替,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

2.气郁化火。

3.妇女热入血室。

(二)问汗

特殊汗出

1.自汗【气虚、阳虚】

2.盗汗【阴虚】

3.自汗盗汗并见【气阴两虚】

4.绝汗【亡阴、亡阳】

5.战汗。【汗出热退:向愈;汗出热不退:恶化】

6.冷汗【阳气虚、惊吓】

7.热汗【里热】

8.黄汗【风湿热】

局部汗出

1.头汗【上焦热、中焦湿热、元气脱、辣热汤酒】

2.半身汗【痿病、中风、截瘫】

3.手足心汗【微汗生理;量多病理:阴经郁热、阳明燥热、脾虚运化失常】

4.心胸汗【多虚(心脾虚、心肾不交)】

5.阴汗【下焦湿热】

(三)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

肠道病变【积热、阳虚寒、气血津亏、癥块】

其他因素【肛门病变、肌痿、风(喑)痱、肿块压迫、温热病过服止泻/温燥、腹部手术、疲惫】

(2)泄泻【风寒湿热疫毒、食伤、食毒、虫积、情志、久病】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

(2)溏结不调

①时干时稀—肝郁脾虛,肝脾不调。

②先干后稀—脾虚。

(3)脓血便

(4)便血【胃肠、全身疾病】

3.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

(2)里急后重: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湿热、肝郁脾虚、食积】

(4)大便失禁

(5)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四)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

1.胀痛:①气滞。②肝火。③阳亢。胀痛滞火亢。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实:阻经络;虚:阳气虚失温煦】

4.灼痛【实:火邪;虚:阴虚火旺】

5.重痛—①湿(头、四肢、腰、全身)②肝阳上亢(头重痛)

6.酸痛—①湿(四肢、全身)②肾虚(腰)

7.绞痛—①有形实邪(真心痛、上腹痛)②寒(胃脘痛)

8.空痛—虚—头部或小腹:①气血亏虚。②肾精不足。

9.隐痛—虚—头、胸、脘、腹【阳气虚、精血亏虚。】

10.走窜痛【气滞、风邪(行痹)】

11.固定痛—①瘀血(胸胁胃脘)②湿(四肢关节)

12掣痛(引痛、彻痛)

①虚【新病、持续痛、拒按(筋脉阻滞)】

②实【久病、时痛时止、喜按(筋脉失养)】

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1)辨经络

①阳明—前额连眉棱骨。

②太阳—后头连项。

③少阳—头两侧。

④厥阴—巅顶。

⑤少阴—头痛连齿。

(2)辨虚实

实—不通则痛

虛—不荣则痛

(3)辨外感内伤。

【外感】

①风寒【及项背、不止、风重、喜裹头】

②风热【喜冷、甚如裂、面红目赤】

③风湿【如裹、肢困重】

【内伤】

①气虚【隐隐、过劳甚、时发时止】

②血虚【隐隐且晕、绵绵不休、面白】

③肾虚【空痛、腰膝酸软】

④血瘀【如刺、有定处、久不愈、外伤史】

⑤痰浊【时作、昏蒙沉重、泛呕眩晕】

⑥肝火、肝阳【胀痛而眩、时作筋掣、两侧重、口苦目赤】

⑦食积【恶心呕吐、痞闷、食不下】

2.胸痛

①胸痹【阻滞心脉】

②厥心痛(真心痛)【心脉急骤闭塞】

③肺痨【肺阴虚、虚火】

④肺热病【热邪、肺络】

⑤肺痈【痰热、热壅血瘀】

⑥胁肋痛【气结痰凝血瘀】

⑦胸部疼痛。

3.胁痛【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阴亏虚、悬饮、寒凝】

(五)问妇女

月经

1.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

虛:①脾气虚。②肾气不足。

实:①阳盛血热。②肝郁化热。③阴虚火旺。

(2)月经后期。

虚:①营血亏。②肾精不足。③阳气虚。

实:①气滞血瘀。②寒凝血瘀。③痰湿阻滞。

(3)月经先后无定期

虚—脾肾虚。

实—肝气郁。

2.经量异常

(1)过多【血热、气虚、瘀血】

(2)过少

虚【营血、肾气虚】

实【寒凝、血瘀、痰湿】

(3)崩漏

虚【脾气虚、肾阳虚、肾阴少】

实【热、瘀血】

(4)闭经

虚—①肝肾不足。②气血虚。③阴虚血燥。④血海空虚。⑤阳虚寒凝。

实—①痨虫。②气滞血瘀。③痰湿阻滞。

3.经色、经质异常

(1)经色淡红质稀—血少。

(2)经色深红质稠—血热。

(3)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兼小腹冷痛—寒凝。

4.痛经

(1)胀痛或刺痛拒按【气滞血瘀】

(2)灼痛拒按,平素带下黄稠臭秽【湿热】

(3)冷痛,遇暖则减【寒。阳虚】

(4)后期隐痛、空痛【气血虚。肾精不足】

带下

1.白带【脾肾阳虚、寒湿】

2.黄带【湿热、湿毒】

3.赤白带【肝经郁热、湿毒(绝经后癌瘤)】

四.切诊

真脏脉—“十怪脉”

七绝脉”:无偃刀脉、转豆脉、麻促脉。

1.无胃脉

①偃刀【弦急】

②转豆【短小而坚搏】

③弹石【急促而坚搏】

→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脏气独现,病危重。

2.无神脉

①雀啄【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

②屋漏【良久一滴】

③解索【乍疏乍密、时快时慢、散乱无序】→脾肾阳气败,神气涣散,生命将终。

④麻促【麻子纷乱、细微至甚】→卫气枯,营血涩之危候。

3.无根脉

①【釜沸脉】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

②【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之征。

③【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孤阳无依,躁动不安。

脉诊歌诀

1.【浮脉类】

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濡并散芤革。

浮举有余按不足,表证虚阳浮越出。

洪脉体大搏有力,来盛去衰是热意。

濡脉浮细无力软,病主虚证湿困懒。

散脉至数力不均,元气离散脏气陨。

芤脉浮大空如葱,主病伤阴与落红。

革脉搏指空边坚,亡血失精产崩连。

2.【沉脉类】

沉脉重按始得之,沉伏弱牢一并施。

沉轻不应重按得,里证常人一并合。

伏重推至筋骨处,邪闭厥病痛极住。

弱沉细无力而软,阳气气血俱缺短。

牢沉按实大弦长,阴寒疝气癥积襄。

3.【迟脉类】

迟脉一息少四至,缓涩结脉再添迟。

迟脉一息少四至,寒证实热均可是。

缓脉一息四至缓,脾虚湿困平人挽。

涩脉艰涩滞不畅,气血精瘀痰食长。

结迟一止无定数,阴结痰瘀气血暮。

4.【数脉类】

数脉大五小于七,数疾促动四相依。

数脉大五小于七,热证亦主里虚疲。

疾脉急疾有七八,阳极阴竭元气塌。

促数一止无定数,热瘀痰食脏衰痈。

动脉滑数短如豆,病由疼痛惊恐凑。

5.【虚脉类】

虚脉应指无力五,虚细微代短相辅。

虚按无力应指软,气血两虚由它管。

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湿证演。

微极细软有无摸,气血大虚元气脱。

代迟一止有定数,脏衰惊痛与跌仆。

短脉不及本部长,有力气郁无力伤。

6.【实脉类】

实脉应指有力六,实滑紧弦长大凑。

实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紧相系。

滑来流利应指滑,痰食热孕青年查。

弦端直长按琴弦,肝胆痰痛与老年。

紧绷弹指如转索,宿食疼痛实寒裹。

长脉端直超本位,气余阳热实平备。

大脉宽大无汹涌,健康之人病进恐。

二.不同脉象主同一症状总结

1.【湿】缓、细、濡(滑:痰湿)。

2.【惊】动、代。

3.【痛】伏、动、弦、紧、代。

4.【食积】滑、涩、紧、促。

5.【气滞血瘀】涩、结、促。

6.【气血两虛】虚、细、弱、微、结。

7.【常人】浮、沉、迟、缓、疾、长、大、滑、弦。

相兼脉

1.浮紧脉【外感寒邪表寒、风寒痹病】

2.浮缓脉【风邪、营卫不和太阳中风】

3.浮数脉【风热袭表表热】

4.浮滑脉【表证夹痰】

5.沉迟脉【里寒】

6.沉弦脉【肝郁、水饮】

7.沉涩脉【血瘀】

8.沉缓脉【脾虚、水湿】

9.沉细数脉【阴虚内热、血虚】

10.弦紧脉【寒、痛】

11.弦数脉【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12.弦滑数脉【肝火夹痰、肝胆湿热、肝阳上亢、痰火】

13.弦细脉【肝肾阴虚、血虚肝郁、肝郁脾虚】

14.滑数脉【痰热、湿热、食积内热】

15.洪数脉【阳明经、气分热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