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一首七律,读完颈联之后,立刻就感觉茅塞顿开
2020-11-14
世间的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但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同时人们又担心自己会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衰老不堪。于是有人觉得彷徨无助,有人又变得患得患失,似乎只有梦境和酒中才能忘记忧愁。
其实没有人可以逃脱衰老和疾病,也无法返老还童,与其每日悲悲戚戚,不如忘记得失与烦恼,享受当下的恬淡生活。南宋就有一位大儒懂得这一点,下面介绍朱熹的一首七律,读完颈联之后,立刻就感觉茅塞顿开。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宋代:朱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他19岁进士及第,曾担任地方巡抚,其理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诗歌中《春日》和《观书有感》则是脍炙人口的诗作。
南宋淳熙十年,53岁的作者在泉州与诗人溥公久别重逢,此时正值重阳节,溥公有诗为赠,诗人于是也赋诗作了酬答,并和好友辨明了理学观念的异同。
溥公,别号东峰道人,乃是一位得道的高僧。泉州是朱熹初仕之地,他对此地情有独钟,其足迹曾遍及乡村郡县。诗人对这里的人事、风物也了解很深,泉州也保存了无数有关朱子的文化遗迹。
诗人在这里也结交广泛,其中也包括一些僧道人士,溥公就是他的一位至交好友。诗人与老友再次相见,心中感慨万端,“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首联直抒胸臆,诗人细细回想,人生真是不堪回首,仿佛眨眼间就过去了几十个春秋。
诗人回顾过往,正在叹息时,又无意间看见梁间燕子飞来飞去,而旧时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诗人不得不进一步感慨,“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溪山如画、燕语迎人,时光荏苒、旧情犹在。诗人与老朋友促膝谈心,一边深情地寒暄问候,一边还不忘相互开开玩笑,但最后还是回到了他们都关心的理学和佛理。
他们虽然是多年不见的好友,而且还都过了知天命之年,但依然改不了喜欢争论的习惯。“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诗人认为,佛家所说的三生,并没有什么实际依据,其所持的万法之道,实则本于闲静。
朱熹一向主张,闲则静,静则百念皆空,神完志适。正如庄子所言,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人生有数不清的烦忧,唯有懂得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的道理,才能变得成熟。
不过争论归争论,老友之间的友谊依然牢不可破。诗人最后又深情地说,“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相逢一笑,你可能又对我不满,但那些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
物是人非、惆怅难言,短聚即别、如梦如幻。诗人不知下一次可否有机会再次相见,如今互诉衷肠,又各执己见,彼此却并不责怪对方,反而更增添了一份敬意和友情。
朱熹的这首七律没有华丽的辞藻,彰显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感,更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虽然对禅理的研究深度不如高僧,但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儒释道也有相 通之处,所以彼此间并非不可调和。
诗人认为,虚幻的东西不可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只有内心恬静淡然,才能不惧流年偷换,也不必尝饮世间冷暖。而当放下尘俗万念,即可享受一片广阔空间。
上一篇
朱熹初春踏青,兴高采烈地写下一首诗,最后7字脍炙人口下一篇朱熹的一首绝句,朴实无华,情真意切,最后7字深蕴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