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十年三行】吐鲁番 坎儿井
【新疆,十年三行】
吐鲁番 坎儿井
回想起来,我们这代人对于新疆最初的概念,
应该源于关牧村那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这首歌用婉转悠扬的旋律与真挚动人的歌词,
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名叫阿娜尔罕的维吾尔族姑娘
和驻守边防哨卡的克里木的爱情故事,
传递出了爱国之情与纯洁爱情交织成的浓浓深情。
同时,吐鲁番的葡萄和热浪也烙在了我们的印象里。
及至成年后有机会走遍了新疆天山南北的山山水水,
此时的吐鲁番,不免就成为了一个寻常地儿了。
但既然经过这里了,也就别错过了。
闻名于世的葡萄自然是吐鲁番一大亮点。
美丽幽雅的葡萄园——
吐鲁番之所以盛产葡萄,
除了气候土质等因素外,
坎儿井功不可没。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
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
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峰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
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这是裸露在外的坎儿井明渠——
而隐藏在地下的神秘暗渠,让人不免有探究的冲动——
进入一个洞穴,
也是为了让人看得方便看得真切,
对坎儿井的暗渠进行了后期加工和维护。
坎儿井暗渠上方的四周土层都已拓宽,
为了安全考虑还用铁架子进行了加固,
规整宽绰如同现代化都市里的地铁通道,
暗渠沟边都架上了一层厚厚的玻璃。
灯光琉璃之中,坎儿井水在脚下流淌,
在百多米的长廊行走,让人仿佛脱离了凡尘迈入了古代。
坎儿井不是几个月或几年能完成的。
也许都是祖辈开始挖坎儿井,孙子辈、重孙辈才能喝上水。
资料上记载,古代劳动人民都是
在狭窄的空间里,靠油灯的微弱亮光,用简单的工具挖掘......
千百年来,令人惊奇的这项伟大的工程,
就是靠坎土曼、井绳、吊筐和油灯这些最原始的劳动工具挖凿而成!
水是生命之源.
对于处于戈壁荒滩的人们来说,
水,尤为珍贵。
古代劳动人民用辛劳和智慧发明创造了坎儿井这一水利壮举。
而今天的我们,在享用着先人成果的同时,
非但没有传承好,相反破坏着自然。
不久的将来,
坎儿井只是一个干涸的历史文物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看看下面这些数字,令人惊心呵——
相信每一个热爱新疆的人都会祈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