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述张仲景的医圣之路

讲述:郝万山


  上个世纪末,听起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就是10多年前的事。北京有一次流感,有一天,我在门诊,来了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女的说:大夫,我俩都感冒了,您开药的时候,用我的名字,药量开大一点,药煮完后,我喝一碗,他喝一碗。

  我问为什么要这样?她说:我能报销,他不能报销。我说你们俩能吃一样的药吗?她说:我们俩都是感冒,怎么不能吃一样的药呢?

  我问了一下男病人,他的症状是,鼻流清涕,怕冷,发烧,全身疼,嗓子痒,咳嗽,没有汗。从中医角度来看,这是风寒外感。我又问了一下女病人,她的症状是,嗓子肿痛,咳嗽吐黄痰,发烧明显,怕冷不太明显,从中医角度来看,这是风热外感。

  我说:他得的是风寒外感,你得的是风热外感,他需要用辛热的药,你需要用辛凉的药,你们俩怎么能吃一锅药呢?

  那女的马上接过我的话茬说:不对呀,大夫,不瞒你说,我俩刚结婚20天,我们同睡一张床,同吃一锅饭,他怎么得的是风寒,我得的是风热呢?我说:因为你们俩的体质不一样,致病后反应状态不一样,出现的临床表现不一样。

  我对女病人说,你是一个阴虚阳亢的身体素质,平时容易心烦急躁,风风火火,性格外向,甚至有点侠肝义胆。她瞪着眼看着我:大夫,你还会算命?我说:我不会算命。那你怎么知道我的性格?我说:阴虚火旺的人,都是这个脾气。你从小一得感冒就往嗓子上走,你以前是不是经常犯扁桃腺炎?女的说:真是。

  小伙子是你的先生,他是阳虚的体质,平时手脚偏凉。这个女人真是心直口快,说他老公的手脚比别的男人都凉,我的女伴们都说,结婚以后,都是男的给她们暖被窝,可我倒好,我得给他暖被窝。

  你先生内向,思维周密,动作和语言沉稳,我不好意思说他动作和语言迟钝,像他这样的性格,是一个阳虚阴盛的身体素质,他得了感冒以后,容易从阴化寒,所以他得的是风寒外感。你是阴虚阳盛,外来的致病因素,可以从阳化热,所以你得的是风热外感。

  中医在诊病的时候,不是看气候条件,不是看流感病毒,而是看机体,看人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你俩的病情状态不一样,能吃一样的药吗?

  她说:怪不得,前两天我们用的是同样的西药,没有好。上诊所看,医院开的处方药,吃了,烧也不退。大夫,现在咱也甭管报销不报销了,您就给咱俩开药吧!

  我给男的开的是辛温解表药,给女的开的是辛凉清解药,每个人开了一付,吃了一付药他们的病都好了,这就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开药。

  也是在十多年前,医学界召开过一次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会,会上讨论了许多议题,其中有一个关于个体化治疗方案和群体化治疗方案哪一个更先进的议题。所谓群体化治疗方案,就是这些人都得了这个病,医生采用同一种方案进行治疗。所谓个体化治疗方案,是说虽然这些人得了同一种病,但是,医生还是根据这些人的性别,年龄,个人心理状况,以及对疾病的反应状态,制定出每个人的治疗方案。

  实际上,这两种治疗方案,中医和西医都在采用。而最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在我国已经延续了1800多年,它是由我国名医张仲景创造成的。这个观点已经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公认。

  那么,张仲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他和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中的曹操,是同时代人。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人,比曹操大5岁,比刘备大11岁。

  无论是在《后汉书》中,还是在《三国志》中,都没有张仲景的传记。在宋朝,国家组织了一个校正医书局,校订了流传下来的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医官们为此书写了一个序。这个序引用了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的一段话,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仍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这里说的《汉书》是指《后汉书》,从这段话里,可知张仲景是三国时期人,家乡在河南。

  张仲景没有上过大学,那个时候也没有大学。序中说,他是跟师学的中医,跟他的同乡,当时的名医张伯祖学的医。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孝廉是什么?是那个时候授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一种荣誉称号,不是官职。但政府在选拔官吏的时候,首先要从孝廉中来考虑。

  年轻时,张仲景被乡里推举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史书上没有记载。长沙在东汉时,归荆州所管,历史上孙权的父亲孙坚曾做过长沙太守。在关于长沙太守的历史记载中,有几年是空缺的,后来人们推测,可能就在这几年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张仲景又当官,又给人看病,每月初一,十五不办理行政事务,广开大堂,让老百姓到大堂上来看病。所以,现在把药店的医生,叫做堂医,就是从张仲景开始流传下来的。

  张仲景想,做官不如做医生,做医生能直接为百姓服务,于是,他就不做官了,一心一意当大夫。由于历史上有这么一段张仲景当长沙太守的传言,后来的医生就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以后如果在医学书上看到,长沙怎么说,张长沙怎么说,指的就是张仲景。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张仲景治病的故事。

  河南有个桐柏山,有一次,张仲景上桐柏山采药,碰到一个山民请他看病。张仲景摸完他的脉就问:先生,您的手腕上为什么有兽脉?此人如实以对,他说:我本是山洞里的老猴子,这些日子我身体实在不舒服,请你给我看看。张仲景摸完脉,又看了看舌相,从药包里拿出了一丸药给他。谁知老猴子吃了后就好了。

  第二天,山中的老猴子,扛了一块大木头,来见张仲景。他说:非常感谢大夫治好了我的病,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报,这是一块经历了一万年以上的桐木,送给你。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木材,可以做乐器。张仲景就请人做了两把古琴,一把叫古猿,一把叫万年。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载在一个名叫虞汝明写的《古琴疏》里。

  这样的故事,当然是在赞叹张仲景的高明医术,而把神奇的传说变成梦境并写到书里,更见对张仲景医学成就的赞誉。不管传说讲得多么神奇,但所表达的民意民心,却是真实的。

  有个读书人叫冯应鳌,得了重病,身上一阵冷,一阵热,治了好长时间,一直没有治好。那天夜里,他觉得自己神志不清,好像快不行了,慢慢进入梦境。

  在梦中,他看见飘飘悠悠地来了一个神人。此人穿黄衣,戴黄帽,用手摸了一下他全身,冯应鳌顿时觉得特别舒服,便问他:您是谁?为什么要给我看病?那人说,我是南阳汉长沙太守张仲景,今天我给你治病,也是有事求救于你,请你帮忙。

  在南阳城正东4里路处,有个祠堂,祠堂后面77步是我的墓,过几年,有人要在墓上挖井,请你到那里去阻止他们,不要让他们挖。同时请你把墓和祠堂修整一下,神人说完就飘然而去。

  冯应鳌醒后,出了一身大汗,烧也退了,病也好了,非常高兴。梦中神人的嘱托可不能忘记,过了几年,他真的在南阳城东发现一个祠堂,祠后77步有几个人正在那儿打井。他过去一看,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11个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

  这块石碑,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现收藏在河南省南阳市的医圣祠。遗憾的是这个石碑上没有署立碑的年代,也没有署立碑人名字。1981年,医圣祠在整修过程中,在发现墓碑处,再往下挖,竟发现还埋着一个碑座。在碑座的一边写着4个字:咸和五年。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相当于公元330年。离张仲景去世的公元219年,也就是110年左右。如果这个墓碑是真的话,那么,张仲景做长沙太守一事,这碑就是一个物证。

  其实,张仲景他做没做过太守,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在张仲景逝世1300多年后,人们把最高的赞誉送给了他,尊他为医圣。传说和故事,充分证明了张仲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晋朝有一个叫皇甫谧的,他写过一本书,叫《针灸甲乙经》,在这本书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张仲景遇见侍中王仲宣,侍中是皇帝的贴身随从,现在叫秘书。他可以出入宫廷,参与政事,是中央领导身边的一个重要官员。当时,张仲景遇见王仲宣的时候,他还不是侍中,才只有20岁。张仲景一看这小伙子,就说你身体有病。20年后,你的眉毛会全部脱落,眉毛掉后半年,你就会死。

  王仲宣一听,你是在咒我还在是忽悠我?张仲景接着说:你想要免除这个灾病,可以吃我的五石汤。张仲景随后从药包里拿出五石汤给他,没有收他的钱。王仲宣心里很不舒服,根本没吃他的药。过了三天,张仲景又见到王仲宣:我给你的药吃了没有?王吞吞吐吐地说:吃了,吃了。看你现在的气色,你没有吃我的药。小伙子啊,你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生命可要重视啊!过了20年,王仲宣的眉毛真的掉了,之后又过了187天,王仲宣真的死了。

  王仲宣何许人也?他姓王名粲,字仲宣。他开始投奔刘表,刘表没有重用他。后又转投曹操,曹操对他很重用,一直做到侍中。曹操重用他,是因为曹操是个文学家,他爱有才华的人,而王粲是东汉末年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属于建安七子之一,和曹操的儿子,曹植一起,并称为曹王。王仲宣生于公元177年,比张仲景小27岁。王仲宣死于217年,死的时候真是41岁。

  王仲宣活着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描写那时逃荒逃难的情况: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涕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最后两句是说,不知道我活了今天,明天还能不能活下去。怎么能让两个生命都完整地活下来呢?这是王仲宣看到的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

  这也是张仲景生活的时代:三国时代。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到以后天下纷争,三国鼎立,战争连年不断。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身体抵抗力下降,就容易引发传染病,古书上常说,大兵之后必有大疫。

  除此之外,那个时候天灾不断。张仲景在世70年,我查过这70年的历史,史书上记载的自然灾害:旱灾,水灾,冰灾,地震,蝗虫,龙卷风,泥石流,雷电,海水倒灌,河堤决口,几乎我们能想到的那些自然灾害,都在那个历史时期出现了,而且都记载在正史之中,说明灾害的严重程度,非同一般。

  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张仲景作为一名医生,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在救治的过程中,自己力不从心。于是,他发愤图强,立志钻研医术,用张仲景自己的话来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参考了很多书,如《素问》,《九卷》等,加上自己的亲身实践,写成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共16卷,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当时,中国医学分两大门类,一大门类是基础理论,另外一大门类是古人治病的经验,那时叫经方,就是经验用方(主编按:跟现在的“经方”概念不同)。张仲景收集了大量古人的经方,结合理论,把理论和临床治疗的经验结合起来。张仲景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两者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新的里程。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0)

相关推荐

  • 『坐堂医生』长沙太守张仲景

    一个人能被称作『医圣』,自然是医界无上荣耀. 张仲景,就是这样一个人. 医圣张仲景,相当于教育界孔子,兵界孙武,武界关羽,酒界杜康,茶界陆羽,画界吴道子,书界王羲之,商界范蠡,史界司马迁,药界李时珍, ...

  • 千古医圣张仲景的传奇人生(二):一心为民,撰写医书

    导语: 在南阳医圣祠的陈列室中,有一块珍贵的晋代石碑,碑的正面刻有"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碑基后面则刻着"咸和五年"字样.作为南阳医圣祠的镇馆之宝, ...

  • 《思考中医》医案摘录7:君有疾,不治四十将落眉,后半年当死。

    → 皇甫谧的<甲乙经>序里记载了张仲景的一个案例.当年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诊病,诊后即言:君有疾,不治四十将落眉,后半年当死.当年的王仲宣年轻气盛,二十来岁就做了侍中大夫,所以,根本没把 ...

  • 南都旧赋:万世医宗张仲景

    初见医圣祠大约是在儿时,父亲带着游览的场景渐渐模糊,我已而立,他已远去,唯余此祠依旧,奈何物是人非,平添许多伤心旧事.所以,每次来仲景祠,于我而言,不仅仅是瞻仰先圣,更是怀念父亲. 医圣祠在温凉河畔, ...

  • 伤寒男神郝万山教授讲述胡希恕老经方传奇故事

    编者按: 郝万山老师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老师,可惜郝老师只教了我半部<伤寒论>(因为当时赶上非典停课两个月),郝老师能把当时向我们这些对中医尚懵懵懂懂的一群青年人领入医门,并且对古奥的< ...

  • 北中医郝万山教授讲述:用厚朴半姜参汤治疗溶血性黄疸并发的腹胀

    北中医郝万山教授讲述:用厚朴半姜参汤治疗溶血性黄疸并发的腹胀

  • 郝万山教授——什么都没有健康来得重要!

    郝万山教授——什么都没有健康来得重要!

  • 加味麦冬养荣汤(郝万山)

    加味麦冬养荣汤(郝万山)     (组成]  麦冬30克党参10克  生黄芪10克  当归10 克  白芍10克生地10克知母6克五味子3克陈皮10 克肉桂2克炙甘草6克     (功效]  滋阴养血 ...

  • 名医郝万山:治抑郁症特效验方

    图*首都国医名师郝万山教授 郝万山教授曾遇见这样一位抑郁症患者:管某,女,42岁 1994年9月16日初诊.因心情抑郁.头痛5月,加重3月,由家属陪来就诊. 5个月前,因不明原因的疲劳无力,反应慢,完 ...

  • 郝万山教授:这4个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秘方

    将象和,您专业的,靠谱的艾灸指导老师! 点击下面视频 一,用刮痧板,刮:督脉.膀胱经.胆经: 二,按揉鼻骨: 三,按揉脚部反射区: 四,杏苏蜜枣膏 杏仁.白芷.苏叶各20克,煮水30分钟去渣:加入20 ...

  • 郝万山:病人被科室间踢来踢去,现代医学离看病本职越来越远

    来源丨健康时报 作者丨吴润果.宗俊琳 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在CCTV百家讲坛主讲<郝万山说健 ...

  • 郝万山讲伤寒论(八)

    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关于少阴病的兼变证,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少两感,也就是少阴兼有太阳病.所谓太少两感,是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寒,它的临床证候有太阳病的发热,头疼, ...

  • 郝万山:柴桂温胆汤治疗精神忧郁症

    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运用独特的中医辨证理论及治疗方法,单用中药或适量配合应用抗抑郁西药,取得满意疗效.郝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为心胆阳虚,脑神失养,肝气郁结,神窍痰蒙.治以温补心阳,涤痰醒神,疏解肝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