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玉:桐城掠影
桐城掠影
安徽东至 吴明玉
春分一到,仿佛就踏入了春的门槛,出门走一走,迎面都是清新的风,入眼都是迎春的花,耳边是婉转动听的新燕声,鼻尖是淡淡的花草香……
春分之后,春色、春菜、春兴都恰到好处。一场春雨后,古镇东流一群驴友踏歌桐城。
小时候常听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十个湖北佬搞不过一个桐城佬”。这个谚语常被用来打趣,意思就是说,湖北人再聪明还不及桐城人聪明,从侧面反映桐城人的精明能干。还有一个戏语“我家在桐城老母猪街,茶壶楼子隔壁”。也有说“桐城腊梅树街”,这是最初对桐城的印象。
后来知道了“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桐城派、文字狱”桐城文庙。桐城也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故里。
01.六尺巷.孔庙
大巴车在春色朦胧中,行驶一个多小时便到了桐城。
位于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六尺巷全长100米、宽2米,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有石牌坊,上刻“礼让”二字。
宰相府内,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苍劲有力。穿过牌坊,来到乌石照壁前,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
过照壁,可见一块太湖石,刻有张英“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巷内青砖黛瓦鹅卵石路面,墙外两旁种有香樟,笔直幽静。
行走巷中,宛如一幅历史的画卷在眼前流淌。
清康熙年间,南墙是张家,北墙为吴家,两家人先为宅基地皮理论着,后又互相谦让着……
往事随风而去,唯有小巷深深。
出巷道,细品六尺巷的故事,从“懿德”到“礼让”,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流芳百世。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故事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共生上,所以说意韵深长。
穿过一条老街,大约7—8分钟,过马路到了市府广场,便是桐城文庙。
文庙,亦称“圣庙”,已有近700年历史。它始建于元朝延佑年初,因为多次遭遇兵火涂炭,以及风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在明清两代曾经修葺了19次之多。现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也是桐城博物馆的所在地。门楼上金色“文庙”两个大字是赵朴初先生所题。这是以前文人出仕前、后的膜拜之地,坐北朝南,以御道为中轴线,前为文庙门楼,中为大成门,后为大成殿,供奉孔子及其圣贤弟子们。棂星门、泮池、大成殿等建筑一应俱全。在大成殿左侧是桐城派文物陈列馆,介绍了桐城派的概况及重要人物。馆内有方苞、姚鼐、曾国藩等大师的字迹。
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桐城文庙是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窗口。景点有文庙门楼,大成殿,桐城派陈列馆等。
文庙是桐城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桐城派”的重要象征。它的建筑古色古香,典雅的质感中透出一种沧桑之感,不失“流韵遗风”的秀丽之美,为古代庙宇建筑的代表之作。
徜徉在文庙中,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站在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万世师表的孔子像前,来来回回的游人不由自主深深顶礼膜拜。
02.嬉子湖
午饭时我们赶到嬉子湖。
嬉子湖是一个天然安谥的生态家园,位于桐城东南部,因沿湖儿童常嬉戏湖中而得名。
嬉子湖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使之成为鸟类的天堂,沿湖湿地连绵,珍稀飞禽随季迁徙栖息,形成罕见的湿地景观。已成为安徽农业大学长期观测点、也是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的主要成员。
每年冬季沿湖三面滩头和湿地,水草肥美,鱼蟹成群,可引来越冬的白琵鹭、鸿雁、白头鹤、小天鹅、黑鹳等10多种珍稀鸟类数以万计。
“过了黄山不看岳,出了嬉子湖不吃鱼”,嬉子湖盛产鱼类和绿色原生态产品,品种繁多且色质优良,大雁、野鸭、野鸡、野生甲鱼、鳅、虾、鳝、土猪肉、农家特色小炒等,吸引游人闻香下马、知味停车。
嬉子湖是一个春天湿地观光、夏天休闲垂钓、秋天瓜果采摘、冬天赏雪观鸟的四季旅游景区。
春风和煦,杨柳依依。身着红色救生衣的驴友们坐在观光艇上绕湖而望,碧水蓝天一望无际,真是心旷神怡。
03.孔城老街
走近孔城镇老街景区,顿觉眼前一亮。大门前花团锦簇,沿街处处张灯结彩,喜庆的红灯笼、高高挂起的油纸伞,紫藤花儿叮当响,游人如织,一派喜庆祥和。
漫步在孔城老街,一股古韵从时光深处袭来,恍然如梦。
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的孔城老街。明清时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
老街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共有店铺40余间,皆为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木镂花窗。
老街依次有李鸿章钱庄、倪府、桐乡书院、孔城影剧院、姚家大屋、文革遗址语录墙、程氏祠堂等。孔城出过很多的历史名人,如“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戴名世。
穿越时光隧道,行走在充满烟火气的千年老街,感受一份闲适与温情。
匆匆的桐城一日游,浮光掠影,也许看到的只是桐城历史文化底蕴的冰山一角。桐城似乎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让人留恋的地方。再见了!桐城。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吴明玉,微信号WMy1964114,网名:明月如玉,安徽省东至县人。喜爱文学,尤其是散文。愿用一枝拙笔,抒发生活之感悟,体味人生之百态。文章散见于《家在东至》《赭麓文学》《皖江文学》《同步悦读》《孔雀文化》《香落尘外》《江淮时报》,《安庆晚报》等微刊报刊。《东至文史》《菊乡东流》时有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