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
【摘 要】随着我国课改的层层递进,对提高学习者的评价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及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高阶思维能力的理论基础,并提出课堂的五步具体实践机制。
【关键词】课堂 学习者 高阶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02-02
一 关于高阶思维能力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高阶思维超越了简单的记忆和信息检索,是一种以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性能力,关注学生系列能力的发展,如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及协作能力。因此,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
一直以来,我国内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接受的是低阶知识,这就导致大部分人具备的是低阶思维能力,但是知识时代的到来直接宣布了低阶思维能力的“破产”和不适应性。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成为学习者发展的指向,是教学模式革新中追求的目标。
二 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理论基础
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乃至形成不仅依靠学生和教师单纯的学与教,还应有模仿的对象,并在集体中进行。学习及认知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宜的认知情境,注重培养学生集体,依靠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1.提倡情境认知
认知心理学派强调,适宜的情境能够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加快学习者对大脑中相关信息的提取。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情境认知鼓励学生动手去做而不仅仅是记忆一些事实性的信息,也鼓励高度组织的思维技能。将目标知识点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借助情境实现对目标词汇的认知和理解,这是学习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个体的智力活动中,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通过别人的帮助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与该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值。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当将学生带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不宜设置得过难,应当遵循逐步深入阶梯式上升的原则,让学生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或寻求教师的帮助能够自主地、逐步地解决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主动建构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结果。
3.建立学习社群
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要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同时学习者与辅导者和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整理思路。
三 提高高阶思维能力的践行机制
提高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实践,离不开教育制度的根本改变。招生、考试、选聘制度是制约提高高阶思维能力践行的障碍。但是,我们不能等待制度的变革再做设想。而要尽可能地争取实现理想,争取从教育实践、从课堂的内部首先开始变化。
1.巧妙导入,设法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适宜的情境,引人入胜的语言或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以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2.观察自学,寓学于乐
学习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有用脑思考的,也有要观察和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应当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实践的机会。同时教学应适应学生心理,讲究趣味性。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贯彻愉快教育的原则,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过程中告诉学生会学习什么,必须掌握什么,并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
3.合作讨论,课堂导出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的合作能力较国外学生弱。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让学生体会到“我需要与别人合作”“别人需要与我合作”,这样才能做更多的事。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更应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在这个大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果的快乐。
4.鼓励质疑,深入探索
学习中要学会质疑。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主动、深刻。培养学习者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敢于、乐于、善于质疑,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对自己的疑问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5.总结规律,发现结论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律,那么就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华.中学英语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13(3)
[2]许多欢.运用愿景构建中学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叙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6)
〔责任编辑:李锦雯〕
论文来源:《学园》 2014年20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m.xzbu.com/9/view-6600236.htm